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乱弹 — 第七十回 自知者明

看红楼,说感想。谈古事,道今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红楼乱弹 — 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自知者明

时值暮春之际,湘云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

岂是绣绒残吐,

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来,

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

莫使春光别去。

这首词描出了柳絮的轻缈朦胧,后来探春、宝琴、黛玉、宝钗的词对柳絮之飘柔也写的很精彩。每年柳絮漫舞飞扬之际,总是会想起李白的那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个“烟”字,写尽了柳絮之缥缈,柔软,若有若无 …… 写柳絮,诗人仅一字,却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这正是一种不写之写的高超笔法。如同疏散的水墨画,大片的空白,没有精细的描画,却让你领略到其远胜于工笔画的美。若说大观园众才女的词如同一幅幅精美的工笔画,那么李白的那首诗则是一幅精彩的写意泼墨画。我想这正是一些经典唐诗流芳百世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正如宝钗所说的那样,“ 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 ”,它只能随风起伏,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去向。文天祥曾写过“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那是人们对身处乱世,风起潮落,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哀叹。那些经历过战乱、动乱的人们,想必对这一点的体会尤其深刻。

宝钗想不落俗套,刻意求新,于是填了一首让大家拍案叫绝的好词——

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首词的确写的大气有魄力,尤其是最后一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直让人血脉喷张,豪情万丈。

然而,仔细思考以后,你会感到一种隐约的不祥和浓浓的悲哀。柳絮原本轻薄无根无绊,它的飞扬,根本无法自主,完全取决于风。狂风可以刮至 12 级,乃至台风,柳絮也可以因此飘摇九天,然而有道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柳絮无论飘扬的再高,最后注定要深陷尘埃。在这一点上,它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鲲鹏是有本质的区别。鲲鹏自身具备翱翔九天,飞翔万里的能力。这从候鸟漫长的迁徙过程可以得到佐证。 此首词暗示了宝钗未来的悲剧,她的能力我们不能否认,但显然还没有强到可以把旧世界推翻重来,或者让那个没落的社会中兴的程度。

大多数人往往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在动乱的年代尤其如此。这一半是源于外部的世界太复杂,另一半则是大部分人的心智都是一个“吃一堑,长一智”的逐渐完善过程,象诸葛亮那样的智者毕竟是少数。这本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可悲的是一些不自知的人,为了一点点虚荣,胡作非为,殊不知自己根本就是随风飘扬的柳絮,到头来反落得个遭人耻笑和践踏的结局。

当然,要做到自知之明也绝非易事,除了要透过千奇百怪的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抵制花花世界的各种诱惑外,还要克服内心世界的各种欲望,保持理智的头脑。这也是为什么在末世很多高人选择退隐山林的缘故。他们不但非常清楚当时的时势,而且有深刻的自知之明,故会选择“潜龙勿用”,以等待合适的时机“见龙在田”。

05/03/2006

------------------------------------------------------------------

附柳絮词:

史湘云的《如梦令》

岂是绣绒残吐,

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来,

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

莫使春光别去。

探春和宝玉的《南柯子》

空挂纤纤缕,

徒垂络络丝,

也难绾系也难羁,

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 探春 )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

莺愁蝶倦晚芳时,

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 宝玉 )

林黛玉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毬。

飘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

凭尔去,忍淹留。

宝琴的《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

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薛宝钗的《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