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红七军板寨会师纪念馆
红七军板寨会师纪念馆
经过多年的精心保护和几番修缮,74年前红七军一、二纵队转战黔桂边在荔波县洞塘乡板寨村会师的旧址,于 “七一”建党节举行隆重的开馆仪式。
1930年4月,由邓小平等同志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军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为避开敌主力、补充给养和武器弹药,而转战黔桂边界,在板寨胜利会师。并在此举行前委会议,是红七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板寨会议之后,红七军急速前往黔东南,趁敌移军援湘,后方空虚之际,攻打库存敌黔军军械重地的榕江县城,缴获大量枪支弹药,为红七军转战粤、赣边,胜利地与在江西的红一方面军会合奠定了基础。
鉴于其重要历史意义,结合板寨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革命老区”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三周年,为加大我县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经过精心的筹备和多番酝酿,荔波县委于2004年7月1日隆重举行板寨会师旧址开馆仪式,在开馆仪式上邀请了还健在红七军将士、已故的红七军领导人的亲属和省、州的领导等数百人参加纪念活动。
红七军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简称红七军),是由时任中共中央代表的邓斌(邓小平)、张云逸和中共广西省委代理书记富经天等根据中央的指示,于1929年12月领导广西百色起义的部队组成的,它是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之一(另一支主力红军为红八军)。这支部队在左、右江地区坚持斗争10个月以后,由第二十一师师长韦拔群、政治委员陈洪涛率领部分兵力,留在原地继续与敌斗争;红七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邓小平(后回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未 入贵州)、军长张云逸、总指挥(红七军和红八军)李明瑞率领主力于1930年10月,沿桂黔边、桂湘边、湘粤边转入外线,开展游击战争,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补充红军给养。在黔、桂、粤、湘、赣五省边界转战达8个月,行程一万二千余里,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后,于1931年4月到达湘赣革命根据地参加了第二次反“围剿”,三个月后,同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会合,编入第三军团建制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反“国剿”。1933年6月改编为第三军团第五师,红七军番号即行撤销。这支部队后来又参加了第再次反“围剿”、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红七军板寨会师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在广西右江暴发了工农武装的白色起义,由邓斌(邓小平)同志发动和领导的农民农民起义队伍攻城掠池,打土豪分田地,惩恶霸,除暴安良,红军所到之娃、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护和响应。
红七军为开辟和扩大红色革命根据地,其主力一、二纵队及军部挥师北上,到黔桂边开展游击。1930年3月下旬,由红七军军长张云逸,红七、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分别率领一、二纵队从右江革命根据地向黔桂边进发。红军将士千里跋涉,一路征战,于4月上、中旬到达桂北思恩(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与桂军杨腾辉师遭遇激战,敌我力量悬殊,红军为保存实力,兵分两路撤退迂回进入贵州。张军长率领的二纵队1500多人,由广西环江社村向荔波县洞塘乡板寨方向开进,于4月16日傍晚时分先期到达板寨,李总指挥率领的一纵队约1500人,由环江经驯乐朝荔波县进发,于4月18日到达佳荣坤地、当李总指挥探知二纵队己驻扎板寨,旋即率部向板寨开进。历尽艰难险阻的红七军一、二红队3000多人的队伍,终于在板寨胜利会师了!
红七军在板寨,休整了数日,红七军7名委员当中的代理书记等5名委员:陈豪人张云逸、李谦、龚鹤村、黄某某(士兵代表)均到了板寨,前委在这里召开了事关红七军存亡的“板寨会议”、作出了远程奔袭古州(今榕江县)敌军需物资守备团的决定,榕江之战,战果辉煌,红军缴获敌军大量的枪支弹药,轻型野炮,无线电台,马匹等军需装备,另外还筹款数万银元,补充了红军之需。
在荔波,红军辗转于洞塘、翁昂、立化、茂兰、瑶麓、佳荣等乡镇,计50多个村寨,红军所到之处,宣传发动民众,写下了约800多条的标语,播下革命的火种,为后来“黔桂边荔波革命委员会”、“中共荔波支部”、“中共翁昂支部”的创建奠定了基础。红军镇压恶霸,开仓济贫,匡危扶困,受到人民的拥护和欢迎。板寨布依族青年姚吉安、玉老旺、佳荣坤地覃引菊(女)、覃树银报名参加了红军。由200多名红军武装人员护送,从板寨转移到翁昂乡坡费养伤的红军伤员在当地群众的呵护照料下,伤愈全返部队。
红七军会师板寨,这是贵州高原迎来的第一支红军队伍,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红军的丰功伟绩,可歌可泣,永远值得人们缅怀和纪念。
红七军板寨前委会议的正确决策
