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原名《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周德清称赞《西厢记》“诸公已矣,后学莫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高峰之一。
《西厢记》是一个纯粹的古代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崔莺莺和张君瑞的密约偷情,终成秦晋的凄美悱恻的爱情史, 令几代读者为之迷醉,“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这出剧的中心主题,并成为千古名句,而小丫环红娘的名字,最后演化成促成姻缘,成人之美人士的代名词,广为传诵。
元杂剧《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家王实甫所作,全剧共5本21折。它描写了书生张君瑞和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崔相国死后,其妻崔夫人、女儿莺莺扶柩回原籍博陵安葬,途中羁留河中府普救寺内。书生张君瑞赴京应举,路经普救寺,见莺莺容貌姣美,倾心爱慕,遂向寺主借得僧房半间留居寺中,并向莺莺表白爱慕之情,莺莺也对张生渐生恋情。叛将孙飞虎听说莺莺貌美,带五千人马前来抢劫,全寺惊慌失措;崔夫人传令:倘有退贼之人,愿将女儿许配为妻。张生修书向知交武将杜确求援,遂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崔夫人矢口毁约,设筵席让莺莺和张生以兄妹相称。莺莺因母亲失信背约,内心极度痛苦。张生也因此抑郁致病。莺莺让红娘去探病,张生遂托红娘传递书简,莺莺回书,以“明月三五夜”诗相约,张生如期赴约,莺莺却又羞怯犹豫,反责怪张生无礼。张生病情从此加重,卧床不起。红娘只好陪莺莺去探望张生,莺莺遂与张生结成百年之好。日久崔夫人得知,拷问红娘。红娘只好将原委说出,并责崔夫人言而无信。崔夫人理屈辞穷,只好虚允张生与莺莺结为夫妻,但又坚持门庭内不能有“白丁女婿”,要张生取一纸功名来,方可与莺莺完婚。张生被迫赴京应试,一举金榜题名。
又经过一番周折,张生终与莺莺结为百年之好。
1初遇
唐朝贞元年间,崔相国死后,他的妻子崔氏、女儿莺莺扶柩回籍安葬,羁留河中府普救寺内,书生张君前往长安应举,路过普救寺,遇见了莺莺和使女红娘,他见莺莺貌美,便对她产生了爱意。
2借厢
自见过莺莺之后,张生决定在寺里住下,寻找机会与她机见。于是他到方丈,恳求长老在寺里租一间房子暂住,以便安静的温习经史,长老答应把西厢一间房子租给他。
3闹斋
张生出了方丈,正好遇着红娘,寒暄过后便告诉她:“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年方二十二岁,还未曾娶妻,但不知你家小姐有没有许配人家……”红娘不待他说完,抢白了他几句,转身就走。
4合诗
晚上,莺莺像平日一样,和红娘到花园里去烧香,张生见了,随口吟了一首诗,想以此打动莺莺,莺莺听罢连连称赞好诗,随口轻声和道:"兰闺深寂寞,无诗度芳春,料得高吟者,应怜长叹人。"
5匪惊
不久,武将孙飞听说莺莺美丽,带领五千人来劫,全寺惊恐,崔夫人无奈,说若有能退贼者,不论何人都把莺莺配他为妻,张生写信给知道白马将军杜确,解了普救培寺之围。
6赴宴
崔夫人心中大喜,让张生搬到院里书房居住。次日,她又让红娘去请张生前来赴宴,张生以为是老夫人给他和莺莺定聘,心中好不激动。
7赖婚
宴席上,老夫人却突然变卦,要莺莺与张生兄妹相称,张生一听此言,好像迎头浇了一瓢凉水,大吃一惊,莺莺对母亲的决定,也深表不满。
8听琴
从此,张生万念俱灰,每到夜晚便在窗前弹琴解闷,他弹奏当年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凤求凰的曲子,口中还说道:"夫人忘恩还罢了,只是小姐不该负我啊!"莺莺在窗外听了,禁不住流下泪来。
9传简
张生因此而致病,莺莺便叫红娘去探望,张生以信笺相托,莺莺回信,在诗里暗示张生,要他今晚到花园里去与她相会。
10赴约
红娘心想,莺莺当着她面假惺惺,信里却约张生相会;她故意不说破,要看莺莺到时候怎样瞒她。这天晚上,她照常与莺莺来到花园烧香,却见张生从墙上跳了下来。
11赖简
不料,莺莺因为没有把红娘支开,临时又变了卦,她责备张生道:"张生,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来此做什么,先生救命之恩,自当报答,只是现在既为兄妹,怎么又生此念?
