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安:情系“筒子楼”

情系“筒子楼”

凤凰城             则安

        和国内的好友通电话常常会聊起大学母校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其中最触动我心灵的是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据说, 原先的“筒子楼” 和破旧楼房都已不见了踪影, 取而代之 的是各式各样备有现代化设施的高层公寓楼,  教职员工无论工作年限长短, 人人都可以贷款购买住房。 听着好友的描述, 我在心里不禁发出无限感慨,  思绪也不由自主地回到了十几年前。

        我大学毕业时留校任教, 当时正赶上学校一幢六层的教师公寓楼落成, 因为分房的对象是青年教职工,并且有很多新婚夫妇,所以美其名曰 “鸳鸯楼”。大概是按照工龄排的队, 我被分在六层上, 尽管是最顶层, 冬寒夏热, 可毕竟是新楼房, 比起那些结了婚好几年还没有住房的同事,我算是幸运的。


        这是一座极为普通的宿舍楼, 每层楼上大约有十几个房间,由走廊将房间分成东西两侧,每个房间自成门户,东边的房间约十八平方米, 西边的 房间虽然带一个小阳台, 总面积也不过二十平方米左右。“鸳鸯楼” 名字好听,而实际上这种结构的楼房就是当年人们常说的“筒子楼 ”。 起初我并不理解这个名字的寓意, 在身居其中数年之后, 我确实感觉像是被憋在筒子里一样,而且是两头都封闭的筒子,经常会让人感觉透不过气来。

         我被分在走廊东边的房间。 我的两位室友也是刚刚毕业的单身教师,   她们俩人的家都在当地, 所以只在房间里摆设了床位, 人并不在那儿 住,她们没事也很少过去,  事实上我是独享一个单间, 曾经令不少人羡慕。


        住户陆陆续续搬进去之后, 大家便纷纷开始营造自己的小巢准备过日子。  最为忙碌的还是新婚夫妇们,  对他们来讲,一个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房间只能当作卧室和书房, 做饭只好在走廊里, 可是煤气炉罐放在走廊里极不安全,时有偷盗发生,而每天屋里屋外搬来搬去也十分不便,  于是,在走廊里建小厨房便成了当时的必然和时尚。

        每家建起来的厨房各具特色, 好一点儿的材料是木头,纤维板;  差一点儿的是硬纸壳, 但共同的特点是每个厨房都设有可以开关的门,厨房里不仅可以放煤气炉罐, 还可以存放锅碗瓢盆, 菜刀,菜板等炊具及杂物, 不用时关门落锁, 让人感觉安全了许多。

        我单身一人, 用不着费事盖厨房, 但有时还是要开炉灶的。 母亲独出心裁帮我设计,然后请人做了一套带盖子的铁皮箱, 一边放罐, 另一边放炉,用完之后盖上盖儿, 再落上一把大铁锁, 死沉死沉, 就是有四, 五个人搬起来也没有那末容易。 我的大铁皮箱就像是个保险柜,寒暑假回家,我也从未担心过它会被盗。


头两年楼上没有暖气设备,深冬时节屋里的温度有时能降到零下, 于是大家就在屋子里点蜂窝煤炉, 再接上几节通向走廊的烟囱来取暖。当时还是我男朋友的先生在外地工作,他来看我时也替我买了炉子和烟囱, 并且教给我如何生火和封炉子。 我自小生活在油田,习惯了只需划一根火柴,然后一拧开关就着的天然气炉和煤气炉,对蜂窝煤炉闻所未闻, 第一次见到它还是在老家的舅舅家,我虽然在那儿住了三年, 但是饮食起居都是由舅舅舅妈照顾,从来没有亲手生过炉子,更不了解它的性情。 先生走了之后我的苦难可就来了:我几乎天天都要夹着生煤球向楼上的邻居换燃烧着的煤球, 炉子是生着了,但是到了晚上不用时要把炉门封上,第二天早上应该是一开炉门火就能着上来,而我却偏偏掌握不好封炉子的技巧, 不是留的缝隙太大, 就是把炉门关得太死,总之, 早上起来,炉子一准儿是灭的。后来, 我干脆烧电炉子 来取暖,无奈楼上电压不足, 经常造成跳闸, 给大家造成很多不便。 幸亏这种日子不是很长, 学校不久就在楼上安装了暖气设备, 冬天取暖的问题总算是解决了。


