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无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探讨什么是博客精神,也记得我曾经把那篇文章至少看了十遍,想明白她的意思,但结果是昏昏然。
其他说博客的东西,我也很认真地看了不少,有的看懂了,有的更加昏昏然。
去年北京有一个朋友开博,广而告之,我去看了,说心里话,不太喜欢。因为博里的那个人,几乎不是我认识的那一个。
这让我产生了错觉和幻觉,或许我熟悉的那个人,并没有在博客里出现,据说很多人都是多重人格,他展现的原来是另一个自我。再或许,他根本就不是我以为的那个人,博客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他。
这个巨大的落差,使我对博客十分好奇,就去新浪也注册了一个名字。但没有想到的是,第一篇文章就被封杀了,从此,我上新浪的网页变得及其困难。自己找了半天的原因,不得要领,有气都不知道冲谁发。
有一天跟小兄弟抱怨,他说:“你要好好想想,是不是用了什么禁字禁词,否则应该不会这么糟糕。”
我转回头仔细重看文章,发现其中有一个词“自焚”,用在一个老掉牙的话里,“玩火者必自焚”。
原来如此!
这件事让我开始想到自由的问题,博客的自由。许多人在开博后兴奋不已,声称终于获得了一片自己的天空,终于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
这种感觉并没有错,从前人们写东西,一想到发表,就觉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现在可好,博客的声音充满了宇宙,估计连外星人都听到了地球人对博客的欢呼。
然而,自由的边界比我们以为的还要广阔。
剔除政治,文化等等大格局的影子,博客这东西,真的自由吗?
我们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因为孤独感,倾诉欲,表现欲,追求与寻求,无所事事,好玩……
后来,我在文学城开了一个博客,一篇一篇地放上去,把文学城当作自己的一个大硬盘。本来还想过加入几个自己喜欢的别人的博客链接,试了N次,都没有成功,只好放弃。
那时玄淡泊宗和淑女司令给我不少指点,我照章办事,依然一团乱麻。大概他们想骂我笨蛋都不太好意思出口,一个人笨到这个程度,骂无可骂,只好由他去了。
想不起来,第一个给我留言的人是谁了,也想不起我给谁留了第一个脚印。到现在,它对于我还是一个硬盘的功能,有地方存放自己的东西,真挺好的。
可是,大家都说,博客的意义可不止于此。
关于对博客的无穷多的比喻中,我比较喜欢的是“自留地”。找块地方,可能在闹市当中,也可能在穷乡僻壤,用铲子刨吧刨吧,就开始撒种了。
等上一天两天,也许一月两月,冒出头来的,没准儿是奇花异草,是土豆青椒,是萝卜白菜,也可能是大片的向日葵,稍微用手摇一摇,瓜子儿满天飞。
因为你这儿有了动静,邻居们大概就过来看看,说这几根胡萝卜似乎缺肥少料,那边儿的玫瑰还行,不过谁谁家的牡丹开得更好。
过路的人也许停下来瞧一眼,如果有一枝芭蕉特别的绿,或者他发现你的苹果忘了摘,掉了一地,好几个都烂了核。
夜里也有人来。白天不好意思来的,不愿意来的,趁着月光,也悄悄地来了,悄悄地走了,连个指纹都没留下。也有捣蛋的,兴许留下点儿东西,等你来除草浇水的时候,发现还是臭烘烘的。也用不着嚷嚷,“谁呀,谁干的?”这用不着你知道。
自留地最好玩的地方,是无论千人驻足,还是无人光顾,谁也偷不走你的仨瓜俩枣,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
另一个词“平台”,或者“个人平台”,我就觉得迷糊。平台这个词,只能让我联想到海上的钻井平台,白花花的一大片,有时还冒着烟,冒着火,打老远就能看到。
但博客平台肯定不是这个意思。也许,它所指的是一个构造,一个人为自己建筑的平面,可要是这么说的话,那平面又当如何解释?
“草根”也是一个时髦的词,据说草根就意味着平民意识。但草根原本就是默默无闻,谁都不关心,不理会,有一种令人悲愤不已的漠然忽视。
那些狂说自己的博客草根化的,怎么看都是矫情,清醒地呓语。也有的草根获得了上千万的点击率,我从没看过,不敢评说。我只觉得博客这东西,也许从平民的参与开始,但至少现在,它一点儿都不草根了。
还有一个说法,是指草根所代表的方向。原先写文章的人不多,至少不像现在这么多吧,能发表更不容易,那些常常写文章的,弄不好就给人一种精英的感觉。如今,谁都可以写了,发出来了,谁也不能再忽略平民的存在。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的问题又来了。博客,对于我们的社会价值的提升,究竟有怎样的联系?
广大的人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群,究竟可以通过哪一扇门,或者哪几扇门,才能获得真正的被关注,被尊重?
这个可升可降的电梯,由谁来开动?按电钮的人,是你吗,是我吗?
