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新年

秋风起深壑,秋叶舞商弦。 我在山头坐,静观秋月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文章来源: 黄杨2005-12-31

 每年一月一日是阳历新年,中国人现在叫元旦。

“元旦”一词中的元有“初”、“始”之意,旦则指“天”和“日”,元旦即为新年第一天。

中国古时候纪年用的是阴历,因而,以前中文的元旦指的是阴历每年的第一天。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朔日就是阴历每个月的第一天。在这一天,月球恰巧转悠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和太阳同时出没,月亮呈新月相,像把镰刀。从这天起,月亮每天一点儿一点儿变大,直到十五变成满月,像个银盘。

正月则是一年之中立为岁首的月份。那么,一年之中的哪个月是正月呢?这在中国早期历史上并不统一。夏商周三代使用不同历法,各自为政。 夏历以孟喜月(一月)为正月,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历法咱也得统一不是?要想让帝王大业传之万世,没个准谱儿还行?于是,秦用颛顼历(秦历),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这么一来,问题就出现了,新年伊始,人们迎来的是漫长的寒冬。要不说,秦朝长不了呢?新年带来的景象不是“春风杨柳万千条”,而是“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吉利呀!再说,这个历法在天文计算上也很不准确,有时甚至出现“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汉书律历志》)的怪事。

汉武帝一瞧,这还行?这不更没准谱儿了嘛。于是,召集司马迁,射姓,邓平,唐都,落下闳等几位专家学者,重新制定历法。在武帝的亲自关怀下,经过司马迁等人的不懈努力,一部新的历法----“三统历”诞生了。武帝大喜,於公元前104年敕令颁行新历。这一年是汉武帝太初元年,所以,人们又称这部历法为“太初历”。

太初历定孟喜月(一月)为正月,把该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这样做还是比较符合中国古代中原地區气候变换和农业发展规律的,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明对于指导农事非常有用。司马迁在《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对此有所论述,中国中原地区的农民至今还跟着阴历走也是明证。

由于太初历比较符合以农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国情,所以,一下子在中国使了两千多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阴历,亦称作农历或夏历。但是,阴历正月初一的元旦并不是人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中国现在用公历纪年,官方和民间阴阳历并行。为了区别中国传统的阴历新年和西方的阳历新年,现在把阳历新年叫作元旦,把阴历新年叫作春节。近代中国历史改朝换代比较频繁,因而,关于新年的叫法就不很统一,再加上港台和大陆的节日又有点儿些微区别,人们对元旦,新年和春节等名称容易混淆。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人花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追求西方化在政治制度层面获得的具体成果。

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立法决定自公元1912年1月1日起使用公历,并规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是,当时新年并不叫作“元旦”。不久,由于袁世凯复辟,继而军阀混战,各自为政,在历法使用上也出现混乱局面。到国民党北伐统一中国后,中华民国政府重新颁布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

把公历新年称作“元旦”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事。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规定新政府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和公元纪年法,顺便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改为“春节”。

使用公历,对中国农民,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农民来说是不方便的,他们需要的是“顺农时”的历法,因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种庄稼。然而,作为一个已经被强迫纳入以西方国家为首的现代国际体系的国家来说,中国已不可能关起门来自成一统,接受并采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公历是大势所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老百姓觉着用阳历别扭,照样使用阴历。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和公元纪年法,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公历即阳历,又称格里历,是现行国际通行的历法,是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在公元1582年改革儒略历制定的历法。儒略历亦称朱里安历(the Julian Calendar),是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Julius Caesar)在罗马帝国颁行的历法。儒略历实际上由亚力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Sosigenes)根据古埃及的太阳历所制定的。凯撒死后,由他的继承人奥古斯都(Augustus)在公元8年最后定型,它也是欧洲国家使用最久影响最为深远的历法

追根溯源,应该说最早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阳历的基础是以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回归年)来计算历法年的,所以叫作阳历。

古时候的天文知识和科技水平都不是很高,制定历法大多根据可观测到的自然现象的变化来测算时间单位。古埃及人种庄稼靠尼罗河水灌溉,河水每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水退下去就种庄稼,周而复始,人们便把这365天定为一年;把每年6月尼罗河的潮头来到开罗附近,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天作为每一年的起点;再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这么分,还多出来5天,得,这五天就算过节吧。所以,古埃及人称过年为“涨水新年”,欢度新年的风俗就和期盼农作物丰收紧密联系起来了。人们用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当作贡品,摆在自家门口,希望尼罗河水神在新的一年带给人们更多的丰收。

