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网友兰花院长、老鬼院副,还有聂猫、活着等教授以及各位同学一起听老歌,想起一些故事、发了一些感慨,有点时间赶紧记录下来。 1。“红星照我去战斗”与李双江 小时候最羡慕的是潘冬子,机智勇敢、人小办大事。电影“闪闪的红星”看了好几遍,那时候看电影好像集中注意力来区分好人坏人,里面的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倒是印象不很深,因为还没学会欣赏歌曲。 李双江的姐姐,跟老妈一个单位。我家住4号楼,她家住5号楼,挨着。那年春节,工厂照常在俱乐部里开联欢会。大人手风琴、唱歌、跳舞,我们小孩子也排练节 目。我好像又是跳群舞“我爱北京天安门”,连着好几年都是那个节目。跳完以后跑下舞台美滋滋地坐在老妈身边,因为每年只有这一天画着红脸蛋,穿着红衣红裤 的演出服,特臭美。 气氛逐渐热烈,一般最好的节目总是在最后吗。那天压轴戏是一位身穿军装的英俊叔叔(那时李还没有发福)。一开口就震住全场,嗓子那个亮,吐字那个清。掌声那个雷动,观众不让他下台啊。唱啥歌我都没听懂,一直到最后一首。“小小竹排向东流,巍巍青山两岸走。。。”我特天真地对老妈说,“这个叔叔唱得跟电影里一样。”老妈说,“傻孩子,电影里就是这叔叔唱的,叔叔叫李双江,北京来的,记住了啊。” 2。“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再后来,从79年开始,恢复了中断12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全国都很有名。据老爸说文革前6166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就是他们上大学时的最爱了。早期那几届音乐会,恰逢改革开放以后的文艺复兴时期,知名艺术家济济一堂。很多场次都是在公园的露天舞台,让我们领略了很多大腕的风采。老一辈的有张权、罗天蝉、郭颂,后来的新秀有郑绪兰、关贵敏等等。不过的不过,看得最多的还是有李双江参加的演出。这应该算是我最早的追星经历吧。 除了李双江,还有几个印象深刻的保留曲目,郭颂的“乌苏里船歌”、罗天婵的“塞北的雪”都是哈夏音乐会最受欢迎的节目,当然因为是歌唱北方了。最有名的还是后来由郑绪兰在记录片“哈尔滨的夏天”里演唱的“太阳岛上”,红遍全国。“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另人神往。。。”几乎成了哈尔滨市 歌,连续好几年,松花江边天天都在放这个曲子。那支歌当时吸引了多少国内外会议、投资项目到哈市,为旅游事业和经济建设作的贡献大了去了。郑绪兰还因此被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3。 “我的祖国” 与郭兰英 我觉得粉碎“四人帮”后、改革开放初期,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刚刚被解放出来的文革前的老歌。比如50、60年代的优秀革命歌曲、电影插曲。印象最深的是郭兰英和她唱红的老歌。 那天又听了几遍郭老“我的祖国”和“南泥湾”,味道就是纯正。她当年号称“金嗓子”,甜甜的声音里还是真带着一股金属般的脆生。这些年下来,一代一代的民歌看家花旦都变了味道。李谷一刚出名的时候在重拍“东方红”里面唱“南泥湾”被誉为小郭兰英,可是后来走了轻音乐的路子。BTW,听说郭兰英、李谷一保养嗓子的 秘诀是吃辣椒,牛! 又听了一遍彭丽媛和宋祖英唱的“我的祖国”和“南泥湾”。怎么说呢,也许嗓音更圆润。可是听着就不那么原汁原味的,就象来美国以后在餐馆里喝的甜不唧唧的ICE TEA,或者港式的奶茶,虽然也好喝,可是茶的口感没有了。 为啥呢?我想郭兰英前辈在旧社会受尽苦难,对共产党新中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歌声里面有真情吧。想那彭丽媛和宋祖英都是我等蜜罐里泡大的新一辈,唱革命歌曲自然也搀进去了甜蜜、奶油味道。 4。“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与金童玉女 说起来电影老歌,想起一段故事。我们小学毕业典礼,有一段是各班出一个节目。我们班的班长,现在居然想起了他的名字叫宽,是有1/4俄罗斯血统的混血儿。比我们都大两岁,略显成熟,那时绝对算得上一个小帅哥了。班上一个女孩叫影,是发育早的漂亮女孩。那次他们俩代表我们班出节目,忘了是老师没有好好监督排练,还是两人临时偷梁换柱,一张口唱出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哎。。。红得好像。。。”你还别说,这两个台上形像及其般配,光彩照人,整个一对金童玉女。 这下可炸了锅了。那时候多保守啊,小孩子岂能唱这等情歌?我们在台下莫名其妙地兴奋。嘁嘁喳喳瞎议论的,起哄鼓掌打口哨的。老师们手忙脚乱地研究对策,是否应该让他们下台,乱作一团。反正那天的典礼就记住这件事了。 金童玉女果然都是早熟,初中虽然跟我不是一个班,但是经常听说他们约会谈恋爱的“绯闻”。那时候男生女生都不碰手不说话,怀疑他们是怎么进行的?有同学在放 学的路上就调侃阿宽,“阿米尔,冲。”成了我们放学路上的一景。金童玉女后来都上了技工学校当了工人,而且他们都早婚。我大学毕业忙着出国的时候,20岁出头的他们就已经前后结婚了。只是不是他俩结婚,而是分别娶嫁它人。 要说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真是我印象中最早知道的情歌,也许是因为这段故事记忆深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