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广角镜》 2004年12月4日,美联社刊登了介绍中国最新的094型核潜艇在葫芦岛一个船坞内已建成的文章,美国国防部官员就此声称:“中国已建成第一艘可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核潜艇。”这则新闻吸引了全球军界关注,西方一些专家认为中国核潜艇技术已经发展到令他们意想不到的境地,国内的中华军事网还出现了这种核潜艇的照片。继1999年国庆“东风-31”型机动战略导弹亮相,这次核潜艇的曝光,进一步显示出中国加强战略核武器的决心和能力,同时说明核战略有了新的调整。 中国缺乏有效保障手段 有核国家都有本身的核战略,美国最先研制出原子弹马上投向日本,接着一直坚持对威胁自己的敌人可实施“先发制人”的核战略。英、法的核力量不大,核战略却基本追随美国。前苏联在核武器不多时也表示过必要时先下手为强,核武库丰盈时便承诺不首先使用,其实是为了在核威慑的条件下更好地发挥本国常规部队的优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把尽快研制成原子弹当成“决定命运的事”,是由于美国在中国头上悬着核武器这柄德摩克利斯剑,自己必须有起码的还击手段。1964年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马上确定了自身的核战略,其中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不首先使用;二是选择敌人要害目标实施报复。这一战略的根本目标,是以有限的核武器同拥有大量核武器的强敌达成“不对称恐怖平衡”,使其不敢对华使用核武器,研制原子弹确实是为了使敌人不使用原子弹。 中国奉行这种特殊核战略,想确保有效性必须具备一个基本前提,便是拥有“第二次打击”能力,落实这一战略的过程远比研制核武器更漫长,足足用了几十年。中国爆炸原子弹时还是“有弹无炮”,因无远程轰炸机和导弹而缺少投掷能力(如今朝鲜若有核武器也是如此)。1966年“东风二型”导弹发射核弹成功,才拥有打击1千多公里外目标的能力,射程达到驻日本和整个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美军基地,或是苏联的远东城市,只形成最小限度的核威慑。198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发射“东风-5”导弹成功,1984年国庆阅兵时又将3枚这种射程可达万公里的洲际导弹拉到天安门广场,表明已具备了打击全球任何一点的能力。 与世界上其它四个核大国不同,中国从来没有公布过自己核弹的数目。不过西方国家根据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和防务开支,曾推断上世纪70年代中国便拥有核弹头约300枚。1999年1月,美国科学家协会(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做出的《全球核八强实力评估表》,对中国的核力量评估如下: 核弹总保有量500枚以上;洲际导弹20枚(东风-5型,有弹头20个);中程导弹130枚(其中东风-4型30枚,东风-3型50枚,东风-21型50枚);“夏”级核潜艇1艘,装备潜射的巨浪-1战略导弹12枚(有弹头12个)。 仅从核武器规模而论,中国超过英、法可称世界第三大核力量国,其技术水平却远落后于美俄两国,最大的弱点又在于惟一能打到美国的导弹“东风-5型”体积大不能机动,要部署在固定发射井中,其位置被各国侦察卫星看得清清楚楚。中国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又使这种威慑战略的实施更不可靠。在目前卫星侦察分辨度已在1米之内的情况下,固定的发射井难以躲过强国精确定位和核饱和攻击。美国如果对中国实施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便有可能摧毁各导弹发射井,一时剥夺中国对其本土的核还击能力。 坚持确保“第二次打击”能力 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中美关系较好,中苏关系也有改善,核武器与核战略作为中国国家安全最脆弱战略方向的弱点尚未显示出来。90年代后期中美关系趋向紧张,美国看准了中国战略威慑力量弱的这一“软肋”,敢于施压并日益露骨地干涉台海。