
阿朱的博士毕业,撞上了最糟糕的时机。
高校求职时,面试官不加掩饰地打量着眼前的韩国博士生阿朱:现在韩国一些学校,不用去上课就会发毕业证,有这样的事情吗?
她如实点头。
那时,湖南邵阳学院被曝出花费近19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媒体随之挖出韩国“定制博士”产业链。“东南亚”与“水博”紧密绑定。
阿朱最终如愿进入高校,侥幸成为那所学校引进的最后一个韩国博士。
两年后,学术成果优异的学弟递来简历,因韩国毕业,被拒之门外。
数量庞大的中国留学生,一度解决了海外部分高校的生存问题。如今,许多国内高校对东南亚博士避之不及,中国留学生服务中心不再给纯网课学生认证学历,投机者随之迅速撤离。
东南亚博士对求职的加持光环不断褪色之际,我们找到了几位坚定奔赴韩国及东南亚求学的年轻博士。
他们的故事里,没有唾手可得的学位、工作,每一页都写满了属于普通人的自救指南。


2017岁的阿朱,带着逃避现实的心思飞往韩国,开启为期6年的硕博之路。
那时,她大学刚毕业,找到份小学老师的工作,明明不太满意,心里又清楚,以目前的学历,这是她能找到的最好工作。
向上的唯一通道是读硕,读博。有更好的学历,也许会有更好的工作。
那时,考研人数已连续增长三年。教育部同年发布数据称,下一年考研考生增幅近20%。

《高考灰姑娘》剧照
1995年出生的阿朱上岸失败,将目光转向韩国。
韩国的大学要求韩语4级方能入学,4级是可以和他人正常说话沟通的水平。
阿朱就读于一所QS排名500名开外的学校,它对语言的要求,代表了那个时期韩国大部分高校对留学生的准入门槛。
语言关卡在当时挡住了许多想要投机取巧的国人。
阿朱读硕时,研究室一共3个同胞,等到读博时,研究室只剩她一个中国人,整个专业,中国人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博士的前两年,她还享受着在异国逃离当下、隔绝一切的悠然,韩国的大城市里阶级划分并不明显,穿着奢侈品的人要挤地铁通勤,没人在意一个留学生穿什么,做什么。
身边的本地同学,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无需凭学历找工作,而是工作多年后,想找点事做,于是回来读博士。
博士延毕也是常态,许多人为了留在韩国打工,一再延长毕业时间,那并不是什么可耻的、让人抬不起头的、被戳脊梁骨的事。
当时的留学鄙视圈里,欧美>日韩>东南亚,韩国和日本位于中游。不久后,韩国坠入鄙视链底端,和东南亚齐名。
2022年,阿朱博士毕业前一年,韩国综合排名第二的延世大学推出无需韩语门槛,全中文授课的全球精英班,定向招揽中国学生。
延世大学与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并称为韩国大学的一片天(S.K.Y.),可以看作韩国的清华北大。
而现在,只要交得起学费,就能在全球博士毕业三年起步的情况下,用一年半的时间,拿到韩国最好学校的博士学位,甚至不怎么需要出国,大半时间上网课即可。
阿朱记得,她过去的同学报考了类似的精英班。对方入学比她晚,毕业比她早,凭着名校博士学位,快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高考灰姑娘》剧照
延世大学的精英班像一个揽财信号,当一个国家最好的学校做出最坏的榜样,韩国许多学校纷纷开设类似精英班,一期招收五六十个学生,都是中国人,都是同一个博导。
中国留学生在韩国校园里扎堆,许多人直到博士毕业,一句韩语都不会说。
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东南亚高校,则更早出现类似情况。
许多留学中介喊出“不用出境、不用发文章、不用答辩”的诱人口号。试图改命的普通人快速从中提取到关键信息,花钱可以买博士学位,买到的学位又能在国内换到公立一本的高校教师工作和一笔不菲的安家费。
马来西亚教育部发布的留学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1年,中国地区的博士申请增幅达到134%。2022年,一位马来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收到的中国博士申请文书数量超过了400份,相比往年翻了4倍多。
2022年夏天,湖南邵阳学院被曝出花费近19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其中,22名属于该校工作人员“毕业返校”。他们用两年四个月时间读完正常3年起步的博士阶段,返校后,单人所获福利待遇约84.4万元。
阿朱的朋友曾在学校的安排下前往菲律宾读博,在菲律宾统一培训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回国后顺利拿到受认可的学位,评副高正高。

