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希特勒攫取政权
20世纪初,主流教会表现为各国帝国主义政策的热烈拥护者。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各国的教会支持自己国家的战争政策,认为国家政策讨上帝欢心,上帝站在自己一边,对手是中了魔,战争双方的武器都得到了教会的祝福。
一战结束后,欧洲的情况发生很多变化,各教会却是一如既往,很快又在反动势力中找到了自己的支柱。
1922年,穆索里尼在意大利夺取政权。开始的时候,他是反教会的,但是情况马上发生了变化,教会与法西斯建立起了紧密的关系。穆索里尼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利需要教会,而教会也需要穆索里尼,双方共同用一切手段对付政治上的左派。
教皇Pius十一世在1923年如此评价穆索里尼:
“上帝为意大利唤醒了这个男子汉……只有他明白了自己的国家需要什么……”
1929年,双方签署拉特兰条约,其中确立天主教会为国教,梵蒂冈成立国家,教皇宣布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还向天主教会做了更多的妥协。而在德国,一战结束时,各大教会束手无策,还在怀念不复存在的帝制。
许多教会的大人物在一战后仍然站在反动的一面,反对魏玛共和国,反对民主发展,反对自由主义,反对社会民主党,当然更反对“布尔什维克”。
在1919年9月5日的第一届新教大会上,主席Reinhard Moeller博士声明:
“德意志帝国的光辉,父辈的梦想,每一个德国人的骄傲,已经不再了,随之而去的是德意志政权的执掌者,帝王和皇室,我们作为德意志的强盛的旗手而深深敬爱的皇室……”
1919年中被强加于德国的凡尔赛条约更挑起了反共和国的气氛。
新教的保守势力在德国民族人民党找到了自己的政治故乡,天主教势力集中在中心党和基督教人民党。
引人注目的是,首先是新教教会在当时始终有民族主义和反犹的趋势,教会内的保守-反动势力支持纳粹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牧师加入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国社党),至少支持了希特勒攫取政权。正是这些人促成了“德意志基督教徒信仰运动”在1932年的诞生。
在国社党的领导下,德意志基督教徒信仰运动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了德国新教的领导力量。在教会内,他们支持建立新教帝国教会,支持领袖原则。1933年9月,在Wittenberg召开的全国教会会议上,一个运动成员Ludwig Müller被选为帝国主教。
“德意志基督教徒运动”虽然受到了“牧师应急联盟”和“承信教会”(参阅文末译者注)的反对,但是这两个组织并不象人们常说的那样是原则上反对纳粹主义,而是对“德国基督教徒运动”内容和和神学立场有反对意见。当然,这两个组织里有个别反纳粹的牧师。
天主教方面对纳粹的好感也在加强。
在1932年3月13日选举帝国总统时,大量的传单被散发:
“天主教徒选天主教徒阿道夫·希特勒!”
纳粹在其党章中认同一种“积极的基督教”,首要目的是阻止不同教派之间和内部的争斗。重要的“国社党25点”党章里写道:
党采取积极基督教的立场,不依靠任何教派的信言,反对我们内外的犹太-唯物精神……”
国社党把自己称为“真正的”基督教的保护者。193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道:
“是谁使教会避免了没落?除了阿道夫·希特勒和他发起的运动,没有其他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