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历史还给历史
2.“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和敌人决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和敌入决生死。” ——选自1937年7月31日蒋介石发表的《告抗战全军将士书》
3.“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反对孤注一掷的作战方法,强调对日作战是一场长时期持久的战斗。他反对“一线配备”与“一次决战”,认为那样做,一败之后,将永无复兴之望
4.“若为对倭计,以剿匪为掩护抗日之原则言之,避免内战,使倭无隙可乘,并可得众同情,乃仍以亲剿川黔残匪以为经营西南根据地之张本,亦未始非策也!” ——选自1934年12月29日蒋介石日记
5.“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 ——选自1935年3月18日蒋介石在重庆举行孙中山纪念周的讲演
6.“对倭应以长江以南与平汉线以西地区为主要线,而以川黔陕三省为核心,甘滇为后方。” ——选自1935年7月蒋介石对面对即将来临的中日战争的讲话
7.“四川在天时地利人文方面,实不愧为中国的首省 ,天然是复兴民族最好的根据地。” ——选自1935年10月6 日蒋介石在成都国民党四川党部扩大纪念周的讲演
8.“以时间为基础,与敌相持,在久而不在一时……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他把我们第一线部队打败之后,我们再有第二、第三等线的部队去补充,把我们第一线阵地突破以后,我们还有第二、第三各线阵地来抵抗,越能持久,越是有利…… ”。
9.“中国抗战前途日益光明,在各条战线上的中国军队,已退到山区,能阻止日军的形势更对我方有利。主要是抗战已使全国统一,国民团结,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无足为惧。”——选自1938年蒋介石国民党纪念周集会上的演说发言
10. “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选自1936年6月蒋介石对英国人李滋罗斯的谈话 [可见蒋介石早已经料到了后来战事的发展进程并为此作了准备。]
11.“战区以持久抗战之目的,限制登陆之敌发展,力求收各个击破之效。各个击破不能达成时,则依状况逐次后退于敌舰射程之外另设阵地,施行韧强抵抗,待后方部队到达,再行决战,而收最后胜利。”——选自1937年9月6日蒋介石发布的第二期作战计划
12 “目前凇沪外围以苏常一带,战事日益紧张。暴敌继续增援,我们的军事应付,处于更难的地位。北方战场自敌人占领太原后,亦形成不利局面。但就全局来观,我并未失败,要知道此等情形原并非意外,而是为我方所预期的。军事上最重要之举,不但胜利要立于主动地位,就是退也要立于主动地位,然后一时的挫折,不致有全盘溃败之忧,而可以把握最后的胜利。今天我们主动而退,将来可以主动而进,大体上说来是不足虑的。”
13. “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民族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子目的。”——选自1937年 10月29日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所作《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与抗战的前途》报告
14. “倭寇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现在打了近3个月,连我们一个上海还没占去,各位统帅所部努力抵抗,不惜以壮烈的牺牲给倭寇以绝大的打击,此种为主义为国家拼死抗战的精神,已经充分表现出来了,一般外人看见中国军队装备欠缺,武器不良,以为一旦对日作战,必不能抵御侵略。......近3个月来,我们虽没有取得大的胜利,但在我们预定的消耗战和持久战的策略之下,已使敌人受到意外的打击,在精神上我们已实在打败了举世共弃的倭寇。”——选自1937年10月 29日蒋介石在前线淞沪参战部队师长以上会议
15.“中国军队自上海撤退,乃战略关系,且为长期抗战之计。中国主权若一日受威胁,则中国军队即当赓续战一日。”——选自1937年11月12日蒋介石致电正在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
蒋介石拄着手杖,坐在竹椅上,留下这祯台湾人熟知的照片。照片中的蒋介石,是个慈眉善目、朴实无华的老人。蒋介石一身极具争议,但是他的简朴作风、平实平淡的生活习惯、不讲究奢侈派头,是比较为人民所公认的。这种风格虽然不见得影响妻子宋美龄,但是与蒋经国极为相似;蒋经国的简朴随兴更胜于蒋介石。
有别于官方照片中高高在上的英姿,蒋介石面容哀恸。1937年,在革命元老朱培德上将的葬礼上,蒋介石对这位于北伐、剿共期间尽心尽力的老将感伤不已。
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这年他六十二岁。自1945年抗战胜利后,短短四年间,国民党部队被解放军节节逼退。原本蒋介石思忖既能度过险恶的八年抗战,对打击中共自然更是信心满满。然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激起经济的动荡,人民对中央失去信心,这成为国民党顿失政权的最大原因。抗战期间,蒋介石尚从容自若,而在国共内战后期,蒋介石屡屡情绪失控,大声咆哮。
1971年双十国庆,蒋介石夫妇在总统府前接受群众欢呼。这时的蒋介石是84岁,仍颇健康(次年因车祸才使健康状况陡降),宋美龄虽74岁,精神奕奕,容光朗朗,仍充满迷人的丰采。图中国庆日的16天后,台湾被迫离开联合国,蒋介石以「庄敬自强,处变不惊」的口号,强行安定了台湾民心。
1954年,蒋介石当选第二任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随侍在旁。军人出身的蒋介石,坐姿挺拔。蒋经国个子虽不高,但肩膀宽阔,胸膛厚实。蒋经国曾是前卫青年,15岁就远赴苏联留学,培养社会主义革命精神。蒋介石「清党」之后,蒋经国沦为「人质」,并在压力之下发表公开信谴责父亲是「中国的叛徒」,直到27岁才得以返回中国。蒋经国回国后,父子间曾彼此试探信任度。在蒋介石的培养下,蒋经国逐渐成为父亲的左右手。
1940年宋氏姊妹合影。自从宋庆龄公开反对蒋介石以后,三姊妹难得齐聚。民国时期最具权势的家族是「蒋、宋、孔、陈」,人称「四大家族」;最引领风骚的三个女人则是宋氏姊妹——宋霭龄(中)、宋庆龄(右)、宋美龄(左)。三姊妹分别嫁给民国三位要人孔祥熙、孙中山、蒋介石,因此民间盛传「一个爱钱、一个爱国、一个爱权」。孔祥熙是富商出身,并当过财政部长、行政院长等职。孙中山革命家,毕生谋求中国富强。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时是南方霸主,亟思统一中国。
或许宋美龄的魅力仍在,但比起1943年的访美旋风,宋美龄的确远离了掌声。在台期间,宋美龄远离镁光灯,逐渐爱上艺术,悠游于水墨的天地无争中。最初蒋介石以为她是闹着玩的,不意好强的她越画越认真,废寝忘食,画艺渐为成长。蒋大为惊喜,就常把夫人的作品秀给国际友人欣赏。宋美龄的国画老师是著名的大师黄君壁、郑曼青,据说宋本来想拜另一位大师溥心畬为师,但溥拒绝。溥是满清遗族、王爷之后,他以个性古怪、气节刚烈闻名,他表示满清就是被中华民国推翻的,一旦教宋美龄成何体统,岂不愧对祖先。宋美龄听了之后忍俊不禁,只有求教别的大师。
1950年代,头戴斗笠的蒋经国,巡视中部横贯公路的施工情形,休息时露出愉悦的笑容。中横公路西起台中县谷关,东到花莲太鲁阁,沿途峭壁参天,景色威壮。开拓这条公路具有一定的难度,开路工人是所谓「荣民」,即战火间退役的老兵。蒋经国在1956年担任「退辅会」主委,将荣民安插到台湾各地从事重大工程,中横公路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中横从1956年开始兴建,四年后完成。蒋经国多次前往中横为弟兄打气。蒋在苏联干过苦力,深知基层劳动者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