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在杭州(一)前尘旧梦的依恋——清河坊

生活的溪流波连波,浪花里飞出七彩歌,酸甜苦辣咸都是宝,生命树结满生命果~~~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杭州是一个拥有丰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青山绿水间,处处掩映着历代文人名媛的故居、手迹或坟冢;两侧高楼林立的宽阔大道上,川流着的是悠悠上千年的车水马龙;漫步于背街小巷,一不留神你可能就徜徉在不知何年何月的前尘旧梦当中呢!在这古老与现代的觥筹交错中,有一个地方我对她可以说是情有独钟,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号称江南第一名坊;但更主要的是,清河坊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那里的街巷店铺、青砖花窗留下过我童年的足迹和手印;墙门大院、井边树下也曾回荡着我和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数年前,在我即将赴美前夕,曾专门到清河坊作告别游,那个时候,杭州市政府刚刚作出了修复清河坊古旧建筑群,建立清河坊历史街区的决定,并且开始实施,居民们大都已经迁走,留下衰败的百年老屋和清冷的街道,一派荒芜杂乱的景象。几年来,虽然身在异国,心却时常牵挂着故乡故土的一草一木和山山水水,关注着童年旧地的建设和发展。终于,当我的双脚重新踏在了故乡的土地上,重访清河坊便成了第一个需要付诸实现的愿望。在一个溽热异常的下午,我走近了、走进了这个让我依恋和牵挂的地方——清河坊,当年的旧迹依稀可见,更多的是不曾想到的繁华和兴盛!怀着激动和欣喜的心情,我一次又一次地按下了照相机的快门,记录下这次珍贵的故地重游。

哦,别急,还是让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清河坊的历史。话说南宋定都杭州之后,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今中山中路)。于是,在宫城外围,天街两侧,皇亲国戚、权贵内侍纷纷修建宫室私宅。当年的太师张俊,晚年被封为清河郡王,他在今河坊街太平巷建有清河郡王府,附近一带就被称为"清河坊"。当时,这一带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买卖络绎不绝。清河坊街也曾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区,古有"前朝后市"之称,前朝是指"前有朝庭",即凤凰山南宋皇城,后市指"北有市肆",即河坊街一带,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前夕,这一带仍然是杭城商业繁华地段,杭州的百年老店均集中在这一带。

清河坊的位置:



清河坊的牌坊:



就从鼓楼开始我的河坊街重访之旅。鼓楼位于吴山东面,南接十五奎巷,北临大井巷,东迎中河路,西靠伍公山,是清河坊历史街区东南面的起始点。现在鼓楼遗址系杭州定名之初最早的州治所在地,至今有1400多年历史。千百年间,鼓楼屡建屡毁。每次重建之后,都留下碑文。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明代徐渭撰写的《镇海楼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鼓楼被彻底拆毁。 现在的鼓楼为2001年重建,重建的鼓楼按明代建筑形式,城墙为复制原城墙,墙体为清水墙。建筑总高度19.47米,建筑面积1046平方米。





清河坊一带名店荟萃,这是位于中山中路上靠近河坊街的“景阳观”,始建于1907年,是以销售自制酱菜、腐乳为业,前店后坊,因所售酱菜品种多,口味全,有“东咸西酸,南甜北辣”的美誉,在杭城首屈一指,被称为全国四大著名酱菜店之一。



“四拐角”是本地人对中山中路与河坊街交叉口的称呼,其中中山中路是一条南北向的道路,连同中山南路和中山北路,长度何止十里!河坊街呈东西向,是杭州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的所在地。“四拐角”的四个角上,曾经分别开有一家百年老店,我还记得其中三家的店名:宓大昌(好象是一家烟酒商店)、张允升百货商店和万隆火腿庄。现在,“四拐角”上开着三家店铺,分别是:万隆火腿庄,王润兴酒楼和天工坊,从前张允升百货商店的拐角现在依然在建设,看不出商铺名号。







我脑海里曾经的万隆火腿庄,大门左侧有一个大大的玻璃陈列窗,里面挂着一排从大到小的五、六个火腿,最小的一个火腿只有手掌大小,十分有趣,走过的时候,总要多看几眼。而店里面总是漂荡着咸肉和火腿诱人的香气,因此,每当爸妈要去万隆买咸肉或者火腿时,我总是要跟去的,一来可以再仔细瞧瞧那些个火腿,二来使劲地吸吸那好闻的香味。