很多人都知道红七军曾在荔波县洞塘乡板寨村会师,还知道会师旧址风雨七十多年不被摧毁,而且即将对外开放,吸纳游客,但是,红七军板寨会师后召开的一次前敌委员会却因参会人少,保密性强而令人鲜知。其实,这一次会议作出了重大的正确的决策,为红七军补充枪械,重返百色,取得胜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12月11日广西左江起义成立了红七军;1930年2月1日广西右江相继起义,成立红八军(后与红七军会合统称红七军)。两军成立不久,国民党军十分恐慌,遂调集重兵进攻百色,妄图扑灭刚刚燃起的革命星火。为保存革命火种,红七军军部和一、二纵队3000余人,向桂北挺进,转到外线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政治影响,补充部队给养,不料在广西思恩(今环江县)遭到桂系军阀杨腾师偷袭,隔断了红七军一、二纵队。在这种情况下,张云逸军长果断率领军部和第二纵队北上,总指挥李明瑞奉命率领第一纵队向西撒走。两个纵队自始失去了联系。不久两个纵队分别从南丹(二纵队)、宜北(今环江)进入贵州荔波南北两乡的洞塘(板寨)佳荣,相距20多公里,经密探知情终于会师板寨。
板寨会师后,下一步工作将如何开展?红七军前委就部队的生存与发展,在当地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前委委员张云逸、陈豪人、富经天、李谦、龚鹤村和士兵代表黄某某及总指挥李明瑞等6人均来到极寨。前委书记邓斌(邓小平)虽然在广西凤山就离队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未进入贵州,但早己授权并作了交待。
板寨前委会从当时红七军严重缺少枪支弹药(起义地广西百色无兵工厂,北撤路上弹药消耗大,生活物资在攻打广西怀远时已得到一定的补充)的实际出发,决定放弃攻打四五十里外、警卫薄弱的荔波县城而去攻克二百多里远、有一个正规团守卫的古州(今榕江县),因榕江县是黔军王家烈部与湘军混战的军需囤积地,袭击成功,将大大地满足自己的军械所需。果不其然,红军沿着苗山走小路跋涉数日艰难行进来到榕江后,正是贵州军阀实力派王家烈作为“国民革命军讨逆指挥官”率部驻湘西洪江地区与湖南军阀混战,军需后勤地守兵甚少之时。因而,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易拿下了榕江县城,召开了几千人的会议,缴获了各种枪支达600余支,各种子弹10万发,轻型野炮2门,无线电台1部,马500多匹和大量军需装备及10多万银元等。待王家烈追赶,无奈红军早已过境来到军阀相互不买账的李宗仁、白崇禧地盘而望洋兴叹。
综上所述,极寨前委会议的重大而又正确的决策体现在:一是趁敌不备攻打榕江,缴获大量军需物资,解决了红七军当时枪弹十分紧张的问题,为返桂后收复百色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总结了灵活的作战经验,为日后的东固石菱之战、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商虎脑之战、二渡赤水中的争夺娄山关之战等提供了宝贵经验。三是一路宣传了红军的政策,争取了民意,补充了兵员,起到了“播种机”、“宣传队”的作用。
板寨会师旧址陈列馆藏丰富
修葺一新的红七军板寨会师旧址大院,由一栋两层一底的主楼及两侧各一层一底的厢房构成,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大门横匾是当年红七军军部特务连党代表、百岁将军吴西题写的。
进入天井,右侧厢房底层是当年红七军前委召开“板寨会议”的地方,墙上是红七军挥师挺进荔波线路示意图及红七军前委邓小平、张云逸、韦拨群、陈豪人、富经天、李谦、何世昌等7人的照片;楼上陈列了李天佑上将、洗恒汉中将、莫文骅中将、韦杰中将、吴西少将、欧致富少将等32位当年挺进荔波的红七军老同志的照片和生平,红七军将士及家属的题词,以及18帽红七军在荔波开展扩军、打土豪、开仓赈济贫苦百姓、镇压恶霸的照片。
左厢房底层是当年伙房如旧的陈设;楼上除到了当年红七军士兵行军用的背包。
主楼底层陈列了红七军当年使用过的枪支和刀剑标枪,以及副官许凤翔、李振亚的照片和生平;楼上两间是军长张云逸、总指挥李明瑞、政治部主任陈豪人当年的办公处所,屋内陈列有床架、桌凳,墙上是他们的照片和生平。
黔桂险隘——黎明关
黎明关,位于贵州省荔波县洞塘乡板寨村,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乡社村相邻,历史上曾是黔桂交通要道,通粤达海,闻名遐迩,关扼驿道,两侧为陡山悬崖,仅有一山间小道通行,地势险要,关卡用石块砌成、主关墙长20米,高3.5米,宽3米、关卡通道2.04米;另依山势修筑长50米石关墙,每隔1.5米,有1个垛口,关墙右端山上有1个炮位和机关枪阵地,关如蟹钳,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荔波人蒙赶揭竿反宋由此下环江,清太平军攻关入黔、清同治六年潘新筒率众儿下环江、南丹起事往返此关。清提督冯子材遣其参、副将攻关,乃至冯亲征被关入荔剿潘新简农民义军。1917年8月17日,邓恩铭由此壮怀出乡关,追求革命真理。1922年滇军经此赴粤。1930年4月16曰,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张云逸率军部及二纵队1500余人,越关挺进板寨。1944年11月25日,在此关隘打响了贵州抗日第一枪,亦是黔南事变抗日主战场、国军在此关阻击倭寇,黎明关之战达几昼夜,鏖战惨烈,喋血山谷。27日关陷,日寇进犯荔波,烧杀掳掠,生灵涂炭。
1949年11——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十三兵团三十八军五师四五一团、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某部,由贵州从江入荔经此关节环江。1950年1月24日,二野四兵团先遣队入关进荔波赴滇。
黎明关地处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茂兰喀斯特森林腹地、出关二十余公里无人烟,石径莽山,风光秀美。历经岁月沧桑,风雨剥蚀,兵燹毁损、原关上石碑斑驳,望楼及关旁店铺今殆尽、关墙现已是残垣断壁,但雄风犹存。如今,古道关山已成为中外游客旅游观光和进行爱国主义及革命传统教育的佳境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