埃及的太阳历将一年定为365天,与回归年相比,相差大约0.25天左右,短期内,这种差别还没什么影响。可是,每4年就差一天,日久天长,几百年以后,这日子就没法过了。如果您还按照日历过年,准备好多贡品,等着尼罗河涨潮,人家就是不来,您不想让它来的时候它来了,不闹水灾才怪呢?

后来,凯撒重编历法,虽然要求编辑人员以埃及太阳历为蓝本,但是,太阳历中每年约四分之一天的误差是需要进行调整的。为此,儒略历的编辑人员提出设立平年和闰年的方案,即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4年设立个闰年,这样就解决了埃及太阳历每四年丢一天的问题。埃及人把每年多出来的五天不算数,这也太不严肃了嘛。于是,他们把一年十二个月分成单双月,单月每月31天,双月30天。这么分配每个月的天数,还是不够分,那就只好选个双月少分两天。就这样2月份就成了特例,平年29天,闰年30天。

凯撒被刺身亡后,他的继承人奥古斯都(Augustus)对儒略历又做了些改动。奥古斯都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在位时,不断发动对外战争,扩大帝国疆域,加强专制统治,确立元首政治体制,从而成为罗马帝制的始祖。

贵为皇帝,至高无上啊!可他自己的生日是八月份,而这儒略历偏偏把八月份定成只有30天小月份,这不有损皇帝神威不是?于是,他下令修改历法,从那个倒霉的2月中再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之成为有31天的大月。今天,英语里的八月(August)一词用的就是他的名号。这么一改,后面的9、11两个月就跟着改为小月,10、12两个月则改为大月。经过奥古斯都改动后的儒略历,每个月的天数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就基本相同了。

当初,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一准儿想难为难为后来的天文历法学家,一年365天的零头让你不好算。儒略历历年的平均长度是365.25天,同回归年长度则是365.2422天,相差仍有0.7078日,400年里就能有3天左右的误差。从实施儒略历到1582年教皇颁布格里历,累计误差约为10天。这就是为什么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要重新修订历法的原因。

格里历用调整闰年数目的方法将一年的长度定为365.2425天, 与长度为365.2422天的回归年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到不易察觉的程度,要积累出一天的差距需要历时3300多年。当然,在数字化社会,这种微小的误差照样会有“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可能。因此,许多国家的学者现在又酝酿着编纂新的历法。

从科学角度来说,这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人们对新事物往往会采取排斥态度。譬如说,格里历把儒略历1582年10月5日定为10月15日,那个月一下子少了10天。很多人就不习惯,坚持使用儒略历,还因此闹出个愚人节来。

当然,历法的使用还有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尽管格里历比儒略历更为准确,但是,当教皇于1582年10月15日正式颁布这一新历法时,只有意大利、法国、波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天主教国家立即采用,新教国家则予以抵制。直到18世纪,大英帝国及其所属的部分殖民地,包括现在的美国才采用格里历。

大家熟悉的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11月7日爆发的,但为什么叫“十月革命”呢?这是因为信奉东正教的沙俄帝国坚持使用儒略历,那一天是儒略历的10月25日。列宁是个非常西化的人物,在西化等同于现代化的年代,苏维埃政府刚一成立,就于1918年1月24日发布命令改用公历。当然,苏联并不是最后一个放弃儒略历而采用公历的国家。

今天,世界上通用公历和公元纪年法不能不说是现代西方国家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结果。尽管公历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但是,它实实在在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人们现在解释历史事件,不得不使用公历和公元纪年法,承认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

公元四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并将基督教定为罗马帝国国教,他还规定儒略历为基督教的历法,就是忘了规定哪一年是它的起点,这对具有线性思维方式的欧洲人来说,始终是块心病。任何事情,包括历史,咋能无始无终呢?

