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收腰的‘梦中情衣’,到手竟成廉价塑料布!”消费者李女士(化名)的网购“翻车”经历,在社交平台引发无数网友共鸣。近日,读特新闻记者发现,部分电商商家借助AI技术生成完美模特图或过度美化商品细节,导致“图片与实物严重不符”等情况频繁发生,女装类目更是沦为AI技术滥用“重灾区”。
今年3月底,淘宝启动AI假图专项治理,明确禁止商品图失真,但未出台具体处罚措施,加之平台内置AI制图工具与治理新规冲突,令商家陷入“用还是不用”的困局。随着中央网信办将整治AI滥用列入专项行动,四部门新规即将实施,行业内呼吁完善技术监管,推动AI技术真实传递商品信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声音亦愈发强烈。
网购“梦中情衣”竟是AI“杰作”
回忆起在上次淘宝的购物经历,李女士记忆犹新:“从展示图来看,宽松版型、收腰设计,完全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梦中情衣!”但这份期待在拆开快递的瞬间化为泡影:“实物布料廉价,版型奇怪,穿上身完全不是商品页呈现的效果。”
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的商品图,模特比例失衡。社交平台截图
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将这段购物经历发至社交平台,看到网友们的评论才意识到,原来看到的商品页模特图片,可能是AI的“杰作”。“AI生成图片时,会将衣服的每一处细节进行优化,以至于实物和图片严重不符。”在李女士帖子的评论区,不少网友分享了类似经历:“连买家秀都是AI生成的”“衣服质感被过度美化,无法想象真人穿上是什么效果”……
记者搜索电商平台发现,女装类目已然成为AI假图的“重灾区”。在某款标价近200元的连衣裙商品页,AI生成的模特拥有完美身材比例,但只要稍加留意,便能发现手指扭曲得极不自然。
展示图模特手指扭曲得极不自然。电商平台截图
记者注意到,有女装店已在店铺主页醒目位置张贴公告。公告中提及,近期发现有不少店铺存在盗用本店真人模特图片的不良行为。针对此现象,店铺郑重声明,坚决抵制一切盗图行为,对于违规者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有女装店在店铺主页贴出公告。电商平台截图
在社交平台上,也不乏以“如何用AI实现服装零库存”为主题的视频笔记。这些视频大致内容是教授如何利用AI技术生成服装图片,强调无需打样制作样衣,借助AI生成模特图和产品视频,便可直接上架销售,然后根据销售数据采购面料、下单制作衣服。
“像这样的情况在业内确实存在。”从业五年的淘宝商家刘先生(化名)向读特新闻记者透露,AI技术已发展多年,但这种先销售后生产的模式并未带来实质性的改善。究其根本,AI生成的图片往往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完全复刻。“AI只负责生成图片,消费者看后产生购买欲望,但实际上却做不出来。”
高端品牌“造景”,低端玩家“造假”
刘先生经营着数家淘宝女装店与女鞋店,“早在两年前,我就尝试过用AI制图。”他回忆道,“我算是较早一批接触AI作图的商家。当时,我推出了一款瑜伽服类目的新品,试着制作AI图片,成品效果还算不错,但确实耗费了不少精力,毕竟那时AI技术尚未成熟。不过,最后点击率确实比传统模特图高出不少。”
“然而,基于扩散模型的特性,AI在生成复杂图像时显得尤为不稳定。比如,模特的手指可能会出现六根,或是摆出别扭的姿势,关节显得僵硬不自然。”刘先生说,在制作AI图片时,大量精力都花在了修复这些瑕疵上。
如今,是否仍有商家在使用AI制图?刘先生表示,有几类商家十分青睐这项技术。
首先是高端品牌方,他们运用AI并非为了修饰人物面部或衣物细节,而是借助AI制作背景。“比如,模特棚拍后,将模特形象抠出,置于AI生成的背景之中。这种方式颇为真实,接受度也较高,因此品牌方在这方面并不避讳。”
其次,对图片质量要求较高的商家,也会选择AI制图,且光影质感皆属上乘,衣物质感逼真。刘先生特别提到,在这种情况下,AI制图的成本也相对较高,有时甚至超过模特拍摄。“在国内一些电商拍摄产业链成熟的地方,模特拍摄的成本已相当低廉,一个模特一天能拍摄数百套商品,平摊下来,每套的成本并不高。比如,有些地方拍帽子,一上午就能拍好几百种款式。”
“还有一种常被诟病的AI假图。”刘先生补充道,“我曾见过一件衣服的商品图,看起来水润清透,宛如水晶一般。但消费者收到货后发现,只是一片塑料布。这类商家通常不在乎售后评价,也不担心退货问题。”
在刘先生看来,AI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些商家为规避盗图惩罚,在盗用他人模特图后,借助AI换脸。虽然淘宝有图片原创保护机制,商家可申请原创保护。但AI技术却能绕过这一机制,因为原创保护需通过特定计算方式判断图片是否相同,而AI生成的图片则很难被识别为原创图。”
新规剑指“AI造假”
不久前,淘宝发布《治理AI假图保护消费者和原创商家权益》公告,宣布全平台启动AI假图治理,严厉打击利用AI假图欺骗消费者、侵害原创品牌商家的违规行为。
根据淘宝官网公示的《淘宝平台关于商品图片不失真的规则解读》,严禁利用AI等技术合成方式,呈现显著失真的与实际不符的商品信息效果图。比如,利用AI等技术导致材质表现失真,过度美化以致无法展示商品真实效果,或产出畸形人体、违反物理规律的图片等。
《淘宝平台关于商品图片不失真的规则解读》。淘宝官网截图
连日来,记者在淘宝检索发现,目前该平台仍能刷到“AI感”十足的假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提到的《解读》中,并未给出对AI假图的具体处罚措施,这或许也是一众商家仍在观望、未积极整改的原因之一。
此外,刘先生向记者透露,淘宝的千牛卖家工作台中配备了AI制图功能,商家能够借此更换背景、衣物乃至人物面部。对此,他感到困惑:一边大力推广AI技术,一边严厉打击AI假图,这究竟该如何平衡?
据新华网报道,淘宝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平台鼓励探索AI应用,但要求图片修饰适度,不能失真、滤镜过重。AI的发展和使用应该提高消费体验、促进原创、保护合法商家权益,而不是成为黑灰产违规获利的工具。
今年以来,AI造假等现象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月,中央网信办开展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重点整治8类行为,其中包括整治AI技术滥用乱象。3月,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旨在有效防控AI技术造假、滥用现象,该方案将于9月实施。
“当前,低门槛的AI商拍解决方案尚未达到能够真实传递商品信息的程度。”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这导致消费者知情权受损、商家生态恶性‘内卷’、劣质供给挤压优质商家生存空间等情况频繁发生。”他认为,唯有AI技术进一步完善,电商行业方可能实现革命性提升,真正释放技术普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