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意反對宋楚瑜與民進黨合流 台灣自去年12月立委選舉、泛藍過半之後,冷靜的觀察家多抱著「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態度;喜的是泛藍得到民意的明顯支持,等於是對民進黨台獨路線的否決,中華民國至少目前免除了被「謀殺」的危險。憂的卻是泛藍小勝之後,綠營必將利用各種資源,以政黨合作為名,分化收買,招降納叛。泛藍的多數並非那樣牢不可破,陳水扁總統在監察院長提名時「小試牛刀」,已經嘗到了甜頭。 果然,民進黨不斷放話,透露與親民黨合作,由宋楚瑜出任總統府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召集人甚至組閣的傳聞。宋也發出對國民黨的責備之聲,且明白表示「不排除與任何政黨合作」的意向。海內外輿論譁然,認為宋竟走出這一步險棋,無論出於甚麼動機,都是徒令親者痛而仇者快,等於自毀前程。此次泛藍得勝,形成朝小野大。所以國民黨主席連戰要求,應以最新民意為依歸,請江丙坤組閣。民進黨遂表露民親合作的空氣,作為解套的回應,宋雖然無可無不可,未作斷然回絕,民意卻已有了明確答覆。 本報系民意調查中心十四日報告,受訪者51%不支持阿扁提名宋出任閣揆。反對民、親合作者亦達41%。政黨間為一時權宜,縱橫捭闔,翻雲覆雨,固然不是新鮮事。但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把尺、一座天平。政治人物不能不畏人言,一意孤行。 宋楚瑜組閣之說,本來就虛無縹緲,似有若無。宋即使樂於「屈就」,阿扁能否「高攀」?其親信左右又會有何反應?退一萬步說,就算勉強「送作堆」,有唐飛內閣的先例在前,宋的閣揆之位又能坐得了幾天?所謂融合黨見、穩定政局云云,鏡花水月而已。 宋由國民黨出身,一度躋身權要,到了李登輝當政時,更是炙手可熱。俞國華、李煥、郝柏村三任內閣倒台,是李權謀運用的結果,其中都有宋的策劃參與。宋曾向李效忠,情同父子,是他從政最大的資產,也是他最沉重的負債。 在李登輝心目中,宋由墊腳石逐漸變成絆腳石,才有廢省拔根之舉。利盡交疏,反目成仇,古今中外,所見多有。但到了興票案爆發時,李幾乎是要將宋置之死地而後快,反而激起了社會上對宋的廣泛同情。親民黨的建立與發展,便是以這種同情心為基礎。先前因李的阻撓,連戰、宋楚瑜未能攜手,才使民進黨乘虛而進。等到李淡化出局,連宋復合,陳水扁已漸坐大。去年大選時,「兩顆神秘子彈」的謎團未解,泛藍未能重掌政權。 阿扁執政五年來,可說是百廢待舉,一事無成,尤其是經濟衰退,民生窘困,引起怨聲。泛藍在立委選舉中獲勝,正是對執政者的及時警告,阿扁團隊沒有虛心檢討過失,反而是一面變本加厲去唱「台獨小曲」,增高了緊張情勢;一面又想以分化手段,打破泛藍的多數壓力,現在,民意表達得很清楚,51%反對宋此時組閣,正是出於「反分化」的心情。 國親結合,連宋攜手,這是泛藍群眾的共同願望,這願望並不只是為了讓誰上台,誰下台,而是為了中華民國的生存與發展。國民黨以三民主義為立黨建國的綱領,親民黨強調的是師法「蔣經國精神」。總結一句,都絕不會苟同台獨路線。宋前者所謂「不排除」云云,是嚴重的失言,希望宋先生今後謹言慎行,並且以具體行動來澄清他有意與民進黨合流的錯覺。泛藍在立院過半,但國民黨增加,親民黨減少,這是宋「不平之鳴」的原因,至於9000萬元經費等傳聞,可能使宋有「屈居人下」之痛。國民黨也應坦誠檢討,公開說明。國民黨內若還有以大欺小、以老壓新的心態,不僅親民黨黨員礙難接受,泛藍群眾和全國選民也會反感。 國親可合不可分,領導階層更要以國家民族為重,勿因小意氣而牽動大局。在十多年前國民黨黨爭激烈時,有人批評宋楚瑜之為人,「小有才而未聞君子之大道」。他若竟屈身與阿扁合流,恐怕就連「小有才」之名也保不住了。我們本諸支持中華民國、尊重民意,也愛護宋先生之意,希望他明察是非、辨別利害,千萬別再走錯路。有了被李登輝耍過的痛苦經驗,如何還會再中阿扁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