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王辉耀 文/包立 从外经贸部翻译到加拿大留学生,从职业经理人到加拿大外交官,从Agra副总裁到中国项目网CEO——王辉耀总是不断跨越,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一个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闯入一个圈子又一个圈子,并不断争取承认的过程。” “海水”里“呛”了之后 几乎是一夜之间,身边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多在国外留过学,操两种以上的语言,经常在国内外飞来飞去,观念开放,眼光前卫,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或在跨国公司工作,或自己创业做国际业务。在他们看来,语言国界种族信仰都不是障碍,常常游刃有余地行走在世界舞台,可以说,他们融入了一个超越国家概念的国际体系中。 这样的人在北京、上海不少数,他们已经成为了一个族群,被人称为国际人。 王辉耀就是一个典型的国际人,或者他本身就是为国际人做注解的。 与大多数执着于创业并每天打拼着的企业家们有所不同,王辉耀现在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每天乐此不疲地忙碌于商会、侨联等各种组织的社会活动事务中,而且还亲自著书立说,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需要海归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就海归的时代。海归,作为一个精英阶层,已经越来越走到我们社会的前台。 人生活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别人的理解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让我们先来简单地描述一下他: 王辉耀,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政协北京市顾问委员,北京市华商会理事长、等等,还有一大堆的头衔;他同时还是三个公司的董事长,若干个大学的客座教授。 王辉耀认为,每个人在市场中都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把自己转化为商品,通过被雇佣获得报酬,打一份稳定的工;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才能和专长投入市场,使其转化为资本,自己当自己的老板。 1993年,王辉耀商务参赞的两年任期满后,王辉耀放弃了安逸,一步跨入商海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在国外,每天都有大量的公司诞生,也有大量的公司倒闭。办公司需要启动资金,而我只有靠自己的积蓄,我还必须做好半年至一年内只有开销没有收入的准备。”“然而一开始,我们不十分明白我们究竟能搞什么。尽管我们向许多欧美公司及香港的国际性公司发了信函,询问各种商务和贸易的机会,也查询了各行各业的名录,打了很多电话,但收获不大。我们开始试探各种各样的生意,然而却屡屡受挫……” 在“海水”里“呛”了之后的王辉耀意识到:如果公司资金实力不够雄厚,那么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和资金较雄厚的或经验较丰富的公司联合做一些项目,所以公司初期业务的开展最终定位于从事国际大公司在香港和中国的咨询与合作工作。由于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公司优势,王辉耀几年内就把承接的武汉东湖环保治理项目、湖南洞庭湖水洪水预警系统、加拿大政府赠款600万美元的南方电网规划等项目推向了世界。 在创业经商的过程中,王辉耀发现与他一样的回国创业者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国内市场上资金、项目信息严重不对称,就是说创业者有资金却难找到好项目,而拥有项目者却没有足够的资金使其转化。王辉耀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在这之间做一个“接头”的工作,便于1996年创办了“中国项目网”。 王辉耀能把自己的履历整得如此漂亮,而他本人,和这份漂亮履历相对应的,是一个成功男人的绅士风度与上流社会的气质。 “社会活动家”——王辉耀显然挺喜欢别人给他的这个评价。钱有了,名有了,事业稳定,王辉耀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为所谓海归派的精英阶层做代言,“鼓与呼”,在他看来,现在是中国社会五千多年来历史中创业机遇最好的时期,在这个时代里,海归创业,恰逢其时! 土知青要做洋插队 王辉耀中学时毕业后,便和他的同龄人一同被下放到了农村。在农村,他住过茅屋,离茅屋不远的地方就是猪圈。晴天还好说,如果是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老鼠、蟑螂是茅屋的“常客”,他经历过无数与鼠共眠的日子,甚至有一天,当王辉耀回家的时候发现,他的被褥已经被老鼠咬得稀烂。他至今还能清晰的回忆往事:“文革期间上小学和中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我在四川农村插队的时候,才高中三年级。日子非常苦,一天干下来不到两毛钱,还吃不饱,住的是类似猪圈的房子,冬天冻得喝辣椒水来取暖。精神上既压抑又痛苦。” 为了将来能推荐上大学,他白天埋头苦干,晚上借着光线微弱的煤油灯苦读。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通知,恢复高考制度。王辉耀报了名,此后便开始紧张的复习。转年3月,王辉耀怀揣着录取通知书,踏上了列车,在回忆录中王辉耀写道:离别是一首歌,我仿佛正乘歌声的翅膀飞往他乡。在对远方的渴求与冲动之间,也有些许依依惜别之情。 那一段留给王辉耀印象最深的就是刚刚进入广州外语学院的第二天一早,就被宿舍前后的外语朗读声吵醒。这些“大龄”的学生,每天都为了弥补过去的时光而努力,“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大学毕业之后,王辉耀当时希望到外交部工作,但是得到的答复却是外交部在广东只招收广东籍的学生,必须会说地道的广东话。 去不了外交部,王辉耀转而考虑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对外发展的机遇,于是他填写了对外经贸部的志愿,这次令他如愿以偿。 “在做具体工作之前,我像许多大学生一样,曾经有过短暂的自命不凡的幻觉,以为自己年纪轻,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做事,很快就能独挡一面,得到领导的器重和同事们的尊重。”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么回事,在刚进机关的一段时间里,王辉耀只能干一些抄抄写写的工作和其他一些杂务。像很多新人一样,王辉耀希望表现自己而得到领导的重视,他天天都是最早到办公室打扫卫生,去食堂打开水,甚至有一段时间天天去机场送人、接人,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来参与真正的业务工作。 于是王辉耀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很多经济学名著,这让他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术语,王辉耀有了更深的理解。 终于王辉耀得到了发挥才能的机会。一次,外经贸部请了一位“世行“官员来对各省外经贸口负责人进行培训,而老翻译的同声传译令大家不知所云,弄得气氛十分尴尬。领导决定让平时老在读书钻研的王辉耀来试一试。王辉耀因为掌握了大量的经济知识,所以翻译起来得心应手,得到了世行和各省领导的赞许。 从此王辉耀开始受到领导的重视,而他的一份关于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的报告,得到了当时高层领导的肯定。 1984年,正当他在经贸部的发展令人瞩目时,他意识到了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升华。当国内尚不知MBA为何物时,他抓住了一个自费留学机会持全额奖学金赴加拿大攻读MBA,成为第一批赴加拿大读MBA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之一。 加拿大带来的全新世界 “那段日子对我的磨练是非常大的,我在不断反思,为什么人与人会有巨大的不同。如果你是中国的农村户口,那就可能没有任何机会,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村子里面,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我庆幸自己生活在城市,知道得更多。现在想想,那段日子对我是一种精神上的财富。“ 王辉耀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说法,就是留学生尽量不要去洗盘子,而要去干那些能写上简历的工作,哪怕报酬很低,但经历就是财富。王辉耀在读MBA和博士研究生的暑期间,尽量找机会去公司实习,他先后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从事项目融资工作,后又去日本为日本的大公司做咨询和培训。这都为他日后去跨国公司积累了稳操胜券的资本。1988年他经过激烈的竞争,进入加拿大最大的项目管理咨询公司SNC—兰万灵公司,在一年内以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的身份奇迹般地从助理经理到经理,再从经理晋升为该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董事经理,那时他还不到30岁,是该公司的第一位华人高级主管,开创了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大型国际跨国公司担当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先河。 1990年,也是到加拿大仅仅6周年之后,有了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王辉耀又开始了他人生的飞跃。王辉耀想,有了在中国政府工作的经验,为什么不能有在外国政府工作的经验。于是,王辉耀在数百人中竞选加拿大外交官成功,被加拿大魁北克政府派往加拿大驻香港领事馆,任其驻香港领事馆负责香港及中国大陆事务的首席经济商务参赞,成为有史以来加拿大第一位出生于中国大陆的华裔外交官,在加拿大华人圈引起轰动,成为来自中国大陆留学生在全世界出任国外政府高级外交官第一人。在他任职期内,加拿大魁北克企业对香港的贸易额增长了一倍,对中国大陆的贸易额增长了两倍,其工作能力业绩显著。 1993年卸任后,他回到了中国创业,又开始了他人生新的长征。他应邀担任了全世界最大项目管理咨询公司之一Agra-AMEC国际公司负责亚太地区业务的副总裁,在90年代初当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掌门人多来自欧美人士和港澳台华人时,他是为数极少的内地出生的而又执掌大型跨国公司在华业务的中国人之一。随后,他又开始了自己创业,是回国留学生中最早下海创业者之一。他创建的亚加国际公司和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与国际上的合作伙伴一道,为中国诸多的各类项目引进外资,包括引进国外政府数千万美元的赠款,参与了几十亿美元、50多个在华的大中型项目,他并出任过多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咨询顾问。1994年,他陪同加拿大总理克雷第安首次访华,说服加拿大政府支持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包括顶着美国的压力引进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第一批外资。紧接着,西方七大工业国对三峡的资金封锁不攻自破,王辉耀促使加拿大政府成了支持三峡工程的带头羊,随后,西方各国针对三峡的巨额资金纷至沓来。 1995年王辉耀在加拿大参与接待李鹏总理访加,又在全世界最大的三峡项目上签订了第一个国际工程管理合同,成了中国当时最大的项目管理合同。在中国企业领袖和精英的论坛上,经常能听到他关于中国企业发展和国际化的见解。10年下来,王辉耀回国创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2年,被评为首届归国“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之一,他作为海归创业的生涯得到了认可。 “一个人的一生总是从一个圈子到另一个圈子,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总是一个不断突围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王辉耀说。 来源:华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