从万隆向西走几步,就是西乐园(羊汤饭店),也是一家百年老店,当初一角钱一大碗浓浓白白飘着碧绿葱花的羊杂碎汤,能让人鲜得掉鼻子!这家店的小笼汤包当初也是很有名气,一客小笼两角钱,一咬一口汤,既怕烫又不肯放弃,想想都流口水。可是几年前的告别游时,已经吃不出当年的鲜美了,所以这次只在外面拍了照片,没有进去就餐,怕再次失望。



西乐园的斜对面是方回春堂,这是一家中药铺,创设于清顺治六年(1649),传说为钱塘方清怡(字再春)所创,再春意含回春,故取店名为“回春堂”,曾经是操纵杭城药材市场的六家大药铺之一,可是由于经营不善,至解放前夕,己濒临倒闭,后来并入胡庆余堂。我小时候,这个大院子已然沦为居民墙门,我有同学就住在里面,印象中倒还整洁,青石板天井,彩色厚花玻璃镶嵌的格花窗子,默默地诉说着她们不凡的前世。



再往前行,是张小泉剪刀铺,这家店从前开在中山中路上,现在也搬迁到这里。康熙二年 ( 1663 ),张小泉带儿子张近高来杭,在当时繁华的吴山脚下大井巷,搭棚砌灶锻打剪刀,为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前身。张小泉制作剪刀手艺为家传,又采用制龙泉剑的优质钢缎打,锋利、轻巧、耐用而出名。目前的杭州张小泉集团公司是国内剪刀行业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全的剪刀生产企业。我厨房里的剪刀就是一把张小泉剪刀,多年不换不磨,依然锋利好用。



张小泉剪刀店斜对面,大井巷西侧,是一堵白色高墙,上书“胡庆余堂国药号”几个刚柔并济的颜体大字,墙里面便是鼎鼎大名的“胡庆余堂”了。胡庆余堂的创立说来还有一段小故事。相传,有一次胡雪岩的小妾生病,胡雪岩派佣人去叶种德堂抓药,取回后,发现有几味药已发霉变质,胡雪岩又派人前去调换,谁知药没换到,反被仗着财大气粗的叶种德堂伙计嘲讽:“本店只有这种药,要好药,请你们胡先生自已去开一家药号。”胡雪岩听后大怒:怎能拿人命当儿戏,莫非真的看我胡雪岩开不起药店?这一怒,使胡雪岩立志开一家比叶种德堂更大的药店。清同治十三年(1874),胡雪岩开始筹建庆余堂药号,光绪四年,大井巷店屋落成并正式营业,但胡雪岩并没有忘了受欺之恨,亲自撰写了“戒欺”,并制成匾额挂在内部,时刻提醒店内伙记。当时药号广请浙江名医,选用历代验方加以研究,采办道地药材精心配制成药,使之在大江南北声誉鹊起,于是就有了“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的说法,而胡雪岩本人也被誉为“江南药王”。



过了胡庆余堂的高墙,斜对面是东太平巷,巷口的一幢青砖小楼目前是“西泠印社”的社址。关于这幢房子,我还有故事会在以后的帖子里介绍。

大门:



朝着巷子的窗口和招牌:



除了上面提到的杭城百年老店之外,河坊街上新增了许多各色外地名店名铺,比如“谭木匠”,同一条街上开有两家,照片上的是其中一家:



武大郎烧饼的幌子:



各色丝绸铺子:



还有首饰、字画、工艺品等各种店铺,鳞次栉比;茶楼、餐馆、点心铺等等,不一而足。





街的中央,是各色小作坊,比如画像的:



剪纸的:



古朴的动物造型的石凳:



大井巷口的一组铜雕,活生生体现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吊水的壮年男人,搓衣的中年妇女,吹肥皂泡的顽童和聊天的闲人、工匠。



这次故地重游,还是存留很多遗憾,天气太热,是杭州今年最高温的一天(第二天又创另一个新高),时间也紧,只能是走马观花,没有能细细品味。不过,这一点遗憾会成为我下一次重访的契机,下一次,她一定还会更美更好……


(原创作品,转贴请注明出处!)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