《高考灰姑娘》剧照
不久后,韩国“定制博士”的产业链被挖出,花费20万,寒暑假上课,就能在某些学校买到得到我国教育部认证的博士学位。
而在马来西亚,也有同样的“流水线博士”,18万或者更高的费用,可以去往当地私立学校的项目制博士班,不需要会英语,不需要发论文,一口价,中介费和学费全包,轻松毕业。
在马来西亚读博的莎莎听说过,疫情期间,马来西亚有几所大学,疑似靠着中国留学生的学费,维持住整个学校的正常运转,摆脱了破产的危机。

林京在马来西亚见证了这波留学热的兴起与退潮。
2020年,马来西亚的中国留学生激增的前一年,林京进入马来西亚排名前五的学校读硕士。
学校申硕有语言要求。为达到雅思5.5分,她连续3个月每天10小时,死磕英语,体重飙升了20斤。

《高考灰姑娘》剧照
她日夜补课换来的求学机会,在一年后变成了热门生意。入学第二年,林京发现,大学里忽然遍布同胞,许多是被中介以好毕业的噱头哄骗来的。
好景不长,他们之中不少轻信能轻松毕业的人,纷纷中途退学。
有些人是因为毕业太难。学校课程很多,作业很多。学校要求研究生完成课程并且全部达到B以上,完成毕业论文才可以毕业。
还有些人是在水博事件持续发酵中,快速切割,最大程度减少钱财和时间的投入。
2022年起,东南亚博士这一光环对工作、薪资的加持不断被削弱。
中国留学生服务中心加强审核,不再给纯网课的学生认证学历,哪怕是QS排名前300的大学,也有部分因学历“水分”过高取消了博士学历的认证资格。
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中,默认“东南亚博士给予硕士待遇”。有高校直接在招聘中写道:原则上不引进东南亚、韩国等大学毕业的学科竞争力不强、发展潜力不足的博士。
还有毕业的东南亚博士,找到了高校工作,却没成功拿到编制。林京的同事抱着回家乡公立学校任教的心态来马来西亚读博。听说心仪学校不再招收东南亚博士,回校无门后,直接退学。

《高考灰姑娘》剧照
即便如此,林京还是决定在2024年,重返马来西亚读一个博士。这不是随波逐流的捡漏或赌徒心态,而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莎莎的决定则更为大胆。
30岁那年,她放弃了留校当辅导员的机会,全职考博。
留学中介曾建议她6万块买个证书以便进入更好的学校,再花5万块速成雅思成绩。
她没花一分钱,起早贪黑自学了半年,卡线通过PTE测试。
2024年,31岁的她凭借自己写出的论文框架,获得教授认可,拿到马来西亚排名第一大学的博士offer,前往东南亚脱产读博。

《高考灰姑娘》剧照
入校后,她惊喜发现,身边的同学几乎都来自国内名校,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还有吉林大学的学生被学校其他教授拒绝了。
从入学标准到毕业论文,没有一步称得上“水”。

东南亚水博被反复鞭挞的情况下,选择去东南亚读博士的人,依旧不在少数。同专业同校学费甚至比过去几年贵了一倍以上。
对于公立高校的讲师来说,正常情况下,5年才能评副教授,如果来此读博顺利,4年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享受副教授待遇。不耽误授课,且加速评职称的进度。
莎莎入学后发现,班级60多人中,接近一半来自中国,其中不少和她一样,脱产读博。他们大多是民办大学没有编制的老师,几乎没有公立有编制的人选择辞职读博。
她意识到,大家的目的都一样,对现有的工作和生活不满意,想要以后更好一点。

