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记忆 (星园 梦里城市-南京 作业) 想到南京,浮现在眼前的就是一片青色来。。青色的紫金栖霞,青色的雪松,还有玄武湖上面那层淡青色的雾。印象最深的,还是童年里城南那片青色的老城,深青的砖瓦堆砌起来的。偶尔的,手指可以在墙上摸出浮刻着的几行字:“某年某月某府某郡某某献“。。明初的一个普通,也许不普通的人名,散落在小巷墙篱的城墙砖里。 刚到南京的时候,住的是王府园慧园街那里的一小套平房。王府园,就像很多南京的地名一样,有它的来历。有人说,那王府,说的是朱元璋称帝之前的旧王府,几百年过去了,自然早就没了王府的痕迹,除了周围一些古色的地名:承恩寺,锦绣坊,三山街。。。还有就是小巷里,突地出现的一个宅院门前的几栏小石桥。八十年代初,在这片紧邻着夫子庙的城区里,有民国留下的洋楼,机关的宿舍,更多的是一些缝缝补补过的老房子。打通中华路时拆下的城墙砖,也有很多到了寻常百姓住宅的墙角里。 城南的小巷子很窄,一条从锦绣坊通到内秦淮的青石路,就算是大道了。往往两个小孩子手挽手,就可以阻塞交通,惹得后面推自行车的叔叔按铃。夏天梅雨里的南京,一场雨下来,路上就发了水,小孩子们在水塘里啪啪的踩着开心,家里的大人,可就要忙着往外舀水了。天气晴的时候,路边的水井台边,几个妇人在那里洗衣服,聊天。井水冰凉的,把脚浸在漫过青石面的流水里,也是在南京火热的夏天里的美好记忆。 那个时候,秦淮河的改造还没有开始。北面的内秦淮,早变成了条小水沟。南面夫子庙边上的秦淮河边,也还没有那片“秦淮人家”“夫子庙”建筑群。老妈去夫子庙,也就是去菜场买菜,顺路给我们带一些点心。冬天早上,一碗赤豆元宵,一只鸭油烧饼,绝对能把人从热被窝里骗出来。要是外地的亲戚来了,就可以跟着去打牙祭,奇芳阁的包子,莲湖的苏式糕点。。过年的时候,小孩子们在空地上聚成一团,展示各家的焰火,胆小的只敢看,胆大的抢着把点焰火这活都揽下了。当初点过好几年烟花的呢,追着笑着,闻着空气中火药和红烧肉的味道,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东西。那时家里的规矩是,要是过年表现好,到了夫子庙元宵放花灯,可以给买个纸糊的小莲花灯点着,招摇过市。表现不好,就只有三支脚乱蹬的蛤蟆灯,但总好过那些便宜的塑料小红灯了。 即使不去夫子庙,附近好吃的也不少。街角小卖部的葵花籽,桂皮豆,弹子糖,三山街上的南北货,建康路上食品厂的奶油面包。路口现作的豆浆,豆腐花,糍饭糕。边上的小学门口,还有吹糖人,敲麦芽糖,做小烙饼的。而推车挑担,走家串户卖酒酿,磨剪刀,卖冰棍的,也在墙外诱惑着: “马头牌冰棒,冰棒马头牌。。 ”和着梧桐上的知了声,唱出童年的那片青色的记忆来。 --继续翻炒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