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輪廻」觀念切入佛法

輪廻不只佛教有,印度的宗教大多相信輪廻,釋尊之說,來自此一大文化背景,唯有不同一般的見地,故由此輪迴一點,頗能切入佛法之特殊。

輪廻者,謂眾生無始以來,即輾轉生死于三界六道裡,如輪子旋動循環不已,因以無有脫出了期。輪廻之中,各派皆以有一個「我」為前後的連續,但佛說無我,那輪廻怎麼可能?正因此佛教的輪廻便尤其凸顯了佛法的本色。

輪廻的主體,耆那教以為萬物有靈魂,數論主一永遠不變的神我,婆羅門教則舉出宇宙梵我與個體小我之為一。我是生命,身心的活動即「業」,活動造作經驗積為業因,有因即有果,我自受結果為「報」。業由我造,結果成為永恒不變的力量謂業力,非己力所可改易,我不得不作,自作便要自受。

印度唯物論和邪命外道,否定有此自我,天下間事只有自性,由自然律管轄,自我無法改變那自然,自我又要自然改變而朽亡,故無業力亦無輪廻。

佛陀承印度文化傳統主流,依然以生命分兩面,業力與輪廻。「諸法無我」,還是要輪廻,只是不是「我」在輪廻,而是「業報」使有輪廻,業力實為輪廻主體,不待虛設形上實體之「我」始成。無我之輪廻雖也受業力影響,但非由業力單一決定,業以觸為緣,外界刺激,意識、無意識都會感觸反應,身心之造作受多種原因支配,業完全在緣起法中起用,業並非無上的命定。諸因作業形成果報,不是直接的因果關係,緣起之為因,生出與之一一相應之異熟果,此一緣起的業力下之輪廻觀,為佛陀所獨發,乃其殊異于外道之所在。

這個緣起業力之輪廻,以有條件性的決定,鬆動了命定式的因果關係,使因果報應可隐顯于今生來世之間,擴大了我們精神的注意與視野。前生福德,今世遭際,當下發心,無不是決定的力量,善惡的業因報果隨緣不停地演變下去。雖事物隨善升又從惡墮,世世浮沉,人也大可不必再需苦苦執持一虛幻不實的自我權為方便支撐。如此正覺,見四聖諦,行八正道,識之流不依止于名色,沒有了這一常川今生來世的連續體,輪廻受生也盡,是為解脫。

這是佛學的精彩,也是學佛要接受一無我的緣起業力輪廻觀的大困難。

從觀念上說,「無我」「緣起」之義與當代科學質能互換時間邉右老】赏ǎ?容^易解,但「輪廻」這一生命的心理性格連貫性便不太好說,然而也非完全不見容于現代的知識結構。現代邏輯實證哲學家Ayer認為,從人與前人的記憶、性格之相似這一事實,未可不能以開明的態度接受再生的邏輯可能。有心理學家透過對談或催眠喚起的記憶,也試圖了解生命前後的經驗性的真實。當然從佛教自身而言,這些解說都不算數,甚至佛教以前的各派所見也未盡如實,輪廻之證,基本是佛陀以神通得之,其弟子也有以天眼獲此實在的體驗。

其實印度以外的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蘭等等,都信今生之後還有來世,並不覺接受很困難。佛教等等于今生之前再加上一前生,應也合理,此生既有再生之將來,何以不可為過去之再生?如想得寬一點,輪廻非必是不可思議的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