莎莎在马来西亚
未来更好一点,是她近5年来辞职求学的最大动力。
专科毕业后,莎莎原本有份稳定的剪辑工作。后来辞职单干,客单也一直源源不绝。在川渝地区,月入6千左右,生活无虞。
时间快进到2018年,合作的公司单量下滑,单价降低。与此同时,当年专科毕业的同学、同事,囿于年龄、学历,困守在小公司里,社保不规范,生活没有保障,难以找到一份更体面的工作或考公考编上岸。
她看着应届生一年不如一年的工资,听着身边朋友的创业一个接一个的亏损,决心另找一条出路。爱人也不断催促她:
你要上进,要改变,不然会废掉。
两人没有孩子,莎莎索性推掉所有工作全力考研。研究生毕业时,学校领导允诺她留下来当辅导员。
辅导员是行政岗,工作繁琐,离职率高。身边做辅导员的同学,手机24小时不能关机,随时回应学生需求,凌晨两点,还要去宿舍为心情低落的同学做心理疏导。
莎莎讨厌这样太过消耗心力的工作,向外求职又不顺利,凭借双非硕士学历,她只能在偏远县区找到私立大专的讲师工作。相比公立学校来说,这里工资更低,没有额外福利,没有补贴,工作课时还要多很多。
想要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莎莎能看到最直接的路是继续读博。

莎莎申博期间,恶补英语
如果说,硕士是进高校做老师的最基础门槛,读博则意味着拥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和更好生活的可能。
可如果留在国内,几十上百名准博士生等一个博导,10年未必排得到自己。去海外机会更大。
莎莎先后投递了英国、新西兰和马来西亚的多所大学。当她拿到马来西亚排名第一大学的offer时,同时收到了英国导师反复约见的消息,约见是大概率上岸的信号。
她短暂犹豫便立刻选了前者。
欧美博士虽然更受认可,但莎莎拿到offer的英国学校,每年住宿费就要8万,留学花费要比马来西亚贵几倍,且马来西亚那所学校的QS世界排名在前60,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学术角度,东南亚都是最优解。
林京读博时,首选便是马来西亚。
当年大学毕业时,国内考研考博大军太卷,对她来说,压力太大。在学长的引导下,林京来此读硕。
凭借在马来西亚拿到的硕士学历,她顺利从大专进入到民办本科做讲师,求职过程没有碰过壁,百发百中。

林京在马来西亚
再来读博,她依旧觉得,马来西亚的生活环境太差了,买一个汉堡吃两口放在桌上,再回头就会爬满蚂蚁。
吃住都不算好,高热的气温和商场、大巴车里过低的冷气,温差太大,总会激起一身荨麻疹。
来之前,还要面对国内亲戚的“瞎指挥”。当年林京申硕时,表哥半夜致电,颐指气使地“教育”她。那场深夜“谈心”逼得她嚎啕大哭。
所幸一切顺利。她认真读硕士,顺利毕业,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并再一次前来求学。

林京走过的求学路让她始终相信,国内高校不会一票否决东南亚硕博。尤其马来西亚,并非水校遍地。世界上QS排名前200的大学,这里有5所。
虽然中介和互联网热帖中,都写满了轻松入学读博的经验分享,却少有人讲述博士毕业的故事。
宽进严出,是东南亚、日韩大多数正常学校的标准。努力多投递几个博导或者愿意多交中介一点钱,确实能轻松入校,至于能否毕业,另当别论。
林京读博时,一起入学的同伴次年选择退学,原因是论文写不好,进度被卡,硕博士毕业远没有传闻中那么容易。她也听说过有人靠着十几万不等的中介费拿到博士offer,但如果完全没有学术能力,谁也无法担保他们的毕业。

林京读博期间学习资料
莎莎所在的马来西亚排名第一的大学里,曾有中国同学英语专业毕业,在乌克兰工作过大半年,最终只在这所英语授课的大学里读了一个学期,便决定退学。语言不通是一大原因,哪怕非常努力地听课,他最多也只能听懂50%。
求学期间,林京保持着录音的习惯。老师曾当面给过她8分钟的点评,因为当地老师英语的本土口音严重,她和同学反反复复听了一个半小时,才大概明白了老师想表达的内容。
不过,博士课少,一周一到两节,听课问题可以借助翻译软件、录音回放,快速解决。
不需要上课的时间,莎莎的同学每天早上到实验室报告,晚上六点离开,一个人的内卷迅速带动起整个组的学习氛围,少有人甘愿懈怠。
林京在马来西亚的时间,也几乎天天泡图书馆看文献写论文。
对她们来说,更难的考验是毕业。
马来西亚排名前五的大学里,有的学校要求博士毕业前至少要发三篇SCI论文(SCI,全称Science Citation Index,国际性科学文献检索系统,收录了全球范围内高质量的科学文献),严苛程度超过国内部分985高校。
莎莎所在的学校要求毕业前发布两篇被收录到scopus的小论文,不过,以这种论文作为找工作的成果,在国内几乎找不到工作。
学校里,有些博导对博士生的要求SCI2区以上,质量略逊于此的三四区不作首选;还有许多博士没有导师要求,也自我要求发SCI,基本人手两篇,还有人卷到五篇以上。
SCI论文原本是博士毕业后找工作的重要敲门砖,许多企业把求职者SCI论文发表情况看得比毕业论文更重要。如今,SCI成为许多东南亚博士毕业前必须闯过的关卡。

