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应袁炳忠好久了,要为他的新书写点东西,但总是因为工作,还有别的事情,没有落笔。其
实每天也在写很多的东西,但是一想到这篇东西是为了朋友的新书而写,就变得不知道如何开始。
认识袁炳忠应该是他还在美国驻站的时候,不过那个时候,因为采访的日程紧张,只是匆匆点点头,算是认识了。之后再见面,应该是在阿富汗了。在阿富汗的那个小年夜是和袁炳忠他们一起过的,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单调乏味的阿富汗,我们的生活多了些许温馨和快乐。当然他也没忘了对我做的、错把苏打当淀粉以致味道发苦的牛肉丸子写上一笔。大家看了这本书,就会发现,我们经常出现在同一个新闻场合,因为我们都是记者。
不过我们又有一点点不同,因为我是电视记者,而他则是在国家通讯社工作。说实话,我非常地羡慕他,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够有机会每几年在一个国家常驻,不像我们,在每个地方只是蜻蜓点水一下,也许用了最速成的方法去了解一个国家的高层运作,但是对于这个国家,这个地方的人和文化,却从来没有时间去了解。但是袁炳忠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有这样的机会,有足够的时间,同时因为他们所工作的这个机构,使得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
原本这只是一种感觉,但是看了他写的东西之后,更加论证了我的这种感觉。他的文章,他的报道,他所经历的事情,他所见过的人,就连我这个自认为采访机会已经很多的人,也要感到一点点的嫉妒。和这样的记者相比,我想说,我所经历的还是不够多。
和电视记者比较,像袁炳忠这样的记者是寂寞的,因为大家看不到他们的样子,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是我们所读到、看到、听到的大部分新闻,却都是他们这样的记者从第一线写回来的。也许有的报道前面会出现一下他的名字,但是说实话,又有多少人会记得他们的名字呢?但是,也许记者只有把自己隐藏在新闻背后,让文字说话,才能最清晰地保留历史的真实。很欣赏他说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者是历史的见证人” 。这是他对新闻的态度:当你的笔下,展示了真实,记录下了历史,名字是否能留下也许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在这个行业做了这么久,坚持了这么久,我想大家身为同行,我应该猜得没有错,那就是他对于这个行业的热爱。而现在,袁炳忠终于把自己过去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我想,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一种满足,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幸运。做记者确有这样的便利,在记载别人的历史的同时,也在一篇篇报道中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的轨迹和脉络。从日内瓦到华盛顿,从喀布尔到柏林,从波黑和谈到阿富汗战争,从美国大选到德国大选,这本书真实而细致地向我们讲述了他在一个个历史事件的风口浪尖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些都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新闻背后的故事。
记者有很多种类型,有的咄咄逼人,有的循循善诱,我想最大限度的让受访者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个好记者。而无论是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意大利影星索菲娅·罗兰等政要、名人,还是平凡的普通人,所有被他采访过和他接触过的人都会和他成为好朋友,这才是作为一个记者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虽然他去过十几个国家,虽然他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见证人,虽然他采访过许多首脑政要,但他朴实无华,真诚待人。这正是做记者所需要的,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没有奢华修饰,没有夸张吹嘘。这本书就像袁炳忠的为人,平实的笔触下,展示的是不平凡的历史。
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一样喜欢他的这本书,记者就像大众的一只眼睛,代表着大众去看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