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你问:“华为到底造不造车?”官方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们不造车!。”可市场的反应却是:这车不是你华为造的,那谁造的?
我们先把“界系车坛”捋清楚:“问界”由赛力斯造,“智界”由奇瑞造,“享界”由北汽造,“尊界”由江淮造。“尚界”由上汽造。这五“界”,个个打着华为“智选车”或“鸿蒙智行”的旗号,但生产制造都不是华为。华为提供的,只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系统、车机系统,但华为在品牌设计、产品定义、销售渠道……几乎除了拧螺丝和报工号的其他事,都插上一手。
这套打法就像一个穿西装不进厂的“影子大股东”:我不进车间,但我决定用什么Logo、装什么芯片、在哪开旗舰店、广告打什么调性。你造出来,我来卖;你技术薄弱,我来撑脸。华为没有造车,但却在“造认知”。不是“造车”,胜似“造车”,演了一场技术高超的“皮影戏”。
华为的“界系命名术”,是一场品牌话术的魔术表演。从“问界”开始,这一系列车名用一个“界”字,完成了魔术般的品牌挂钩。“问界”,似有“宇宙终极答案”的哲思;“智界”,智在其中,智慧之车;“享界”、“尚界”、“尊界”,皆如同高端定制男装的副牌,优雅、克制、带点法式腔调。这“界”字不仅统一了家族品牌的外壳,更统一了用户的感知方向——“界”即华为,华为即“界”。
消费者不看底盘是谁造的、不查三电是谁提供的,只要知道这是“华为出品”,心里就稳了。这种命名术背后,是一场典型的品牌移情。消费者对华为手机的好感、对鸿蒙系统的期待,被顺势迁移到“界系”汽车上,一步步形成一种错觉:“这车,不就是华为造的吗?”华为自己不直接说“我造车”,但通过宣传、店面布局、发布会调性、品牌语言、产品视频的节奏和镜头语言,让你“以为”。这不是造车,是“造信仰”。
华为与传统车企合作有三种模式。第一是通过智选车/鸿蒙智行,深度参与产品定义、研发、销售(问界、智界、享界)。第二是利用Huawei Inside 模式(HI模式),进行技术解决方案输出(阿维塔、极狐)。第三是通过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向车企出售雷达、芯片、鸿蒙OS等(广汽、比亚迪、吉利等)。
华为真正擅长的,并不是汽车制造本身,而是它最擅长的事情:控制系统,定义体验,输出标准,打造生态。而鸿蒙智行,本质上是华为在试图打造“车界安卓”,一套标准平台+生态系统。
区别在于,安卓是谷歌开的系统牌照,OEM厂商装上它,也不会被误认为“这是谷歌造的手机”;而鸿蒙智行却是“连人带衣服一起包进来”——技术是我家的,定义是我起的,销售店是我开的,门口也写着我名字,那消费者自然以为是你华为全包揽了。这就形成了一种“品牌嵌套陷阱”:华为在不承担制造责任的前提下,享受了制造商的全部光环。
在媒体层面,很多文章标题本身就已默认“华为造车”:《华为新车再掀热潮!》《鸿蒙智驾又下一城!》《华为新旗舰轿车对标宝马5系!》乍一看全是华为干的,仔细一看,没有一款是华为制造。
在资本市场层面,华为的“造车幻想”,提升了与之合作车企的市值、话题度和品牌光环,却规避了资产投入和制造风险。这是一种资本意义上的低成本套现逻辑,只出人,不出厂。它本应将“鸿蒙智行”更清晰地标注为“技术合作支持”,如今却是铺天盖地打出“华为首款轿车”“华为高端SUV”“华为发布尊界”等字眼,在这种误导下,让人以为车是华为造的。

有人说,这只是“市场行为”,无可厚非。2021年,任正非强调:“华为永远不造车。”2022年,余承东说:“我们不造车,但我们帮助车企造好车。”到了2024年,问界的展台上,满眼都是华为的影子,从PPT到广告片,从发布会到售后体系,主角只剩“余大嘴”和“遥遥领先”。这种“不造车”的说法,在形式上没有撒谎,在效果上却实现了“全收割”。这种偷梁换柱的高超营销手法,必将载入古今中外的营销史册。
一家科技公司参与智能汽车,是时代大势;但一家科技公司用品牌遮羞布,来“制造信仰幻觉”,就有点过了。我们不反对“华为造车”——说实话,华为真去造车,反而是件好事,技术底子强,品牌号召力也够;我们不赞同的,是它一边说“我不造车”,一边拿着麦克风、站在车顶上高喊:“看,这是我们华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