莎莎在大学图书馆
莎莎的学姐读博第二年,因为课题无法继续,不得已换了选题,重新开题,此前一年多的研究全部作废,按照流程从头开始。
熬过毕业论文开题后,等待莎莎等博士生的是一个多小时的英文开题报告、10万字论文和最终超过3小时的纯英文答辩,英语口语不好、听力不好或者论文里的问题答不出来,任一环节稍有差错,就会被卡死。
莎莎又聊起了某些中介代写论文包毕业的说辞:“哪怕中介真的从头到尾代改论文,答辩总得自己上场,10万字英文论文,三小时问答,真的啥都不会,你觉得能毕业吗?”
马来西亚许多大学的博士招生上写着2-6年,可是排除针对中国留学生的项目制水博,3年内毕业的博士都极为罕见,其中,排名靠前的学校里,有的学院每届博士两三百人,毕业率只有2%。
“10个博士,5个退学,延毕3个,毕业2个”是许多博士生们心知肚明的毕业现状,而在国内,毕业于东南亚的韩国的他们还同时承受着“水”的嘲讽和越来越多被关上的就业大门。

《高考灰姑娘》剧照
阿朱申博时,本可以选择更好的大学。但2019年,水博事件尚未爆发,大学QS排名还不是博士生找工作的重要参考标准,她和朋友商量后决定留在本校继续读博,“再差能差到哪里去?”
没想到,东南亚博士的天,瞬息万变。

2022年夏天,邵阳学院的菲律宾博士和韩国水博接连被挖出,同年秋天,比阿朱早一年毕业的朋友开始在国内高校应聘讲师工作,发现韩国博士的处境变得微妙。
比起博士身份本身,高校开始更注重论文发表情况,且只认英文SCI,不认韩国核心期刊。她劝阿朱早作打算,“要不然你到时候毕业了不好整”。
那时,阿朱手上已经有近10篇已发布论文,都是她博二起积攒的。
博士第二年,她主动敲开教授办公室的门,直言想要写论文,未来找高校工作需要。教授攻击她:我在你的脸上没有看到当教授的潜质。你能写吗?
阿朱一再坚持,教授勉为其难给了一个主题。阿朱从此常驻图书馆,早九点到晚九点,周一到周六。朋友们逐渐达成共识:只在周日联系她,其他时间她不会出来吃饭或一起玩。

阿朱在韩国
在韩国,至少在阿朱所在的大学读博士本可以很轻松,每学期两门课,两周开一次会,一篇小论文加一篇毕业论文即可毕业。
她没日没夜赶了两年近10篇论文,却在毕业前一年得知高校收紧,此前论文几乎不作数,最后关头紧急冲刺SCI。
找工作的8个月里,她投了30多所高校,大部分如石子丢进大海里,没有激起一丝波澜。最终,包括211高校在内,她拿到了9所学校的面试资格,拿到offer的只有两所。许多学院面试通过,最后被学校卡住。还有更多学校明确告知,不受韩国泰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博士,含蓄的说法是韩国博士无安家费。
她把求职遭遇分享在网上,每条帖子超过6万次围观,密密麻麻写满上千条回复。阿朱求职已过去两年,至今不断有人回复或者询问阿朱,她意识到,韩国博士求职这样小众的事情能引起这样量级的围观,已经能看出问题的严重性了。
当面试官贴脸提问:现在韩国的一些学校,不用去上课就会发给你毕业证,是有这样的事情吗?
阿朱点头,然后拿出已发表的十几篇论文。“但我不是。你看我的这个成果也知道,我一定是在研究室里老老实实待着,从早到晚,过了几年这样的生活才毕业的。”

