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眷村建築、空間與文化/楊裕富

台灣的眷村建築、空間與文化/楊裕富
一,眷村是個歷史議題
1-1.什麼是眷村
從字面的意義上,眷村就是員工與眷屬的住宅所形成的村落,或是說生產單位為了增加生產力而無償供給員工眷屬居住場所所形成的社區。所以,眷村不是員工單身宿舍所形成的村落,眷村不是職務宿舍所形成的社區,眷村更不是商品化後的員工住宅社區或。

這樣的定義說明了眷村建築、空間、文化上的一些基本特徵。那就是:眷村在建築產權上通常是屬於生產單位(公司),而不屬於居住者;眷村在空間形式上通常是標準居住單元重複興建,而又注重階級與空間的秩序性;眷村在文化上通常是同質性社區,而又注重公司文化的灌輸。
所以,我們在理解與處理眷村建築、空間、文化議題時,當然會與一般的社區會有極大的不同。


1-2.從歷史看臺灣的眷村
表面上看起來,符合上述字面意義的眷村,最早大致上有:日據時期臺灣東部的日本農民移民村、日據時期少數都市地區的日本人宿舍社區、日據時期事業單位的台籍員工宿舍社區。臺灣光復後大致上有:國營事業的員工社區,例如,中油、台糖、台鐵的眷村。臺灣省政府遷移南投,在霧峰附近所形成的眷村(中興新村),少部分公立學校教職員宿舍所形成的眷村,以及佔大多數的軍眷村。

但是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從臺灣原住民從移民進入臺灣地區開始算起,從臺灣所有居住地生產地的開發過程來看,居住社區基本上就是『眷村』蛻變為『都市』的過程,或是說聚落的形成,基本上就是公產化(或共產化)的眷屬社區蛻變為私產化(或商品化)的都市社區的過程。

在這樣的歷史深度裡,我們可以想像原住民在台灣的部落移動,以及同一個地區裡會有不同的考古遺址上的文化層。我們可以瞭解漢人為主的移民與原住民之間居住生產地的爭奪,我們可以理解荷蘭、西班牙將臺灣納為殖民地時,荷蘭企圖以同族移民來增強殖民地的『經營』,西班牙企圖以純粹軍事力量來增強殖民地的『控制』之間的不同。我們也可以依據史料瞭解在明鄭時期漢人移民時以軍事屯墾為主,以農業開墾為輔,所形成目前臺灣地區的諸多地名。
我們更可以依據史料瞭解在清朝中後期,漢人移民在招商開墾時,大墾戶之間的領域爭奪,乃至於墾業商品化後泉州人、漳州人、客家人之間的領域爭奪,以及『羅漢腳』想盡辦法『嫁』給母系社會的原住民而逐漸『落戶』的和平領域爭奪。

我們也只有在這樣的歷史深度裡,可以體會:作為一個移民社會而不是『殖民社會』,整個臺灣的發展基本上就是『眷村』私產化的和平蛻變過程。我們也只有在這樣的歷史深度裡,才不會透過短期的『利益』及短期的『正義』,以異樣的眼光,看待『軍眷村』的商品化過程。而如今,軍眷村的商品化過程不但如火如荼的展開,更受到許多『短期』正義之士的蓄意誤解與刻意操弄,使得『軍眷村』的建築、空間與文化,不得不浮出檯面,不得不成為議程上的議題。

簡單的說,在時間與執政黨的推移之下,軍眷村從想像的『春天寵愛的竹籬笆』,轉變為真實的、褪色的『竹籬笆裡的春天』。我們要問:在各種眷村裡,為什麼是軍眷村呢?
二,軍眷村是個空間議題、文化議題還是政治議題?
2-1.現階段『軍眷村』為什麼會是議程上的議題
我們提供幾個理由來判斷,為什麼現階段『軍眷村』會是議程上的議題。

第一個理由,軍眷村是臺灣光復後所興起的各種眷村裡商品化最晚的眷村。因為商品化最晚,所以商品化得不順利。因為商品化最晚,所以眷戀最多。
第二個理由,軍眷村住戶通常是當今社會的經濟弱勢者,因為是經濟弱勢者,所以商品化過程中更需要公平的補助(正義),但是也正因為商品化得最晚,所以『正義的公平』越來越輕,而『市場的公平』越來越重。這會形成有的軍眷村商品化過程歡天喜地,有的軍眷村商品化過程卻愁眉苦臉。
第三個理由,軍眷村住戶莫名其妙的背負了『外省人第二代』莫須有的『原罪』,所以更加深了商品化過程的不順遂(諸如:廢止軍眷村改建國宅)。
第四個理由,軍眷村住戶在近四十年間,經歷了種族上的結構性變化,從早期的『外省人』,到中期的『外省人與本省人』、『榮民與原住民』,到近期的『臺灣新郎與外籍新娘』、『非軍職的外省人第二代』,這種種族上結構性的變化,使得原先眷戀『眷村文化』的眷村外移人口難以適應。