相形之下,俄罗斯在常规力量衰落后改变了前苏联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因其还是世界惟一有能力彻底摧毁美国的国家,尽管国民产值降到不及中国的一半,白宫同它打交道时还比对华更客气一些。 1998年中美勉强达成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翌年5月便出现了美机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事件。2001年布什上台后,更露骨地声称不惜使用武力来履行《与台湾关系法》,近年来美国的核战备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克林顿当政时侧重于在全球限制核武器,并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研究进程却说明这些系统缺乏可靠性,至多能防御“无赖国家”零星的导弹攻击,布什政府便借“反恐”之名在核战略上又突出“先发制人的打击”。美国国防部的“2003核势态评估”报告,已将中国等七国列入准备实施核打击的对象,并具体说明考虑在朝鲜、台海危机时实施。这一无情事实,不仅说明中国未能对美形成有效的核威慑,现有的打赢高科技局部战争的军事理论也面临一个重大挑战。 90年代后期,中国军队加紧对台军事斗争准备,强调准备打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对象自然包括届时可能介入的美军。这种“局部战争”的概念,是以只使用高技术常规武器为前提。然而,战争作为具有内在动力和自身规律的人类活动,一旦出现就常常摆脱安全战略的控制。交战双方为致胜要施展种种手段,打击与报复不断循环,往往会引起战争逐步升级。惟一能控制升级的手段,是自己有消灭对方或使对方接受一定的条件的能力,或者自己被敌人控制而让步。若是中国在核威慑能力方面与介入的强敌不能达成某种平衡,当台海战争超出中国战略规划的程度,美国一旦实施核威胁时,中国最高领导人必然会陷入两难窘境——要么中途妥协,要么中华民族将遭受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核危机。为防止此种情况出现,中国只有掌握更强大的战略报复手段,其关键又是有足够可靠的“第二次打击”能力。 1999年天安门国庆节阅兵时,“东风-31型”战略导弹亮相,体积比“东风-5型”小得多,可在公路上机动发射。它的射程达8000公里,从华东发射能打到美国西海岸,被世界军界称为中国真正有“第二次打击”能力的标志。这种导弹可在公路上机动飘忽不定,敌国侦察和定位难度较大。不过随着美国全球侦察技术的日益发展,地面机动导弹仍存在着被发现的很大概率,虽说可以靠提高伪装技术对抗,毕竟不如核潜艇在深海中那样隐蔽可靠。 战略核潜艇的技术难度和造价,远远高于地面机动的战略导弹,在美英法建造一艘都要10亿美元上下。不过因其生存能力最强,连印度这样经济实力不及中国一半的国家都决定要建造核潜艇,并在未来作为战略核力量的支柱。中国以现有航空技术和突防能力,没有可能指望以战略轰炸机作为远程核打击力量,近期实施“第二次打击”虽然可以依靠制造相对低廉的“东风-31型”机动导弹及其射程更远的改进型,从长远看最可靠的战略威慑武器还是核潜艇。 中国有了陆地机动的远程导弹,再装备能在海中发射这种导弹的核潜艇,陆基、海基兼备“第二次打击”能力,才能使40多年前便提出的以核反击遏制核战的战略目标得到落实。80年代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减少军费,核力量发展步伐放缓,邓小平曾讲过以对手“受一点报复”为目标,实行的是最低限度威慑的核战略。这种核战略在目前形势下已需要调整,特别是要建立有适当“超杀”能力的核力量,遭受对方先发制人打击后仍要确保有反击能力。 为此,中国虽不需要像当年美苏两国耗巨资建造上千枚洲际导弹和几万颗核弹,核反击能力却不能太小,隐蔽性更要大大提高。近几年来,中国核潜艇建造速度超出西方预想,除了受到形势变化的刺激,也说明核战略在坚持后发制人的前提下已有了一些构想的改变。 094是中国遏制战略工具 中国着手研制核潜艇为时已40多年,可以说到094型问世才算真正具备了战略核威慑能力。经历如此长时间的努力,既说明中国在薄弱工业技术基础上起步的艰辛,也表现了其间核战略和领导人的认识程度的变化。 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起,美苏两国便认识到固定导弹发射井生存力差,以轰炸机突防又很不可靠,躲在深海中装配了远程导弹的战略核潜艇才最可靠,于是开始着手建造并将其作为主要战略武器。