12相思
张生经不起这场折磨,从次日起就病得不能下床了。
13问病
莺莺担心张生的病,又写了一张信笺,让红娘送给张生,张生看罢信笺,竟高兴得跳了起来,说小姐这信笺说的是夫人没睡,怕的是红娘不稳,红娘问是怎么回事,张生告诉她,莺莺今晚亲自到书房看望他。
14佳期
晚上,张生听得敲门声,忙把门打开,只见红娘把莺莺轻轻推了进来,这对情人经历了多少波折和相思的苦恼,终于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樊笼,结为百年之好。
15拷红
日久之后,崔夫人得知,拷问红娘,红娘只得把真实情况全盘讲出,并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崔夫人理屈词穷,只好应允他们成为夫妻,但又提出新的条件,即张生必须去长安赶考,得了官才能回来娶莺莺为妻。
16长亭
张生被迫无奈,前往长安应试,莺莺与张生相对流泪,千叮咛,万嘱咐。一个要他一路上鞍马秋风好护持,一个要她在寂寞深闺中好好珍重。后来张生中了状元,终与莺莺结为美满夫妻。
王叔暉工筆人物畫《西厢記》欣賞
王叔晖是我国著名的女画家,擅长中国工笔人物画、连环画。她毕生孜孜以求,探索画艺,作画题材以古代仕女为主,其作品有连环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牌》、《杨门女将》,单幅人物画有王昭君、李清照、花木兰等,晚年以《红楼梦》人物创作为主。其代表作《西厢记》所赢得的声誉远远超出了国界,《西厢记》特种邮票的发行,再次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对王叔晖,著名画家潘兹是这样评价的:“王叔晖是老一辈著名的女画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以工笔重彩形式从事连环画创作,对连环画艺术的提高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位。她的《西厢记》运用极其娴熟的传统的技法,细腻而生动地刻划了人物的形象,再现了这个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称得起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名剧百世并传的……中国连环画史将永远记载她的创辟之功和这部代表作品。”
T82《西厢记》邮票的创作,动议产生于1979年,完成于1980年底,1983年2月发行,而王叔晖的第一部《西厢记》彩色连环画,是在1954年画的,前后历时近30年。
T82《西厢记》邮票图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婚姻法公布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把创作《西厢记》连环画的任务交给了王叔晖。选择这一题材当然有配合宣传的意思,但当时大概任何人都没有想到,一年后问世的这部连环画,竟成了载入新中国美术史的佳作。专家评价这套16幅本的《西厢记》连环画特点是:人物形神生动,环境充满诗情画意,色彩典雅端丽,线条流畅刚劲。为画这组作品,王叔晖几乎投入了几十年画仕女画的全部经验,也投入了自己的丰富情感。10年之后,这部作品荣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的“绘画一等奖。”
1957年,王叔晖再次提笔,创作了128幅本的白描连环画《西厢记》。如果说前一次画《西厢记》所要求的是超越古人,那么这一次创作的要求是超越自己。然而,“文革”时,这部作品被判为“毒草”,118幅绘画原稿被销毁,唯存中国美术馆收藏的10幅。
128幅本白描连环画《西厢记》封面图
1979年初,《西厢记》重印本发行,与第一版一样,印数在10万册以上,至今已成为连环画收藏者寻觅的珍品。
1981年第一期《中国画报》将16幅本的工笔重彩连环画《西厢记》全部刊出,大受欢迎。
1979年第四届全国文代会期间,王叔晖接受刘硕仁代表邮票发行局的邀请,答应创作《西厢记》邮票。她考虑,虽然仍是画仕女画,但专为邮票而作还是第一次,计划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决定在次年年底之前完稿。
果然,王叔晖如期完成“惊艳”、“听琴”、“佳期”和“长亭”4幅邮票图稿。这4个场景在原来的16幅本连环画中都曾出现过,考虑到邮票的特点和局限,人物都尽量放大,占了画面的主要位置,同时舍去了次要人物和一些场景。
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一位音乐家曾向画家指出,16幅本《西厢记》中“听琴”一幅有个小小错误:张生弹琴右手用了食指拨弦,其实应该用中指。这一提醒,王叔晖在心里记了多年,终于在这次再创作中得以改正。
等1983年《西厢记》邮票发行这一年,王叔晖已71岁高龄。
《50年精品连环画鉴赏》(段锡编著,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说:“《西厢记》绘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折转自然,飘洒俊逸,若金丝银线,丝丝入扣。人物形象刻划生动细腻,情感关注,设色淡雅素静。特别是莺莺高耸的发髻、鹅蛋般的脸形、飘洒的衣襟;张君瑞朴实的相貌、诚实的品格、对莺莺的痴情都令人难忘。环境、庭院画法严谨、规范、透视比例准确……这些,都成为后生学习研究、临习的楷模,也是王叔晖绘画艺术的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