博客,始终还是一个纯个人的空间。等博客的存在,可以推动一场思维革命的时候,再说那些大话和空话,也不迟。
有人说,博客已经带动了文章的改革,目前的文章思路,写法和意义是空前的辽阔。
是吗?什么是文章?千古之事,还是速朽之事?
我自己没有解答,所以总想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
这阵子,天蓬大元帅东跑西颠,一边儿跑一边儿丁丁当当地掉词儿。我在他身后一路小跑地追,因为他说了好些文章如何如何的事儿,我就想知道,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可惜他的词儿一串一串的,虽然都给出了出处,我还是不大能懂。他在天宫里待得太久了,少说有十万八千年吧?好容易下一回凡,就不知道心疼地上的凡人了,光说,光顾着自己个儿高兴,也不给解释解释。
从前张爱玲写过一篇自己的文章>>,虽说有些不服气傅雷对她的批评,但幸亏了那篇东西,我们才有机会了解到张爱玲对写作的态度。
我比较感兴趣的,不是她如何为自己辩解,而是她提到写作的个人意识。无论别人是怎么说的,她还是保持她的作风,写她所愿意写的,写她自己所能够写的。
这样的态度,应该是一个启示。
保持个人的风格,再进一步说,保持个人的姿态,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然后才能说自己是不是拥有纯个人的写作,是不是有自己的文章。
你写文章给谁看?有不少人问过我这个问题,等会儿再说。
博客的一大致命之处,是它的点击率。
用郭德纲的话说,“简直要了亲命了!”
最流行的,是不是最好的?这个话,几乎成了一个悖论。
我从不认为点击率有什么不好,看得人多,至少说明你的文章或者你的个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至于他们看完了,有怎么样的评价,破口大骂还是拼了老命夸,在某些情况下,简直和你的文章都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了。
似乎很多网站的生存和文章的点击率有直接的关系,这个我是外行,无话可说。
但是,我也见过很多很多的好文章,点击率并不高,甚至偏低。再好的东西,也有可能被埋没,这个世界,有时是很没有眼光的。
老弟是做音乐制作和发行的,有一次他无意中跟我说:“最好的歌手,是那些可以写出自己的东西,坚持唱自己的东西,运气好的还能够被大众认可,最后他们唱什么别人就听什么。而最流行的歌手,别人喜欢什么他们就玩命唱什么,唯恐不能领会大众的心思。他们很赚钱,很有名,很成功,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自己。”
我一下子就联想到写文章,还不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自己,有没有自己的文章?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词关于博客,“心情日记”。这个词,本来我不太愿意碰,因为我自己不写日记,心情不好或者特别好的时候,人都在路上颠簸,也不可能想到写日记。
日记,无论多么的敞开,都有丝丝隐秘的感觉。我总觉得可以拿出来让人看的,早就不是日记了。我看到那些只谈家长里短的故事,不是不好,只觉得离自己挺远的。
哎,这是谁扔的粽子?黏糊糊的,等我把话说完了再砸不行吗?
特小的时候,四,五岁大吧,总缠着老爸讲故事,每天晚上讲得他口干舌燥,哄着我说:“好啦,这是最后一个啦。”但别人给我讲的我就不怎么听,狼和兔子之类的也只肯听一遍。因为老爸说的故事都是他随口瞎编的,漫无边际,荒诞离奇,说着上句就不知道下句会是什么,第二天他也想不起来某个故事是怎么说的了。
头天晚上听了,第二天就在幼儿园里讲给小朋友们听,听得大家目瞪口呆,小老师笑得东倒西歪。现在只记得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开头的:
“从前,有一个亮亮的灯泡,灯泡里有一张白色的桌子,旁边坐着一个白胡子的小老头儿,他手里拿着一个大南瓜,一边讲故事,一边变魔法……”
也许是早年留下的痕迹,我至今特别喜欢一些不同寻常的,怪异的,不好理解的,脑后长反骨的,六指儿的,动不动就哗变暴动的,跑单帮的,贩私盐的,不能自圆其说的,逻辑掉井里的,蛤蟆跳水的,神经病的,理智与情感都不健全或者超级健全的………….东西。
原因有一大堆,其中一个是,那些我都写不出来,看见别人写我就特高兴,好不好的另说。真瞧见一个上得天堂,下得地狱的好东西,我只有感叹,老天爷,它居然就不是我写的!
我对文学的感情很浪漫,现实主义的东西,也不错啦,但我必须把自己的理性都摆出来才看得出好来。比如从前读狄更斯的书,几乎咬着牙才能不放手。现在回头再重读,发现了很多当年看不出的好处。
无名还说,博客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精神。
这个我也不太明白,因为我的博客从来没有精神,或者说,从来只有一种精神:写,写,写,写到我再也写不出来为止。
天下有没有只写给自己读的文章呢,当然有!至少在我们下笔的时候,脑子里应该只有自己一个人,这种孤独,是写作的宿命。
有没有自由的博客和博客的自由呢,当然有!如果我们别太把博客当回事儿,我们就会发现自由离我们并不遥远。
博客这东西,不过是个大头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