1958年夏天,中国主管国防科研的聂荣臻得知这一情况,马上召集海军负责人苏振华和二机部副部长刘杰、导弹研究院院长钱学森等人商讨,认为中国也应研制核潜艇,并于6月27日上报了《关于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毛泽东得知苏联对此不肯帮忙时,以独有的风格说过:“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不过当时中国连常规潜艇也没有自行设计过,想达到这一目标谈何容易。 1960年中国从买到国外一个核潜艇的玩具模型为基础,开始核潜艇的预研工作,后因经济困难暂时下马。1968年正式开始研制,1971年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1974年编入海军现役。不过据最近发表的原海军司令员刘华清的回忆录称,直至80年代初,早期建成攻击型核潜艇因技术不过关,仍停在码头上形不成战斗力。80年代中期,中国总算建成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西方所称的“夏”级),装备了巨浪-1型导弹,并于1988年9月27日成功进行了水下发射试验。此事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经历了20多年的努力,终于掌握了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技术,并且解决了战略核潜艇的“有”“无”问题。战略威慑的“有效”问题,在此后十几年内仍然没有解决。 中国的“夏”级战略核潜艇问世,从理论上具备了“第二次打击能力”,实际却因其性能所限对美国构不成有效战略威慑。据西方战略研究机构分析,“夏”级艇装备的“巨浪-1型”导弹射程只有2400海里左右(相当4000公里),只有驶过夏威夷才能打到美国西海岸。自六七十年代起,美国、日本已在西太平洋第一岛链建起了连绵的水下噪音监视站,中国的潜艇若在战时很难躲过其监听驶向太平洋深处。80年代中国制造出一艘“夏”级后,90年代未再制造,除了急迫感和拨款方面的原因,也说明对其性能并不满意。 目前建造的094核潜艇,据称装配了16枚由“东风-31型”改造为海基发射的“巨浪-2型”导弹。如以其8000公里的射程向东发射,因地球旋转的助力还可增大1000公里,真正具备从第一岛链内的黄海、渤海打到美国本土的能力。若中国的陆基战略导弹被对方以“先发制人”的打击摧毁,只要保存下1艘核潜艇并能有效向美国发射,以16枚导弹能发射3枚核弹头这种最低限度的分导能力推断(1982年中国运载火箭便以“一箭三星”的发射向世界显示已掌握了分导技术),便可把48枚各有数十万吨级爆炸当量的核弹头打向48个主要目标,这足以摧毁一个大国的主要精华并造成数千万人伤亡。纵然美军现在仍有千余枚洲际导弹和数千枚核弹能摧毁中国,一艘094核潜艇形成的报复能力也是美国绝不能承受的。中国同美国虽有不对称的实力,靠可靠的核潜艇战略却能形成“恐怖平衡”,这便使白宫绝不敢对华按下核按钮。 人类普遍厌恶核武器,在现实世界中各大国为遏制大战却离不开它。那些想对他国发动战争的人一旦明白本国会面临核打击,战争便会被比战争本身更恐怖的核毁灭所制止,这就是核武器能够维持世界整体和平的原因所在。中国目前面临的两大问题,分别是安全和发展,二者都要讲求最佳效益。在保障自身战略安全方面,发展核武器看似耗费不小,与常规装备的竞赛相比,实际是最省钱的办法。以中国目前的国力,足以迅速摧毁台独势力,却远不足以全面对抗美国。如果美国直接武装介入台海冲突,中国在台海战争中将面临世界最强大的对手,中国只有将目前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慑战略转向有把握全面摧毁的核战略,才能在美国全面卷入后仍掌握台海斗争的战略主动权。 以中国现在每年一万数千亿美元的国民产值,即使按美国那种高造价生产几艘战略核潜艇,也抵不上建设投资的一个零头。它所产生的战略回报却是巨大的,不仅能够有力促进日后解决台湾问题,还将使十多亿国民生活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以这样的效费比制造战略性武器,是确保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和强国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