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眷恋生命

眷恋生命

 

金凤

 

 

 

常常听到年轻的或不太年轻的朋友谈论死亡。他们说死有什么可怕的,我要是老

得不能动了或得了绝症,宁愿安乐死,免得受罪。

 

他们谈论的语调一般都很轻松、甚至还透有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魄。说这种话

的,也包括我自己。

 

我们无灾无病,我们觉得死亡离我们很远,我们谈论死亡的时候,总喜欢用未来

式、虚拟式:将来我要是怎么怎么样,如果有一天我怎么怎么样。我们的豁达、

我们的潇洒、我们这种如庄子般出世、飘逸的哲人风采全部建立在“此事目前与我无关”的前提下,颇有点隔岸观火、置身在外的超脱,也有点悲天悯人、无病呻吟的煽情。

 

可是,我们是否真正了解病入膏肓、濒临死亡的人的心境呢?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母亲在五年前死于肝癌。学生时代,我曾多次见过这位母亲,她那时是一家国家机关外事局的主管,英语一级棒。七、八十年代就经常出国访问,开拓对外贸易渠道。是位精明能干、才气过人的女强人。

 

据朋友讲,她母亲在肝癌晚期,曾坚决拒绝同事、朋友们来看她,说要给大家留下个好印象。省得以后见了,大家老是记得她衰弱憔悴的病容。

 

肝癌晚期那一日强似一日的剧痛,令病人倍受煎熬。医生为了减轻她母亲的痛苦,就同家属商量,要加大注入吗啡的剂量。可她母亲听了,坚决反对,说:我能忍受,别给我太多的止痛剂。否则要是上瘾了,以后出院了戒不掉可怎么办啊!

 

我朋友说:当时家里人心里都明白那是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哪里还有什么以后,哪里还出得了院。他们真想对她说:你就别管那么多了,先少受点痛苦再说吧。

 

我想,以这位母亲的经历和知识,当然知道自己得的是绝症,终究难逃一死。但是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抱着一线治愈生还的希望。这种对生命的热烈渴望,对出院后过正常生活的渴望,促使她宁可遭受钻心刺骨的剧痛,也不同意加大吗啡剂量。

 

记得去年的什么时候,电视上介绍了一位在犹他州攀岩时一位美国青年自我断臂、绝境求生的动人故事。

 

二十七岁的登山健将在攀岩时遭遇意外,手臂被巨石压住整整五天。在水尽粮绝、救援无望的情况下,青年人毅然壮士断臂,走出山谷。

 

这样的故事给我的震撼和感动无疑是非常强烈和深远的。我时常想象他面对死神痛苦挣扎的情景:在荒凉偏僻的山缝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手臂在巨石之下,头脑却异常清醒。在白天的骄阳里,在夜晚的繁星下,这位青年究竟在想些什么呢?他也许非常害怕:在这渺无人烟的荒漠里,他将一个人默默死去。他也许在想念他的父母、他的女友,也许在思念一起攀岩的战友们?

 

我觉得他想得最多的也许还是这马上就要告别的短暂人生。这每天按时升起落下的旭日夕阳,这蓝天白云,这碧海青山,这迷蒙的雨,这轻柔的风。。。

 

对生命的渴望,让他产生了无穷的力量。他开始行动了,他用小刀,对准自己的手臂,坚决地切下去,一下、两下。。。不断地切下去,殷红的鲜血在他眼前绽放成一朵朵生命的红花,他知道,他会终身残疾,但残缺的生命也比死亡美好一百倍!只要还有一口气,他就要活下去!

 

越到生命的尽头,求生的欲望越大。只要有一线的希望,人们都会做一百分的努力。生命的魅力,如此灿烂辉煌!

 

据我所知,即使是相信死后能上天堂的虔诚的基督徒,不少人对死亡也是极端恐惧的。其实,我觉得恐惧死亡是人类正常的感情。不应该轻视、不应该回避。换一个角度来分析,正因为我们太眷恋我们所熟悉的生命,才造成了对不可知的死亡的恐怖。

 

古人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对我们这一辈人,我们要忧虑的岁月还有多久?一百年前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你,也没有我,一百年后你和我都将化为寒土一撮。

 

如果没有意外,我们也许还有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甚至六十年的生命,但是讨论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可能与你与我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我只想说:安乐死也好,尊重生命、抢救到底也好,都是个人和家庭的选择。两种阵营永远会同时并存,很多人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也会忽然改变主意,在一瞬间完成角色对换。

 

最要紧的是,还是要珍惜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让自己快乐,也做点事情使别人快乐。一点一滴,把这种快乐穿成一串串美丽的珠子,晶莹剔透,五彩缤纷,然后把它戴在你的心里,直到生命的尽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