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儿子·提前十五年的信》作序

在美国,忙忙碌碌地求生存,谋发展,我虽一直想写些什么记下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可还真不曾想过要写成一本书。但经过9。11事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为《给儿子·提前十五年的信》作序 邵燕祥 沈敏特先生提前十五年给他未成年的儿子写了二十八封信,孩子还不到识字的年龄呢,怕是念也听不懂。我作为写信者的同辈,却完全看懂了。我为他的苦心所感动。因为我亦为人父者,我的儿子小时候叫闹闹,当我迎接这个几乎是陌生的但又十分亲近的小生命的时候,那份愉悦的接着是忐忑的心情可以说跟沈敏特相似以至一样;在本书今天的读者中,也必有众多有同感的知音。那时候,我是二十八岁,虽初为人父,却已经经历过划右派、戴“帽子”的严峻的一课,但是孩子的诞生让我在灰色的单调的生活当中看到了新的色彩,听到了新的声音,那就是生命的色彩和声音,每时每刻让我感受到生长和未来。于是我充满信心,重新萌发了让下一代得以健康的合理的做人的希望。由此,我在困蹇的境遇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沉重吗?与其说是沉重,毋宁说是鞭策。在1962年3月28日,一个北京春季特有的大风沙日子,正是闹闹呱呱落地的一年一个月零二十天,我终于把他这一年多的“行状”写了下来,这就是不久后被批判为“毒草”的《小闹闹》一文。在往后持续十几年的批判当中,我一直不悔,因为我为这一个小生命留下他最初的脚印,就像现在有些年轻的妈妈为孩子留下日记和逐年逐月的照片一样,这算什么罪过呢?而且,我还在文中预告了一笔: ……你得长大啊。 那时候,你自然要起一个像样的大名儿,那时候,爸爸将对你说一番别样的话。 批判我的人,认定我要说的是一番关于“(右派)翻案”的话,其实这是把我看“扁”了,难道我除了为自己辩诬以外,就再没有别的话可说了吗?他们以为只要把一个人打倒在地,戴上政治帽子,这个人就不会再思考个人以外的世界了。 不过,在当时,我确实也还没有具体地想过将来说些什么“别样的话”给孩子听,等到多少可以自由地“说一番别样的话”时,有了另外一个“大名儿”的闹闹就到外地去上学,然后是毕业,是走向社会,转眼间他长到了他出生时我的年纪,幸乎不幸乎,他已经有了超出我当时的阅历。我索性把一些“别样的话”转而说给更多的人去听了——不过没有十五年的提前量。 现在读到沈敏特提前十五年写给儿子的信,也许因为“老年得子”,他更是爱得深,想得远,“掏出心窝子”说给孩子,从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说到生命的质量,顺境和逆境,“听话”与思考,初恋的可贵,爱与责任,婚姻和家庭这些伦理教育的内容,进而说到阅读与思维、科学与技术,读史的必要,思想空间和心理空间,什么是现代人,什么是爱国这样一些深层问题,以及关于金钱、时尚、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这些日常随时会遇到的话题;他期望他的儿子具有自信和镇静的精神状态,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他又用自己和先人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切身经验提醒孩子,人生道路不会是一直平坦的:“我迎接你走进的世界……是富裕与贫穷、文明与野蛮、民主与专制、光明与黑暗、温馨与冷酷、公正与不公……交错争斗的天地。你能走好这人生之路吗?你能经得起上升和下沉、成功与失败的磨练吗?” 读罢全书,我想,如果当年,在我的孩子刚近成年,而我并没能对他说些实在的“别样的话”,即使偶有涉及却远不能说得如此中肯和深刻的时候,就有这样一本书出现,让我把它当作礼物送给我的孩子,那该多么及时,多么好啊。可惜,那时候没有这样一本书,沈敏特那时还不可能把这样一本书写出来,不仅因为那时他没有由他这个小儿子带来的激情,更因为书中这些思想是发掘了多少历史的矿石,又经过了整个80年代、90年代直到这个世纪初年现实的锤炼,才可能出炉的。 历史也许会在一个时段里停滞或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也许十五年后当沈敏特的小儿子读这本书时,老沈又能够补充若干对新问题的回答和阐释,甚至孩子本身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过我相信,这二十八封信的核心内容,有许多是会历久常新的。以老沈身心的健康,他一定会在十五年后和长大了的儿子互相讨论,比赛谁的谈锋更健吧。 不要等到十五年后了。今天我们有一定阅读能力的青少年,还有他们的父母、祖父母们,何妨先睹为快? 沈敏特的儿子,一定不会把这本书视为独得之秘,不与人共;老沈自己也一定希望更多的孩子都听到他的“祝福”和“嘱咐”,这该是他把这本书付诸出版的初衷吧? 我和本书作者是有缘分的。他从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个任务,竟是在1957年晚秋列席一场对“右派分子邵燕祥”的批斗会,从而促成他要求调换工作这一个影响人生道路的重大决定;近年来,我不断看到他思想十分“敏”锐而具个人“特”色的时评,且又因他约稿促使我在上个世纪末写了总结个人五十年心路的长文《狂欢不再》。因此,我乐于为他的这本新书作序,但绝不是仅仅出于友情,更是出于一种与作者相同的爱和责任感,我向读者推荐此书,并且首先把尚未印行的打印书稿推荐给我即将上中学的小孙女。她可以挑选能够看懂的篇章浏览,随后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把全书看完,有所采纳,有所思考。 2004年4月14日 注:邵燕祥, 国内著名诗人, 作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