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铜消费国后,又成为了最大的精炼铜进口国。为缓解供应日益紧张的状况,中国应尽快加大对铜矿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出台鼓励大型铜生产商境外找矿的优惠政策
从宏观基本面和技术分析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的全面好转和大量投机资金的炒作是推动铜价狂涨的两个因素,但中国的铜消费增长仍然被国际金属市场的买卖各方认为是主导铜价飙升的最主要原因。
最大的铜消费国
事实也是如此。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以及大量外资的流入,中国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世界工厂和铜消费增长的集中地,这一切直接反映在中国精铜消费增长方面。以铜材加工产量为例,从1990到2005年间,中国铜材加工产量年平均增长35%,高居世界之首。
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精炼铜进口国之后,又成为世界最大的铜消费国。随着中国的铜需求异军突起和全球经济重新回暖,全球各种形式的铜消费也迅猛增长。这使得本世纪初投资持续低迷的金属铜市场一下子陷入了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根据GFMS统计,2004年全球铜的供需缺口达866万吨,而2005年全球铜的供给约短缺36万吨。而供给短缺的直接结果就是,全球三大金属交易市场的铜存货急剧下跌到不足两天的消费量,并成为推动近年全球铜价恢复性上涨的中坚力量。
2005年,中国的铜消费量大约占全球总消费的22%,约为380万吨,而这其中的50-75%是用于国内消费。从行业分布看,中国最大的铜消费行业是电力电气行业,汽车制造业、建筑业等,其中电力行业的铜用量占国内铜用量的大约55%。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数据,2005年中国电网总投资是1700亿元人民币,2006年这一数字将为2000亿元人民币,并且今后十年每年将投入1800-2000亿元人民币。这样史无前例的发电设施投资以及中国目前发电和配电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现实局面,使得国际铜市场非常看好中国的远景需求和未来铜价。因为作为最大的一项原材料投入,铜约占电网投资中的30%。
另一方面,近几年中国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也是国内铜用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05年中国汽车累计产销570.77万辆和575.82辆,同比分别增长12.56%和13.54%,而2006年一季度汽车行业年产销增长率更是36.6%和36.0%。由于进口汽车关税和国内中低档乘用车价格的大幅降低以及中产阶级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中国乘用车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据中金公司预测,未来的5年间中国乘用车需求增长率将保持在18%的水平。
铜消费量与经济同步增长
根据历史数据分析表明,当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超过2.4%时,铜的消费量会快速增长,而且GDP每变化1%,铜的消费量将变化3.24%。一个国家的铜的消费水平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假定今后数年中国GDP增幅介于8%~9%之间,那么到2010年中国的铜消耗量将超过580万吨。由于中国是个铜资源短缺的国家,精铜的原料自给率只有40%,因此,每年均需进口大量的铜精矿,而且在铜的进口构成中,原料进口占比较大,电解铜的进口大于半成品。
尽管达到历史高位的铜价对需求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但中国对现货铜的需求仍保持旺盛。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商江西铜业公司最近表示,中国铜需求有增无减,供给量仍然无法满足需求,今年中国铜供给缺口可能会超过100万吨。在国内,随着川藏公路的建设,中国目前最大的铜矿(西藏玉龙铜矿)已经在今年四月宣布进入商业开发。
但是,由于中国已有的大型铜矿多数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目前已经进入了矿脉生命周期的后段,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在铜矿资源勘探和开发上没有重大突破的话,中国国内精铜出产率预测将从2005年的35%下降到2010年的15.8%。
由于生产要素、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因素,虽然全球各大生产商都在加足马力生产,但当前的产量已经是所有产商全力运转的结果,短期内供给的增幅不会太大。
拓展海外铜原料市场
为缓解供应日益紧张的状况,中国应尽快加大对铜矿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中国大型铜生产商江西铜业、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以及云南铜业等在寻求海外资源方面已先行一步。但限于中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和相对较小的企业规模,上述公司很难获得风险投资,直接投资于海外项目的能力有限。
鉴于中国铜产量严重依赖进口原料,且这种局面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中国政府需要制定一些鼓励大型铜生产商外出找矿的优惠政策,包括:政府在海外铜开采项目中持有股份、对铜矿企业提供外汇支持及放宽对铜生产商的信贷额度等等。
国家应主动出手为企业拓展海外铜原料市场争取外国政府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南美的智利和秘鲁等富铜国家。
写于2006年5月28日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