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于绕
小时候在家之时,是不懂慢拍子来欣赏这些调子曲子的悠闲。每次家里长辈放了传统调子来听,第一反应就是赶快跑开,跑得远远才是最安静。
长大了,懂了些词词调调的也就好些,开始学着安安静静坐一下,看看红装绿裹,听着咿咿呀呀,也别有一种滋味。
家乡的剧种也罢,沪剧,越剧,黄梅戏,绕上几个弯转上几个圈,觉得摇头晃脑自己也能听懂些词,毕竟山山水水的都是走的那条柔和曲折的调。换了京剧豫剧就觉得是大炮般的轰炸。大鼓子一响,就有种心惊胆战得畏惧。
于是又长大了些,学会了分辨舞台上的男女和他们手中骑得马,就更有兴致得看了些。也知道原来越剧黄梅戏不管女人男人都是女人饰的,京剧不管男人女人都是男人演的。(小时候的误解,现在知道京剧原来也有女人演的,越剧也有男人唱的)
因为黄梅戏很多都被拍成了实景的电影故事,因此更喜欢黄梅戏多些,感觉就象在看古代装的故事,情情爱爱的反比现代装电影要真实些。
而越剧则是绍兴的小百花,那个时候真叫红,红得连我这个剧盲都能认上一两张熟脸。
沪剧的赵志刚知道不?那是我不认得brad pitt前的男星偶像呢,沙漠王子,至今我还模糊得记得他在里头是个盲人。。。
以前唱相声的总能来两句京剧,那个调子也能接受些,侯宝林曾经有个相声是关于京剧演员在文革期间做苦力的,里头有个卖西瓜的甩包袱至今还能彗心一笑,我管这个叫做快乐式传统戏剧教育。上海的独角戏里,老辈的也经常杂和沪剧的来上一下,记得侯宝林也曾学过一段沪剧:切罢早饭切中饭,切罢中饭切晚饭,切罢晚饭七困搞。。。。
吾 发表评论于
好文!
东拉西扯,总是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