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于 读 书 (zt)

徘徊于理性与现实的旷野里, 生存于东方与西方的交界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目的多种多样:有的人为消磨时间读书,有的人为丰富知识而读书,有的是通过某类考试读书。我们这里讲的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如何读书。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即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古人还说:读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它同样强调的是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列宁有一句名言: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就要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丰富和武装我们的头脑。这里讲的是读书、学习对于革命的重要性。革命如此,建设尤其需要如此。对于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来说,其基本的任务或者说首要的任务是读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全称是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就有一个“读”字。学生来学校干什么的,来读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都要读书,但要求不同:硕士研究生要求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基本的知识体系,包括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博士研究生要求在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基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求对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有深入的把握。博士研究生不可能把本学科的每个知识点都弄得十分精通,但必须在某些专门问题上达到渊博的程度。这里的博,并不是专业领域的广度,主要是深度。研究生不仅要求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基本的知识体系或对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有深入的把握,还需要进行知识创新,包括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理论和创立新的研究方法等。当然,对硕士、博士研究生来说,创新知识的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研究生读书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为系统把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而读书;二是为创新知识而读书。前者是打基础;后者是知识创新的准备。广义地说,为系统把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而读书也是知识创新的准备,但通常没有特定的知识创新目的;而我们所说的为创新知识而读书,指的是有特定知识创新目标的读书。

二、书的类型

书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类:教材、学术论文、专著。教材的基本作用是系统介绍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教材要求全面、系统、准确地介绍本学科已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但不一定有原创性的成果。即使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通常已是通过论文或专著发表过且得到社会认可的。国外的教材通常由学术素养高,并且有公认的学术成果的学者撰写,甚至是由公认的学术大师亲自撰写。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正因为如此,读教材,一定要先用权威的教材。论文和专著有两类:一类是阐述作者自己观点的;另一类是转述、综述、阐述他人观点的,例如宋承先等人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思潮》等。这类专著或论文介于严格意义上的专著和教材之间,它们没有原创性的学术成果,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或专著是必须有原创性学术成果的。对于研究生来说,权威的教材,好的转述、综述或阐述他人观点的著作以及原创性的著作,都是不可或缺的。读教材,可以系统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这种了解是宏观的,犹如从高空俯视某座园林,可以知道园林内有哪些建筑,这些建筑分别处在何处,外在样式如何等,但这种了解并不深入、不细致的。这座园林是如何来的,各个建筑的内部结构如何等,我们从空中都无从看出。读转述、综述他人观点的著作,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前人对某些专门性问题的研究成果,了解学术界对某一前沿性问题不同的学术见解。但是,这类论文或书都是别人为某一特定目的而编写的,是经过著作者加工整理过的,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了,甚至会包含着作者的误解和偏见。读原创性的学术专著,不仅可以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了解作者如何提出问题,作了哪些假设,如何展开和论证自己原创性学术观点以及有那些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等。

教材、论文和专著都有原作与译作之分,对于外文水平高的人来说,直接读原作无疑更好些,但能够达到外文与中文一样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 的人恐怕不多。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和便于理解,读译作恐怕还是比较便捷的。在更多的情况下,两者可以相互补充:读译作时,遇到比较关键的地方,为了准确把握原作的意思,需要查阅原作;读原作时,如果已有译作,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亦可看看别人是如何翻译的。

三、读书的方法

现在是信息时代,各种书籍甚多,而读书的时间有限,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读书效率是至关重要的。读书的方法很多,不仅因人而异,每个人也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为不同的目的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就对阅读对象的了解程度而言,读书的方法有泛读与精读之分。泛读有时为了搜索有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便确立进一步阅读的对象。一本学术期刊,读一读目录,便可知道有无自己感兴趣的论文;一部厚厚的书,读一读目录或主题介绍,便可知道有无感兴趣的内容。泛读有时是为了大致了解一些主要的信息,包括事件的主要经过、某个作者的基本观点等,不求甚解。对于一篇学术论文,读读内容提要、论文的前言、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便可以大致了解该文的基本观点;对于一部学术著作,读一读它的导论和主要的章节,通常便可以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精读不仅是从头到尾仔细地通读,还有反复琢磨、体会和联想。通读是把握著作者的基本观点、逻辑思路、分析和论证的方法及过程等;琢磨、体会和联想是为了探寻著作为什么提出这种理论观点,逻辑是否成立,论证是否有说服力,分析方法是否得当,数据资料是否可靠,结论是否实际等。