阿朱在韩国
那些论文成了她的敲门砖,却也只是她一个人的敲门砖。
和阿朱一起入职的同事一个月内都拿到了安家费,只有她的一拖再拖,耗时3个月。院长私下透露,阿朱入职前后,学校换了校长,她的安家费差点拿不下来。
阿朱成为学校引进的最后一个韩国博士,晚于她入职的同事,来自南开、浙江大学,越来越多211、985大学硕博连读的年轻人,还有中科大的年轻博士后,他们在更大的城市找不到工作,最终选择了这所二线城市的公立本科。
至于阿朱的学弟学妹,哪怕手握几篇SCI且都是一作,也拿不到阿朱所在高校的入场券了,甚至面试机会都没有,学校宁愿招不到也不将其作为备选。
眼看针对东南亚博士的招聘不断收紧,阿朱提起了一个重要的节点,今年9月前后的硕点评估,大部分学校都在为了评估招大量博士。
“但9月后可能一个都不招,哪怕人不够也不会再招了,到时候大量国内博士消化不掉,怎么会考虑东南亚博士呢?所以到 9 月之后更难就业。现在基本上能上岸的就别挑了。”
再提起当下去韩国读博士这个话题,阿朱第一反应是不支持。“有别的选择,那就不要去韩国。一定要去的话,去排名靠前的。”
我问她,重来一次会留在国内考研吗?她立刻摇头,还是不会。

不会比现在更糟的。
对于林京来说,博士学位可以提供更广阔的职业选择和更高的发展平台。而且这也是她喜欢专业,她可以借读博深入学术前沿。
还有一些她计划外的意外附加值。公立本科的招聘要求里,硕士需要笔试,博士只需要面试。拿到博士证书时,她能多一些选择的机会,谋生的路会更宽一点。

《高考灰姑娘》剧照
莎莎也一样,相比当年专科毕业时能走的路,她自认为在按部就班地进步。在原本没有社保公积金的小公司职员之外,在硕士毕业后的辅导员和偏远地区学校之外,她现在有了选择的机会。
哪怕可能没有安家费或者不能去到太繁华的城市,总归能找到比读博前好一些的工作,找到一份可以支撑日常生活的保障。
年轻时拼搏不愿服输,30岁后再回头看,莎莎更想在毕业后的未来,在高校寻求一份体面工作,每天养养花,逗逗猫。
这是最平淡的生活,也是她最想要的。

林京在马来西亚
偶尔,她们依旧会因外界的水博新闻和博士就业难的帖子而担忧各自的前程,尤其有些事就发生在身边时。
不久前,马来西亚留学圈传出消息,国内某学校又批量送来为数众多的中国留学博士生,接近200人。他们来自国内三线城市的同一所民办本科,由学校打包送来,眼下不用上班上课,工资照发,未来学成归国学校还为他们准备了高额补贴。
这是一颗随时会炸的隐雷,却没人知道爆炸的具体时间。
这也是通过正常途径前往韩国、马来西亚读博士的中国留学生们被迫背上的无妄枷锁。不过,正经来此求学的人,林京、莎莎还有更多人,都坚持认为,许多高校看中的是学术成果而非来自哪个国家的学历。
毕竟,如今不仅是东南亚,欧美、日本甚至国内,各大高校都出现了类似产业链式的水博班,哪里都一样,结果好坏全凭个人努力。

《高考灰姑娘》剧照
我和林京聊起了不久前在网上刷到的帖子,一个马来西亚毕业的博士将马来西亚学历看作一生污点。
他自述毕业于世界QS排名150以内马来西亚某高校,博士期间发了十篇论文,都是 SCI 的一区和二区,参加过国外顶级会议且少见的准时毕业。但所有招聘方都将他和在职读水博混日子的讲师划等号,统统将他拒之门外。
林京立刻笑了。
“我觉得很可笑的一点,如果他真的那么厉害的话,就不会去东南亚读博士。我觉得很多人读到博士之后真的就认为自己很厉害,眼高手低了。但其实没有,至少我知道,我没有很厉害,也没有很优秀,我还得不断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