我們當然希望以上四個理由都只是錯誤的揣測,我們也更希望能找到現階段『軍眷春』會是『政治』議程上重要議題的理由。因為,這四個揣測的理由都只指向在相對於臺灣經濟快速發展下,大部分的『軍眷村』的經濟弱勢與『軍眷村』受到排擠的這個事實。

我們當然希望以上四個理由都只是錯誤的揣測,所以我們試圖分別從建築、空間、文化等角度,試圖找出真正的原因,乃至解決問提的方法。

2-2.軍眷村的建築議題
軍眷村的建築問題主要是從『建築』視為商品這個角度切入。或是說從經濟這個角度切入。

從桃園縣政府文化局與桃仔園工作室所設的『眷戀我的臺灣村』這個網站裡,我們可以初步瞭解軍眷村的形成過程與改建過程。軍眷村的形成主要源於民國三十八年前後中央政府遷台,所形成的大量移民現象中,為了安置軍人及其眷屬,而設置了許許多多的軍眷村。早期的軍眷村主要是由婦聯會募款來支應建築經費,隨後則藉由許多臨時的特定捐來支應建築經費,而土地則多以公有地或『學產地』等免費支用。
根據婦聯會民國七十一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當時全台列管眷村有八百七十九個,眷戶約十萬戶,依每戶五人推計全部眷村居民約五十萬人,其中約五分之一集中於台北縣市以外,其餘的則大約平均分佈於臺灣與澎湖。

早期的眷村由於較為克難,居住實質環境品質並不理想。所以,到了民國七十年前後,在立法院通過了『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開始大規模的眷村改建。改建的方式主要透過縣市政府的國民住宅單位以及國防部總政戰部的軍眷住宅合作社這兩個單位來執行。

眷村改建的執行意願,大致上以地方政府的不同政黨執政,而有極大的不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台北市政府在民進黨執政時,就率先停止軍眷村改建的新案執行)。

到目前為止,全國大約三分之二以上的眷村完成了改建。尚未改建的眷村大致起於以下的原因:
甲,當初並未列管的眷村與居住環境尚稱良好的眷村。
乙,支付購買新住宅的價格過高於大部分眷戶所能支付能力而未能簽約者。
丙,已完成初步改建簽約,但未能在縣市政府還在國民黨執政下執行者。
丁,其他原因。

表面上來看,好像軍眷村的建築議題,只要眷村改建了,這個議題就消失。其實不然,軍眷村好不容易排隊等候,完成了改建,卻仍然有許多經濟議題與政治議題在發酵。這些完成了改建的軍眷村,大致上還有以下的議題值得探討:
子,改建後的住宅轉售的議題。
丑,改建時『補貼』的議題。
寅,改建後住戶經濟生活的適應議題。
卯,改建後住戶集體記憶的適應議題(所謂的眷村保存議題)。


2-3.軍眷村的空間議題
軍眷村的空間議題主要是從眷村的居住實質環境品質這個角度切入。
軍眷村的居住實質環境品質大致上也可分成『已改建』與『未改建』兩大類。
已改建的軍眷村除掉前述的經濟議題以外,大致上居住的實質環境都獲得高度改善,但是由於目前能獲得已改建眷村的住戶,大多數是退役或退休的人員,而且年歲已高,相對於絕大部分的眷村改建都是高樓公寓住宅,居住的條件未必是理想的。除此之外,已改建的軍眷村(特別是與國民住宅單位合作改建的例子上)大都面臨『軍眷村領域(或同質社區感)』消失的困惑。
未改建的軍眷村的空間議題似乎與已改建的軍眷村剛好相反,可以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來形容。大體而言,居住實質環境品質並未隨著臺灣的經濟成長而前進,所以,容易有『相對剝奪感』展生。

而這些議題都是建立在『經濟能力』這個前提之下的。換句話說,實質環境改善的議題在於『有沒有錢』這麼簡單的提問,偏偏這有沒有錢這樣的提問,卻只能是個政治議題而不是經濟議題或是建築技術議題。

2-4.軍眷村的文化議題
軍眷村的文化議題主要是從眷村作為集體記憶這個角度切入。
為什麼許多軍眷村盼了許久,終於改建,改建後卻面臨『眷村味消失』的焦慮?這就是軍眷村改建裡最為軟性的政治議題:軍眷村的文化議題。

我先提出一個提法,再提出以下的議題,這個提法是:『就政策分析而言,所有的議題都是政治議題,而集體記憶是一種區隔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是個兩面刀,既有利於社區發展,也有害於社區發展。而不論有利或有害,集體記憶的發動只能由下而上的自動自發而來,如果是由上而下發動的集體記憶,通常只是集體催眠,而不是真實記憶』

我們在這個提法之下,大致可以看到許多軍眷村的文化議題如下:

甲,眷村重建過程中的參與議題
在改建過程中眷村居民有高度的參與規劃設計意願,企圖藉由社區總體營造來加強這種參與的可能性。

乙,眷村重建過程中的保存議題
如果是就地改建的話,那麼在改建過程中,眷村居民對既有的空間形式以及公共空間,通常會有『保存』的意願。這些公共空間可能包括聯誼廳、中山堂、土地公廟,甚至於是一棵老榕樹。

