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爸爸 -- 写在父亲节
博迪
六月又见石斛兰花开,父亲节就要到了。孩子们唠叨着做手工艺品(CRAFT) 给孩子他爸一个大惊喜 (BIG SURPRISE),令我不禁又想起昔日和爸爸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爸爸的专业是水文地质,和珠江打了一辈子交道。爸爸兴趣广泛,对中国古典文学,历史 ,民族音乐一直都有爱好。据说,爷爷原是个落选秀才,在乡下开了私塾教书,自然爸爸幼时是在爷爷的私塾里开的蒙,从小打下较好的古文国学的功底。除了专业书外,家里文史哲类的书籍不少,记得还有一些线装书, 大部分都在文革中丢失了。
那时候年轻的爸爸常年奔走於珠江流域,在家休假的日子,一边忙碌家务,一边哼哼歌曲,小调,当时太年幼,我并不知道歌曲的名字与内容,只觉得很好听,待到后来,我长大一些,对音乐也有兴趣后,才知道爸爸哼的多是“送别(李叔同)”,“黄河颂”,“我们走在大路上”,“草原晨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爸爸经常轮流将我们兄妹抱在他的腿上,然后吹口琴给我们听,或者我们唱歌,他口琴伴奏。这大概是我最早的音乐启蒙了。
由于爸爸职业的缘故,家里有不少地理书,家中墙壁上还贴了两幅大地图: 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只要爸爸在家,经常抱著我们,对著地图指指点点,告诉我们名山大川,五湖四海,纵横经纬,大洲大洋。学完后,还有“考试”,爸爸提问,我们得在地图上找答案, 在不经意的父女间嬉戏的天伦之乐中, 一些中国,世界地理基本常识不知不觉潜入了脑海。
在爸爸妈妈下放的日子里,一家一分为三,外婆和我们兄妹仨留在城里。有一天,无意中在杂物堆里找到一个藤条编织的箱子,里面有一捆包好的文革前的“羊城晚报”,这些是爸爸看后挑选留下的,一本厚厚的爸爸整理的剪报,内容包罗万象,都分门别类地贴好;一套范文澜编写的“中国通史” ;一本“唐诗三百首”,“宋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首”,沈祖棻著的《宋词赏析》、《唐人七绝浅释》,一本歌曲集“革命歌曲大家唱”,石人望编的口琴曲(书名我已经记不清楚了)。看到这些劫后余生的禁书,令我们欣喜若狂,如获至宝。在那血统论泛滥的年代,所谓出身不好的原罪让我们饱受白眼, 歧视, 书本是唯一可以令我受创心灵得到安宁, 抚慰的良药. 社会读书无用论盛行,学校撤销地理课,所谓的历史课,要贯彻整个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农民起义史的精神,只讲农民起义,从陈胜,吴广,。。。。。一直到洪秀全。在家里, 爸爸那些地理书,那套“中国通史”, 我囫囵吞枣地读了下来,让我对历史地理有了基本的轮廓,概念,而不至于一片空白。 那本“口琴曲”和爸爸留下来的口琴,不仅是我在艰难日子的慰藉与伙伴, 更引导我走上这让人如痴如醉的爱乐之路.唐诗宋词也成为我终身的良师益友之一。
中学毕业要到农场的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临行前, 爸爸妈妈叮嘱"知识永远有用, 你在学校学的东西太少, 在农场有空的话,要多读点书, 特别是数理化。" "机会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并在我行囊里塞进了一套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编的初等数学, 物理, 化学。那时, 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我对现状百般无奈, 沮丧, 对前途, 对未来更感到渺茫无望, 心灰意冷。 在放工之后, 农闲季节, 我读书, 自修, 补课也仅仅是为了暂时逃离尘世, 麻醉自己。直到77年10月高考改革通知传出, 犹如在黑暗无尽的隧道里突然射入一束强烈的亮光,让我看到了前景的光明。接着迎文革后首次全国高考的最后全力冲刺, "头悬梁,锥刺股"...... 。到了"金榜题名时"的那一刻, 霎时间心绪难平, 感慨万千, 更感激父母的高瞻远瞩!
......
人到中年, 随着阅历增进, 对父母亲情的关爱体认得更为深刻。父母的关爱,滋润了孩子的童稚心田与温馨回忆。 父母之爱总是隐藏在一点一滴间,年少时毫无觉察,以为这一切只不过是平常日子里的平常琐事. 如今亦为人母,才理解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才意识到做这一点一滴是多么耗费心力。 童年和父母共处的经历,如今也启发了自己,如何成为更富价值的母亲,与子女一起成长,共臻圆满无憾的人生。
又是一年父亲节, 关山远隔, 思念绵绵, 纸短话长, 文不尽意。
谨祝爸爸康健, 长寿! 也祝所有的爸爸们父亲节快乐!
文章来源: 北美女人论坛
转贴须经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