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波多黎各游记收到了网友的支持。尤其是 ppzcgg:
敲中文拍个马屁 文章来源: ppzcgg 于 2006-06-06 12:30:07 来这儿主要图看个物景、长个见识,很少仔细下心来读字。今天一来有点儿空,二来看楼下咕闹地厉害,所以就把这通游记看了一遍。。。觉得有点儿拍马屁的必要。 阿姗的见多识广就不多说了。热情和开朗也一直是显而易见的。来这儿发过贴或者留过言的大抵都跟阿姗对过话,而不是吵过架 (网民对版主嘛。。。) 今天挺意外的是阿姗也有 “要惩罚自己挣扎读完《罪与罚》” 的钟点。试想,要不是写出来有几个不是象我一样觉得这位同志整天只知道不务正业的?再想想,写出来好像更是她的性格:坦荡、爽快。嗯,脑子里的形象更丰满些了 --- 不是个傻姑娘。引用一句阿姗语录叫 “我又不是卧底,我不怕。:) ” 挺欣赏。 大概这正是阿姗不是卧底而是版主的缘故。试想,有朝一日阿姗又改行要干黑帮了,帮打群架的伙计是已经不少了。 再就是挺感慨阿姗中文好。虽然大家都免不了说话夹带ABC,我自个儿也不例外,但平生最看不得比如些内地明星跑到香港后就忽然间比学粤语还难地不会用普通话舌头了;发展到现在国内孩子流行说 “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个词中文怎么说” 等等。反观阿姗,数过的洋星星比咱们走过的土疙瘩都要多了,码起中国字来照样哗啦哗啦地流畅。 至于“把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手法”么,专业的评论我写不了,但依我看来言有其事、言有其景、言有其人、言有其情。要我写不会是通篇 “月亮好圆啊星星好亮”,但大抵逃不过另一极而成为景点介绍。我尤其记不住人名之类的细节,所以或者会略过,或者会杜撰些王五王六来充数。这么暗自一比较就更觉得阿姗游记有文笔有看头。我都快要改成跳过图片找下文了。建议阿姗以后写作时考虑加以收敛,收敛。 好了,已经拍到马尾巴尖了,其它的条文款项就暂存吧。大家该干嘛干嘛去了。我的回复: 其实写这篇波多黎各游记的之前,一直是写英文的,还梦想着做英文作家。来到世界风情版,大家都说想看中文的。才发现我喜欢的这类中文游记还是比较缺乏的。我所知道的(我读的中文书不多)中文游记一般都是抒情性的或是学者型的,比如杨朔、余秋雨,还有赋格。 读过几本英文游记,比较欣赏的是 Paul Theroux。他著名的行程都是坐火车,比如从北美到南美,全中国铁路 (Riding the Iron Rooster)。他风格自然,写的不仅仅是见闻(因为旅游书上都有),更重要的是写他的个人经历,就是旅行者与所见所闻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他根本不去名胜古迹(比如他在中美洲就没有去看玛雅金字塔)。这样的写法使得旅行者成为主人公,成为读者的耳目。 我想做这样的耳目,帮机会少的朋友看世界。所以就硬着头皮开始写中文,总觉得词不达意。不过,很高兴我这样的流水帐还是有人喜欢看的。:) 我写作很懒,但我很想把经历分享给大家。感谢世界风情的朋友们经常鼓励,督促,互相交换旅行故事,让我不至于把经验都浪费了。 另外,马克吐温的游记 The Innocents Abroad 也很好看,是一百年前一船美国人到欧洲、中东、埃及的游记。推荐。 浮生的回复:
哈,我也喜欢 Paul Theroux。特别是他写地中海的那本。 文章来源: 浮生 于 2006-06-06 19:06:28 The Pillars Of Hercules,推荐。他的中南美则写得有点太黯淡了。不过比起 Henry Miller 的热情(成他的粉丝了不成?总提),他可就太冷静了,文人气的。同是地中海,一个恨不得让你跟着他去献身(理解阿姗为什么会 high 了 :),一个让你觉着炽热阳光下的萧索,都是本事。不过不觉着 Henry Miller 过分啊,希腊是要那样的。 中文的喜欢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全是写人,我至今分不请是小说还是游记。他在湘西路上写给张兆和的信也都是绝对好看的游记。汪曾琪的也不错,但他最好看的是写路上的吃,零碎了些。余秋雨的则感慨太多了,因为是评论式的,缺了在人文,景物面前的 humiliation。我的回复: 不过 Theroux 的文字里隐隐透着他对人的爱,因为他太重视“人”太了解人性了,所以读起来感觉无奈与悲观。Henry Miller 则完全就是“我我我”,一切都是“我”,世上所有众生与缘由都是因为“我”才存在的。你别无选择,只能跟他去舞。可惜我很少能达到这样的自我情怀(也许希腊能培养一些),所以只能做个热情的旁观者,想 Theroux 那样。 我没有读 Theroux,只是听 books-on-tape,觉得这种旅行故事最适合听了。他的小说读了一本,Mosquito Coast,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