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一 评说 (2):权威是权力结构的纲领

版权说明:欢迎非商业赢利目的转载转贴我的文章。转载转贴时请注明唵啊吽笔名和博客链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原文5: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评说5:
授权要按组织结构实现,组织结构是抽象理念,必须有名称符号将其具体化,所谓“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组织结构要由头衔、职称等名份来彰显,以徽章、旗帜、制服、歌曲(国歌、军歌、校歌等)等“器”来将其物化。这些“名”、“器”在组织行为中如此重要,不能掉以轻心,赏罚可多用实际利益,而要谨慎使用“名”“器”。举例,“缨”虽小器,不可乱赏。所谓“分莫大于名也”。组织行为,社会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以语言(名)和符号(器)作为社会行为之依据。

原文6: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评说6:
权威之蜕化直接导致权力结构的崩溃。无权威则无授权,亦无所谓令行禁止。周幽王公元前770多年烽火戏诸侯,导致权威落地,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此论正中要害。失德则权威失,权威失则权力结构不稳。当今中国腐败,社会动乱,岂无前车之鉴?以史为鉴,可以治国。


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就是以能力魅力树的权威,如抛弃这两条而完全依赖权力结构安排和法制建设,则难有和谐社会之可能。法制建设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中国的前途,还需共产党人恢复处事公正,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舍己为人、深入群众等魅力。缺乏权威起源基础的权力结构是不可能牢固的。脱离权威起源的基础空谈政权的合法性容易流为虚伪。


中国共产党若不能恢复“吃苦在群众之前,享乐在群众之后”的艰苦奋斗美德、不能消除腐败、恢复权威,则内有三家分晋(台独、藏独和疆独)之忧,外有列强裂土之(东海、南海、台海等)患。国家兴亡,岂无征兆乎。“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小囡囡 发表评论于
您好,看了您的文章,我觉的骨架好,题也好是不是有点稍差点丰胰,我也是就这么点想法,等看完了吧,见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