就阅读范围的不同而言,读书的方法有宽泛性阅读和专题性阅读。为了增加茶余饭后的谈资而阅读 一些历史文化书籍或名人掌故,为了获得某门课程的学分而通读这门课程的基本教材和相关的辅导资料,这些都是比较宽泛的阅读。这种阅读通常是以获取知识为指向的,只需要把基本知识点弄清楚就可以了。专题性阅读是指围绕某一专门问题所进行的阅读,是带有研究性质的阅读。它不仅要求系统了解有关这一问题已有哪些研究成果,还要对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在许多专门问题上,已有的学术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通常是很难阅尽所有文献的,但不能遗漏了权威的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就阅读的顺序不同而言,读书的方法有顺读和倒读之分。在课程学习中,我们通常是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比如说先学英语、数学、哲学这些公共基础,接着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这些经济学科的基础课,再学金融学、货币学这些专业基础课程,最后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等专业课程。在学专业课程时,先是学习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原理,然后才学习有关现实经济运行过程的理论,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时间顺序上,先是了解一个学科的起源,再是了解现有学术流派,最后才到最前沿的一些问题。这种阅读方法,我们把它称为顺读法。这种读书方法对于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系统掌握某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如果每个问题,我们都从它的学术源头研究起,往往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就象学数学不必从莱布尼兹的书读起,学物理学不必从牛顿的书读起一样,学经济学也不必都从亚当斯密、马克思或马歇尔的书读起。在已具备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研究某个专门问题,可以从最新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入手,先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然后根据研究的需要,顺藤摸瓜追溯相关的成果和以往的学术历史。这种读书方法,我们称之为倒读法。按照西方的学术传统,好的专著和论文都会对以往的学术成果作简要的回顾,通过读一篇最新发表的论文或专著,对以往的学术成果也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按其指引,根据研究的需要去阅读其它著作,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读书笔记

在小学、中学学习期间,老师常常要求学生整篇整篇地背诵课文,即使不整篇背诵,也要求学生把一些精彩的段落或关键的公式、定理背诵下来。到大学后,我们同时开几门课,同一门课要读若干本书,靠背诵来记取知识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根本是不可能的和不必要的。到了研究生学习阶段,我们所学的东西,差不多每个概念都有几种不同的定义,每个问题都有好几种不同的观点。学习的目的决不是记取某一个现存的答案。对于中小学要不要死记硬背,教育界或许还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于研究生来说,光靠大脑死记硬背是绝不可取的。这是因为,研究生的学习不是为了记住某些现存的已经公认的知识,而是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知识创新是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可以实现的,但知识创新又不能离开现有知识的积累,因而读书又不能看过了事。这样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过去读书,我们比较强调摘抄和做卡片。那个时候,有些书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又没有复印机,为了便于以后查阅,或者为了搜集资料,不得不做摘抄。有时为了加深对某本书刊的理解,我们把它的基本框架和一些知识点记下来,这可以大大节省温习一本书的时间,做卡片往往是为了记住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的统计资料等。把学习过程中做的卡片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和归纳,就可以为知识创新打下很好的基础。

现在读书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不仅书店和网上可以买到多种多样的新书,可从图书馆和网络上看到大量的书籍,还可以开动复印机复印我们所需要 的学术论文及某些书中的重要章节,直接从计算机网络上下载,更是便捷。运用现代化的复印机和计算机可以省去大量摘抄和做卡片这样的基本性工作。

如何做读书笔记,可能与学科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研究历史可能要把许多的时间花在研究古籍上,恐怕即使在现在也必须做大量的摘抄和卡片;研究基本理论的,必须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研究经典著作上,不做摘抄和卡片可能也是不行的;研究应用问题,可以主要靠解剖典型案例和分析系列性的统计资料。

