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台湾引发的台开案风暴,国际媒体这2天也保持高度关注,在赵建铭遭到收押后,各大国际媒体都把相关新闻摆在重要版面。 未盖棺先定论:陈水扁是台湾“民主”的罪人 2006-05-25 02:32:09 虽然现时距台湾陈水扁的2008年“总统”任期届满之日还有近两年的光景,但几乎可以肯定,“台湾之子”陈水扁不单对台湾民主全无贡献,陈水扁并在对台湾人民福祉最重要的民主化进程上交了白卷。 台湾政体无疑已实现了普选“元首”和各级民代,但在具体操作上问题仍多;其中,在台湾只出现了一次的“政党轮替”明显仍未成为常态,这也是台湾民主尚未成熟的最重要指标。在这方面,陈水扁明显是给李登辉比了下去。 在2000年的第一次台湾政党轮替是台湾迄今唯一一次较顺利的“政党轮替”,而其促成其实现者应是李登辉而非陈水扁。到2004年的一次大选,陈水扁在选前一天遭遇枪击,事件真相而今仍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枪击事件让台湾的族群和政党互信陷入低点,也让外界对台湾以后是否能出现恆常的政党轮替感到怀疑。陈水扁是枪击事件发生时的“元首”,他对无法有效避免事件发生和其后出现的社会分裂,绝对是难辞其责的。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出现了枪击案后,陈水扁在其任内也似没有在体制上作出检讨,让枪击案发生机率降低的意图。在体制上,台湾“总统”被指为“有权无责”,(陈水扁可以随意任命“行政院院长”,让“行政院院长”和内阁官员面对立法委员质询,自己却可置身事外),也有一种说法指出,台湾大选几近“胜者全取”(行政资源),这也增加了野心家不择手段地取得胜利(例如枪击大热侯选人)的诱因,而陈水扁从来没有明确地表示他有意去改变这制度。 在许多情况下,陈水扁都选择在台湾的政治现实中生存,并没有站在“总统”的高点为台湾创造更成熟民主的客观条件。有批评指出,台湾选举每每并非政纲和执政能力的较量;从某角度看,每次选举都代表一次族群的对立。而陈水扁在遇上选举时,确是并不以政纲和能力作为他的主要卖点。 陈水扁在选举前夕,多以突出大陆威胁为主,经济政策和诸项社会措施,也让人感到“操弄族群”的影子,例如陈水扁表示增加资源支援其主要支持者农民,但却削减被视为“偏蓝”的军工教职员的退休福利,这就让外界感到“族群的幽灵”在徘徊。因此,有评论家认为,在台湾选举中,利益交换较诸政纲和能力更形重要。 在台湾的政治现实下,蓝绿力量几乎各占一半,蓝绿的对立让台湾政府运作陷入瘫痪。面对此困局,陈水扁也没有显示出他有突破的能力。有不少评论指出,联合政府是取得突破的唯一机会,可惜,陈水扁不愿满足反对党“党对党协商”的条件,也决不愿在两岸等具争议的问题上作半点妥协。就这样,台湾民主取得突破的一个机会就白白熘走了。 台湾民主政治近二十年虽有发展,但黑金仍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并非由陈水扁造成,但在陈水扁任内,他对打击黑金问题的关注却是明显不足。而他的亲信一个接一个地传出炒媒传闻,更属政治上的不良示范。 必须指出,即使从“台独”的立场出发,陈水扁一样也是罪人。以今天国际社会的现实环境,台湾唯一能打的牌其实就是民主牌。只要台湾提出“成熟的民主”作为统一的其中一项条件,中国大陆一定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到。换言之,台湾跟本有“不宣布独立享有独立空间”的可能。 在“外交”方面,“民主”其实也是一张无往而不利的皇牌。如果台湾的民主化进程能再成熟一些,能进一步拋离大陆,台湾在国际社会上的声誉一定更高,其“外交”空间也一定相对从容。可惜,陈水扁轻视民主化这根本,却花了不少人民的血汗金钱在“过境外交”这种完全没有实际裨益的游戏上面。要巩固台湾“偏安”的现实,巩固台湾民主其实是较陈水扁“拚外交”更加实际,更具实效的做法。“台独”运动的先行者,都对台湾民主有不同建树,唯独是陈水扁却只能沦为台湾民主的罪人。(亚洲时报/方德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