于是,创立一个以儒略历为基准的纪年法就势在必行了。自从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国教后,基督教的实力与日俱增,教会不但垄断了宗教和世俗权力,在文化上也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这项任务最终还是由基督徒落实完成了。

公元525年,为了预先推算“复活节”的日期,狄奥尼西(Dionysis )教士提出了耶稣诞生在古罗马的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284年的说法,他还主张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的纪元的起点,这个主张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公元532 年,教会将此纪年法首先在教会中使用,并在全欧洲推广开来。从此,狄奥尼西教士所臆造的耶稣诞生的年份便被正式定为称为儒略历纪元元年。

后来的格里历基本上沿袭了儒略历的框架,再用基督纪年法这个问题上更是没有任何争议。根据基督纪年法,所谓“公元元年”,就是公历基督诞生那一年。举例来说,“公元2006年A.D.”中的A.D.是拉丁文Anno domini的缩写,意即“in the year of our Lord.”(我们主的生年),在公元元年以前,则统称“公元前”,英文用B.C.表示,意思是“Before Christ”(基督以前)。这种基督纪年法多少有点儿像净土宗传教的方式,为基督教的推广起到了春风化雨般的积极作用。

后来,有历史学家考证出,耶稣诞生的年代让狄奥尼西搞错了,至少他让耶稣年轻了四岁,或者更多。怎么办呢?没辙!基督纪年已经形成了传统,改变传统,难!不管怎么说,用纪年的方法让人们经常念叨着基督,教会的宣传目标其实老早就达到了。另外,从应用的角度看,基督纪年法比较实用,尤其对初学历史的学生来说,公元前104年或公元1928年比起汉武帝太初元年和民国39年要容易记。

过年,意味着辞旧迎新,迎合了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所以,人们都喜欢过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这首《元日》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中国人过年时的高兴心情和喜庆气氛。当然,他讲的是过中国的阴历年。至于过阳历新年,中国人从来就没把它当回事儿。尽管中国正在努着劲儿地向西方看齐,中国人过元旦的兴趣好像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阳历年怎么说也还是受到党和人民充分重视的。甭说别的,每到元旦,对金门澎马,停止炮击三天,让蒋匪官兵好好过年,够重视的吧?文革之中,每年的两报一刊元旦社论,举国上下,认真精读,那是什么景象!工农商学兵,谁不得写年终总结呀,您就是想不重视都不成。现在可好,除了例行放假,跟过礼拜天似的,没个热闹劲儿。

那么,美国人重视新年这个节日吗?回答可能也是否定的。从过节的角度来说,美国的新年,有点儿像美人迟暮,放假过节的大好时光无可奈何的就要过去了,过了新年就得上班,大多数人要熬到五月份的清明节(Memorial Day)才能盼到放假。

美国人庆祝新年最著名的活动是纽约时代广场每年举行的倒计时活动。据报载,纽约迎接二零零六年的倒数计时活动已准备就绪,“2006”看板已高悬在广场大楼顶端,三十一日晚间将在水晶球缓缓下降后点燃它,迎接新的一年。官方预计,今年的倒计时活动吸引人潮与往年差不多,约在七十五万至一百万人之间。一般老百姓不能亲自参与这个活动的,大都在家看电视,看完热闹早早睡觉,明早还要上班。好在今年的新年是星期天,星期一接着放假,人们可能会玩得尽兴一些。

美国人对节日还是很看重的。那为什么过新年不是很热闹呢?我想主要原因还是圣诞节闹的。圣诞节在12月25日,离新年太近,而且,人们重视圣诞节的程度远远高于重视新年的程度。正因为美国人太重视圣诞节了,从进入十二月开始,就已经为过节开始张罗了,采购节日礼品,寄送圣诞贺卡,计划探亲访友,买票旅行出游,反正一进入十二月,谁都没什么心思干活儿,就一个话题----过节。所以,人们管十二月叫节日季节。

在这么长的节日季节中,圣诞节无疑是高潮。高潮刚过,您说谁还有劲儿过新年呢?尽管美国的新年只有这么一个,但它却让圣诞节比得黯然失色。

中国人不太重视阳历新年,那是因为中国人更重视阴历新年,也就是“春节”。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春节一般都在一月底或二月初,离阳历新年也不是很远。如果说美国人过新年时是高潮已过,那么,中国人过新年时则是正在铆足了劲儿准备迎接节日高潮的到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