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让专业的人好好演戏?"郝蕾摔剧本怒吼抢戏,这一画面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娱乐圈这片看似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一场群戏中,3秒特写引发的抢镜冲突,让我们看到了娱乐圈不为人知的一面。当演员本该为角色而演绎,却在镜头时长上争得你死我活,我们不禁要问,娱乐圈这是怎么了?
从经济角度看,当下部分剧组中,1秒特写镜头对应10万元片酬,如此诱人的利益,怎能不让人心动?某影视城打印店的"加戏小抄"月销2000份,群演自费设计摔倒抢镜动作,只为在镜头前短暂露脸,这背后是生存压力,更是行业规则的扭曲。短视频时代更是雪上加霜,演员涨粉与正片高光片段挂钩,新生代演员接戏先问特写数量,顶流团队要求每场多个怼脸镜头
,表演不再是艺术,而成了镜头时长的比拼。
再来看看演技派与流量派的对比。郝蕾为了《春潮》一场长镜头连续20天酗酒,胃出血仍坚持实拍,展现出对表演艺术的极致追求;反观某流量演员,80%戏份用替身,仅靠"滴眼药水哭戏"就能登上热搜。近三年票房TOP20影片里,演技派主演占比不足25%,但"抢戏""加戏"词条搜索量却激增470%。市场对演技与流量截然不同的态度,实在荒诞。观众认知同样割裂,多数年轻观众将抢镜视为演技或敬业,新生代靠抢镜妆涨粉,老戏骨却因专注角色被批不懂营销,行业审美已然扭曲。
从更宏观的行业角度来说,老一辈演员为角色下苦功夫,像张国荣为《霸王别姬》半年不入男厕,葛优为《活着》每日土堆打滚三小时,如今却被"镜头计算"取代。剧组开机前讨论的不是剧本,而是谁的片段能成抖音爆款,作品沦为流量拼接。抢戏现象还引发"劣币驱逐良币",专业演员精力被分散,剧组效率降低,作品质量受损。文化记忆也在被消解,演员演技讨论量下降,抢戏技巧视频却猛增,长此以往,纯粹表演恐难再见。
郝蕾摔下的剧本,砸中了娱乐圈的价值天平。当演员被镜头焦虑裹挟,观众被猎奇心理左右,影视艺术陷入危机。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破解这一困局,靠演员自律,还是行业规则重构?希望大家在评论区留下看法,一起期待娱乐圈能回归正轨,镜头中多些角色的灵魂,少些无谓的争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