        天长日久,“筒子楼 ”里的邻居生活得像一家人一样。冬天的晚上, 我们几个单身常常是积聚一室,边取暖聊天儿, 边互相学习编织毛活;住在下 层的还没谈女朋友的小伙子也隔三差误五地上来凑热闹。 夏天, 家家门上掉一个窗帘或者是装一扇纱门, 谁想串门儿,不用敲门, 喊一下名字就行; 刚刚蹒跚学步的小孩子更是见门就进, 随便出入; 做饭时要是哪一家缺少油盐酱醋, 只要说一声, 马上就会得到八方支援。 我住的 楼层上的邻居都在学校从事不同的工作,各有所 长:老王师傅在维修科, 断电了,下水道堵了,找他; 小王在图书馆, 借的书过期了,麻烦他说个人情; 小吴是附属幼儿园 的老师, 谁家的孩子分在她的班,托她给特殊照顾一下;对门的王红灵在校医院,有人生病不方便去医院打针, 跟她说一声,她会将针药拿回家来给你打……。 邻居们相处最有趣的要算是夏日晚上的冲凉。 楼上没有浴室,每一层上只有一个公共厕所和一个大洗刷间。 楼层上的男士 女士自动分成两组, 制定出冲凉的时间表并把它贴在洗漱间的门上,大家都能自觉遵守执行。 就这样, “筒子楼 ”的条件虽简陋, 但是由于大家 互助互爱,日子也过得其乐融融。

        “筒子楼 ”也有让人不悦,甚至是难以忍受的地方。 前面提到楼上电压不足, 夏天人们用“热得快”烧水冲凉,经常 会把保险丝烧坏, 导致 断电; 偶尔有人使用空调, 那就更不 保险了; 楼上停水也是常事,一次, 两次之后, 大家接受教训,来水的时候把能用上的家什都装满水,洗菜做饭不用发愁,而厕所,洗刷间就遭大殃了。 虽然按周照 楼上的制度, 各住户 都自觉地轮流值日打扫走廊,厕所和洗刷间,可是一旦停水,无法冲刷,厕所几乎进不去人,洗刷间的下水道也会堵塞, 楼道里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筒子楼 ”的建筑质量也不过关,投入使用两三年之后,墙皮开始脱落,厕所等其它设施也明显陈旧老化。记得 先我来美的一个朋友回国到我家里做客, 她的美国先生对楼房的状况惊讶不已。来到美国后我才知道这里的房子都要保证可以住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

         从单身一人,到结婚生子; 从第六层的东间, 搬到二层带小阳台的西间, 我在“筒子楼 ”里住了整整七个半春秋。 来到美国后, 我和先生经过几年的奋斗,贷款 买了带有前后庭院的二层小楼,有空调设备,  冬天开暖气,夏天开冷气,住了这 四, 五年,还从未发生过停电, 断水的事情,忆苦思甜,  和原先住的“筒子楼 ”相比,我已经非常知足了。然而住在舒适的小楼里,我常常还是会想起“筒子楼 ”。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 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 审美的品位也在提高,它被取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许在内心深处还是恋着曾经住在“筒子楼 ”里的人,怀念那儿浓浓的生活氛围, 听到了它的遭遇, 我的心里不禁感到酸酸的。“筒子楼 ”里的邻居, 你们都好吗?

 

 

文章来源: 北美女人论坛

 

转贴须经作者同意

 

 

晓风残月 发表评论于
大学毕业也是留校住筒子楼,感觉真温馨。
天天忘密码 发表评论于
想起我的童年了。我那时候父母两地分居。我和妈妈住在筒子楼里。好开心啊。小孩儿吃饭都是走到谁家吃到谁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