丙,眷村重建後的保存議題
不管是就地改建或遷村改建,目前眷村重建後,陸陸續續的對五零年代六零年代的軍眷村中特有的『器物』予以收藏展示。這大概是眷村文物館的最早概念。

丁,眷村的『我們意識』的保存議題
眷村文物館其實是反映了軍眷村的『我們意識』的保存。換句話說,眷村文物館不止會在桃園龜山地區被提出,在其他眷村密度較高的地區也會被提出。眷村文物館會以各種不同的名目被提出,而且會互相觀摩,互相借鏡,互相串連,如果這是『我們意識的保存』的話。

三,空間議題上的眷村社區發展工作
在這一部份,我們只就既有的眷村改建工作經驗與社區發展經驗,並配合環境規劃專業與建築專業,來談談眷村改建的一些理想與工作步驟。這些談法並不只針對桃園縣的軍眷村,而是針對全國的軍眷村。

甲,眷村改建的前提有哪些?
軍眷村改建若依『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來看,首先要取得完整的土地所有權,其次要許得相對必要的財源(相對於改建後購買者的支付能力)。軍眷村改建若不依『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來看,首先要先立法,將軍眷村改建應付的社會正義定位出來。

乙,眷村改建的規劃原則
除了一般的實質環境規劃原則以外,軍眷村改建的建築樓層形態應該要能配合地區特色,而不是『高樓建築』為唯一考量。其次,對公共空間與公共設備的配置上,應該要能延續部分『舊眷村』特有的空共空間,特別是基地配置上的空共空間。

丙,眷村改建的設計原則
除了一般的住宅設計原則外,軍眷村改建的建築設計應該特別考量退役退休人員的生活照顧,諸如:老人防滑防撞的設施與建材。其次,就使用與維修的方便性而言,所有的建築設計也都應該配合地區經濟水平與建築設備材料。

丁,眷村改建的分配與銷售原則
由於軍眷村改建,本質上就是眷村商品化的過程。所以改建後的第一次『配售』能有階級與實用(人口數)的前提條件以外,配售後基本上只能有公共安全的管制,而不能有任何阻礙流動(轉售)的限制。改建後如果是銷售給一般住戶(非軍眷戶),則只能尊重市場法則與遵守都市土地使用管制,不能有,也不該有其它的管制與條件(除非私產化後所有的住戶自己訂出且經過法院公證的社區住戶規約)。

四,文化議題上的眷村文化保存工作
在這一部份,我們只就既有的眷村改建工作經驗與社區總體營造經驗,並配合桃園縣政府從2000年以來對『眷村文化』的關注與經驗,來談談眷村發展的一些理想與工作步驟。

甲,保存文化不如發揚文化,如果這種文化有『利基』的話。
在文化資產保存上最大的挑戰就在於,往往我們好不容易把『文化的硬體』保存下來,結果『文化』卻消失了。我們面對『眷村文化』應該也要有同樣的認識與態度。

乙,保存舊有建築環境,不如保存舊有建築技藝。
在文化資產保存上次要的挑戰就在於,我們再怎麼『保存』,都無法避免時間的摧殘,而『原物保存』只是考古遺址保存的概念,『原物保存』向來不是『建築保存』的正常形態,當然,文化保存更不可能是『原物保存』。

丙,眷村改建當然可以藉助於社區總體營造的介入,特別是公共空間部分。
眷村改建如果涉及任何『建築保存』,當然可以藉助於社區總體營造的介入。不管『社區總體營造』現在稱為什麼,基本上『社造』是中央政府對社區的經濟補助。更不管到底是『社造』還是『美街』還是『歷史建築』,公共空間的改造,如果有意義,就有爭取補助的正當性。另一方面,就既有的社區總體營造經驗來看,只有四句訣:『由下而上、埋鍋造飯、理直氣壯、主動發聲』。

丁,眷村文化館的各種變相與眷村文化節的各種變相。
在瞭解桃園縣政府所辦過的『眷村文化活動』與龜山眷村文化館(眷村故事館)後,我們應該可以想想有沒有眷村文化館的各種變相與眷村文化節的各種變相。理論上,變相越多,適應力越強,聲勢越大,才能在當今社經環境中取得資源分配的正當性。如此一來,剩下的議題就只有:眷村文化值得嗎?



五,結論:清談還是行動策略
以上所談,不管是題綱也好,是策略也好,是解答也好,『台灣的眷村建築、空間與文化』如果只滿足於紙上談談、研討會談談。那麼眷村文化一定會在一片『清談』聲中,逐漸褪色、逐漸凋零、逐漸消失。『台灣的眷村建築、空間與文化』如果要能如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那麼只有再追問:眷村文化值得嗎?如果值得!我們只有記住:『政策是攸關資源分配的議題,而所有攸關資源分配的議題都是政治議題』,眷村議題也不例外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