除了做摘抄和做卡片外,我们这里想重点谈的是如下几种读书笔记:一种是直接记录在书本和论文中的笔记。毛泽东同志读《二十四史》就在书上做了大量的笔记,有他对重要论述的圈点,有他的评论,也有他的联想,还有许多他自己的思想。这些不仅对研究《二十四史》有价值,对研究毛泽东同志的历史思想也有价值。我们做这种读书笔记,当然很难达到伟人的水平,但至今有两个作用:一是便于以后重读,有收藏价值的书,就是有重读价值的书。对于经典性的文献资料,通常不是读一遍就可全懂和全部消化得了的,而是需要反复阅读,每读一遍都可能有新的收获,即所谓的温故而知新。二是形成一些零散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可能现在还是思想的火花,还不是那样清晰、深刻和完整,还不足写出一篇有份量的论文,但它是知识创新不可缺少的。重大的学术创新和突破都始于这些一点一滴的积累。哪怕是一个疑问,也可能成为知识创新的突破口。二是写读书札记,读书札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录下来自己对所读某部著作的理解和评论,可能是肯定性的,也可以是批判性的;另一类是以所读的书为参照,写下读者对有关问题的思考。已故的一位中国经济学家,叫许涤新,文革期间被关在牛棚时,写过一本《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与流通》,副标题为读《资本论》札记。他一边读《资本论》,一边思考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流通,这便形成了那本书。三是写文献综述或观点综述。这类笔记整理出来发表或出版的很多。这不仅要求把每种或每一派理论弄清楚,还要作比较分析,进行评论。这种读书笔记尽管不是原创性的成果,但是必须付出大量艰辛的包括创造性的劳动。好的文献综述或观点综述往往不亚于普通的学术论文,其引用率常常还会高于普通的论文。

五、读书与创新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讲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里的主要思想还是理解。中国古人做学问,看重对经典的理解,不能离经叛道。这种传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学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继承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更重要的是为了知识的创新。以知识创新为导向的学习,是研究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如果学富五车,没有创新,过去可以当个学问家,可以当个教学先生,但现在即使在研究型的高校当个教书先生也不合格。当然,认真读懂书也是必须的,不认真学习前人的东西,动不动就要创新,还总标榜自己填补了什么空白,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这是非常浅薄的一种态度;没有把人家的东西读懂,乱批一通,也是极不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学术的创新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

学术创新的方法很多。这里我们可以列举几种常用的方法:

第一,运用本学科前沿性理论或方法研究现实中的新问题,如将西方经济学的某个理论或某个分析方法来解释中国现实中的新问题。前几年不少学者用西方新制度理论解释中国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对促进我国改革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几年前又有学者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推进了我们对银行风险问题的认识。这些都是运用前沿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青年学者用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理论,研究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不少对实际工作影响很大的结论;近几年有学者用企业净增加值来评价上市公司的质量,对于我们准确认识上市公司的质量也是有意义的。这种创新虽然不是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但对于我国的学术发展及指导实际工作来说,都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市场化经历的过程及程度低于西方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经济学、金融学发展的水平总体落后于西方国家很远,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类型的创新将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或分析方法研究本学科的问题。布坎南将经济人的概念引入政治学领域,为研究政治行为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相反,一些学者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经济学,也大大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如经济学中均衡的概念、边际的概念都是从物理学和数学中引入的。现在我们用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研究资本市场,也是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问题。行为经济学则运用心理、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人的经济行为。现代社会有着两个并存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各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多。

第三,改进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术发展史上,许多理论和方法都不是由某个人提出并最终完成的,而是经过多个学者甚至是几代人的发展完成的。

第四,综合现有理论。在经济学术史上,马歇尔被认为是一个综合大师,他整合了西方古典理论。他把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整合起来,发展出了均衡价格,奠定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第五,推翻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原创性的新理论。凯恩斯理论是对萨伊理论的否定;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是对凯恩斯理论的否定。这些理论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基本假定、基本观点到政策含义都不相同。一般来说,推翻某些涉及范围小的理论体系,提出一个新的观点,相对来说,难度不是很大;但要推翻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是不那么容易的。重大的理论创新往往始于现实经济重要变化;没有现实经济的重大变化,难以产生新的重大理论。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

读书就是去了解某一特定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研究就是求证某些存有的疑问,读书可以避免重复许多前人所做过的工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