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姐们(25) -- 单亲变双亲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性格究竟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如果分析自己的父母,艾文认为后天形成是主要因素:艾文的父母都是在"单亲家庭”长大,这在他们彼此的性格中,都打下了深深地烙印.

前面已经提到过,艾文的父亲出生于J市.父亲三岁时,他自己的父亲就因病暴卒了.他对父亲唯一的印象,就是年幼的自己溜着墙边儿讪讪地蹭到父亲病榻前,却被病痛难耐的父亲一脚踢开.
艾文见到的爷爷为数不多的照片:很年轻的一张脸,浓眉大眼,目光有神,很英武,有点像个军人(LG后来看了也有这印象,但其实不是).

奶奶带着父亲在婆家住了一阵子,但由于两个小姑都很不待见,就把孙子给老爷子(父亲的爷爷)留下,一个人回了M市的婆家,几年后就改嫁了.
父亲就一个人留在J市,一个人胡同里外地傻玩; 应该说老爷子还是宠他的,也会在喝酒的时候,偶尔把他叫上堂来赏一口肉吃,但那时候因为家里穷(老爷子解放前是法院里的推事,解放后就卸了职.)所以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再说两个姑姑也有自己的孩子们.

九岁时,奶奶把父亲接回身边来,但没过两年,父亲就又离了家,去了千里之外的N市上学.后来那个学校因为某种原因散了,父亲这才又回家来,准备复习考大学.
父亲对复习考大学的记忆,就是将比自己小十几岁的毛头姑姑抱在腿上,将铅笔盒里的东西"哗啦”一声倒在桌上,一边看书,一边任由她自己拨拉着玩儿去.

一年后,父亲考上了M大,后来就在那里遇见了母亲.

母亲的童年与父亲的相似之处就在于,也是小小的就没了爸.但她的父亲并没有死,却是抛下了老婆和三个孩子,跟别的女人跑了.
姥姥后来为了三个孩子没有再嫁,一生都没有原谅那个负心的男人,母亲也是.
艾文很怀疑,姥姥当初之所以会嫁给那个男人,主要是看上了他的帅.艾文并没有见过照片,但从据说很像其父的舅舅,乃至表哥的相貌,可以推测出来 ---表哥上高中的时候,送情书的女孩子都堵到了家门口---连艾文的LG在见过表哥后都悄悄的告诉艾文:“你表哥笑起来的样子依稀有周润发的风采.”

但这也仅仅是艾文的推测,因为“那个男人”,是家里禁忌的话题.

母亲是家里的老大,不但是弟弟,妹妹的大姐,还是其他一大堆表弟,表妹们的大姐---那时因为日本鬼子的关系,姥姥和她的母亲还有姐姐,全家老老少少,一起逃难到了M市,就都住在一个房檐下.
家里孩子多,就靠在医院当会计的姥姥,和姥姥的姐夫两人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老小.
母亲从小就是“大姐头”,指挥着弟弟妹妹,颇有“半个爸爸”的味道.但母亲比父亲幸运,因为母亲还有一个很疼她的外婆.母亲受她外婆的影响很大,受自己的母亲的影响反倒不多---因为艾文姥姥年轻时就守“活寡”,白天又要挣钱糊口,所以在家时的脾气多半是不会好的,也不亲近孩子们.

母亲总说她的外婆虽是个不识字的旧势女子,但非常有“灵性”,那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蹑着一双小脚,走遍全城地看电影,然后回来就给孩子们讲故事.当外婆去世时,上大学的母亲和那时与她“谈对象”的父亲,都非常悲痛.

母亲从小就好强,记得有一次解放军进城,从家门口过时停下来小憩.一个解放军叔叔看见一个小女孩很聪明伶俐的样子,就跟她一起玩: 他拿出一支钢笔,用树枝在泥地上划了一道题,说道:“小姑娘,如果你能把这道题做出来,我就把这支钢笔送给你.”
钢笔对小时候家里缺衣少穿的母亲来说,可是个稀罕物件,她于是拼命的想,算了又算,最后到解放军整队要出发了,终于算出来了.那个解放军很高兴,就把钢笔送给了她.

母亲的理工头脑,从小到大就是连男同学们也无人能及,一直到大学都连年第一.那时候全系唯一的一个三好学生名额,年年都是母亲的.

高中毕业时, 老师劝母亲考到北京去,但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条件,母亲就就近考了M大.

母亲的决定是很有历史意义的,因为她在那里遇到了父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