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2023年,以“985高校哲学硕士失业送外卖”为关键词的短视频登上热搜,主人公陈涛因此引发网友热烈讨论。如今,陈涛已转型成西安一所民办大学的老师。
近年来,常有名校毕业生,包括硕士、博士送外卖的报道引发关注,也有名校毕业生从事房屋销售、食堂管培生、正骨师之类的岗位引来议论,当事人的某种身份标签与工作岗位形成一定的反差,给人感觉是大材小用了,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还有人觉得读书无用,认为这类岗位并不需要高学历人才,这书是白读了。
成为大学老师的陈涛在食堂一角的自习区(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实际上,这只是个体的就业差异与人生际遇的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是在人生过渡阶段,找个送外卖的临时工作充实一下自己;也有的是兼职送外卖,以此缓解一下经济压力与精神压力;还有的是不堪脑力劳动的重负,换个工作方式让人生自洽一下。这种现象也多是些个案,因为少见,具有一定的反常性,才吸引了外界关注。大多数的人生因符合常情常理,并没有打破常见的模式,做到了学以致用,也就进入不了公共视野。以个例来消解读书的作用,认为读书无用,这是误读了这些个例。
以陈涛来说,作为四川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后曾在《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任职记者。后来,陈涛离开媒体去做公关,还曾创业,经历过P2P投资失败、开奶茶店倒闭等。送外卖,是他失业超过半年后,为了缓解经济压力所做的选择。
可见,哲学硕士送外卖,原本就与读书无用无关,纯是个人在职场上的一系列选择之后,因为创业与投资失败,不得已做的一次自我救赎。送外卖对人生过渡阶段来说,有就业上的灵活性,还能带来一定的收入,其他的一些普通岗位,也有这个特点,适合毕业后的临时安排或读研读博期间的勤工俭学,这与读书是否有用是两码事。
曾经送外卖的身影(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陈涛即使是送外卖,他的书也没有白读,他将这些生活经历录制成视频发到网上,取标题时,充分展现了此前做新闻的功底,成功将自己送上热搜,各种各样的评论涌入他的评论区。这就是学以致用的表现。
后来在应聘教师工作时,投递简历后经历了层层面试,最终被录用,岗位是新闻学讲师,“当时我手头也有了其他的offer,但我的学历、工作经历跟这份工作是契合的。”这就表明,世界上并没有白读的书,他的教育经历与工作经历,给他在重新找工作时带来了便利,因此顺利转身,从外卖小哥成了大学老师。
陈涛说,“今年我还负责19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从一个失业博主变成了指导就业的老师,想想也是挺奇妙的。”这个奇妙源于他的知识改变命运,因为有技能与知识在身,就有了资本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为其他人指点迷津。
陈涛在发表送外卖经历时,有很多有相似境遇的人向他倾吐着焦虑;有人说看了他的经历就不想让孩子读书了,反正读了书也是送外卖。事实表明,读了书并非只能送外卖,是让人生可以拥有多种选择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看到高学历的人从事普通工作,就认为书是白读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偏见与歧视,人为地将工作分为三六九等。实际上,任何工作都是谋生的手段,任何劳动也都是光荣的,是值得尊敬的,并无高下之分。
陈涛说,送外卖的三个月让他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多样性,认识到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艰辛和不易。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工作没有贵贱之分,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
陈涛说:“我一直认为文科挺有用的,每个人的自我塑造都需要文科的思维方式,理工科的学生也需要逻辑推理和人文素养,而且喜欢读书这件事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我变得更加平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面临伦理问题、社会议题,这都需要文科思维来思考和解答。”
这是他的人生感悟,也是从生活中得出的认知。不仅文科知识是有用的,任何知识也是有用的。岂能说读书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