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新约里的犹大

乡巴佬进了城就跟着城里人时髦一把也弄个博客耍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新约里的犹大

(说明:神学界有荷兰-德国兴起的一派,德文叫作Radikalkritik,英文应该叫Radical Criticism,在欧美神学和史学界都算不上主流。他们的核心观点是,新约的组成部分,包括保罗书信,都是在2世纪产生的。现在贴出的这篇译自德国人Hermann Detering的《犹大和犹大福音》的第二部分“福音书中的犹大”。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到,即使是神学界的主流也早已开始怀疑圣经记载的事件的历史真实性。)



与犹大在耶酥受难过程中的重要性相比,新约作者对犹大这个人物的兴趣显得很小。马可三次明确提到他,一次暗示他(14:18)。第一次提到他是列举耶酥的12门徒的名字时,说他是第12个门徒。(3:29)叙述出卖耶酥的密谋只用了两句话(14:10-11),出卖耶酥的经过用了4句(14:43-45)。马可福音14:18-21中,耶酥宣布被出卖,没提出卖者的名字(马太福音26:24才填上了名字)。整个马可福音叙述犹大出卖耶酥的事用了148个词,占这部福音书11304个词的1.3%。

马可和路加都没有提到犹大自杀的下场,叛变者的结局成为一个谜团。马太福音才填补了这个空白,在37:3-10讲述了犹大的悲惨下场。

路加福音的作者在福音书没有提犹大最终的命运,但是在使徒行传的开头讲述了犹大的结局,却与马太福音的讲述不同。按使徒行传的说法,犹大不是自杀,而是在自己买的田里暴死:“1:18 这人用他作恶的工价,买了一块田,以后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他算是得当了应得的下场。

可能是出于维护福音书的可靠性的目的,历史上曾试图调和犹大下场的两个不同版本,说是犹大先上吊自杀,然后从绳子上掉了下来,才肚腹崩裂。可是,马太说血田是祭司买的,而使徒行传说是犹大自己买的,这说明两个版本述说的是两个不可调和的故事。此外,使徒行传的作者知道血田的前提,而马太福音不知道犹大死于血田。

约翰福音对犹大的叙述稍微详细一些,其中共10次提到犹大(6:71; 12:4; 13:2, 26, 29, 31; 14:22; 18:2,
3, 5),而且在受膏故事中还给了犹大一个小角色。历史上不断有人提出疑问,质疑犹大的形象是否是马可福音中耶酥受难故事中的原始组成部分。在Volkmar研究的基础上,Schmithals在马可福音的注解中指出,犹大的形象是后人在编辑马可福音时加进去的:“福音原本事实上并没有出卖者这一形象,这一形象我们只有在后人编辑部分才能看到。”Schmithals认为,以上提到的段落都属于后人编辑部分:出卖耶酥的密谋(14:10-11),耶酥宣告被出卖(14:18-21),出卖的实现(14:43-45)。

事实上,如果把Schmithals所说的编辑部分从福音书中删除,在语意上也不是大问题。此外,犹大出卖耶酥的段落带来了许多不能解释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故事显得不可思议。Schmithals写道:“如果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下逮捕耶稣,而是秘密逮捕他,大祭司们完全不需要一个告密者,因为耶稣是人们所熟知的,而按照马可福音的描述,耶稣滞留的地方也不保密,完全不需要一个告密者来发现耶稣的滞留地点或指认耶稣。”(另一位新约专家Lohmeyer-Schmauch在1967年出版的马太福音注解中也认为,要把犹大出卖耶稣当作历史事件看非常困难:“经书中简短的记述有一个目的,在最后才显示出来。作者忽略了许多具体的问题,比如,趾高气扬地询问自己的价钱的叛变者会不会对这么一个低价满意,或者大祭司们用神殿警察监视耶稣并在合适的时候逮捕他,这样或许更容易,或者,如果要用耶稣的一个门徒,那么在付给他钱之前会不会考虑使用其他的手段,作者不顾这样和那样的可能性,径直说犹大这时候才开始寻找机会,这完全谈不上出卖的密谋。经文字句对事件的描述非常肤浅,却显示了一个深刻的目的,就是旧约的预言,发生的事情是注定要发生的,出卖好牧人只需要30块大洋。”按照Lohmeyer的说法,犹大叛变的故事只是要说明旧约预言的实现,换句话说,这个故事不能被看作历史事实。)

此外,耶稣和他的门徒是第一次到客西马尼,犹大自己对地形也不熟悉。Schmithals认为,经文只说,大祭司们不想引起民愤,所以才要在夜晚逮捕耶稣,但是“这不需要一个叛变者。马可(编辑)在简略的叙述中加入了人为的东西,无艺术性可言,如果去掉犹大这个形象,任何人都不会觉得少了什么,相反,故事会显得更流畅。”

在耶稣被捕的场景中,耶稣只是面对神殿警察,而不提犹大和犹大的出卖,释经家们早就觉得这不同寻常,但如果知道犹大叛变的故事是后人加入的,这个场景就好理解了。

Schmithals认为,14:17-12的字句都是后人编辑时所加。他所引用的Raschke就已经注意到:“这里的叙述不能当真。十二门徒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相互监督,防止任何人离开这个圈子投奔到对手那里。”

Schmithals总结道:“从情节上来看,马可福音把叛变者的角色加入耶稣受难的故事是不成功的。”

这就是说,犹大变节出卖耶稣的故事是后人加入到耶稣受难的故事的,福音书的原作者们根本就不知道犹大这个人物。

在这种情况下,Schmithals和其他人仍然认为犹大的故事是历史事实,这就很让人惊讶了。对Schmithals来说,福音书所记述的犹大变节的故事虽然不是历史事实,但是出卖者这一人物却是真实的:“毫无疑问,我们所读到的是一个历史人物,如此真实,以致我们不能把他和他的负面行为从整个故事中删除掉。”(他所引用的Volkmar也说:“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历史人物是一个基督徒,一个让人厌恶的变节者或叛变者,不论是叛变耶稣还是叛变最初的使徒。”)他显然认为,马太福音和使徒行传队犹大之死的描述以及14:21(14:21 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的预言,表述了一个共同的传承,如同所有福音作者讲述犹大为了金钱变节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传承一样。但是,这些叙述正好说明了这种看法的反面,就是,如果不同的传承如果真有一点历史事实的影子,那么福音书中对这件事的不同描述就不至于矛盾得如此不可调和,而如果说这些记述以一个并没有发生过的事为起点,那么这种不可调和性反倒更容易理解。说14;21预言了犹大恐怖的下场,这不过是一种猜测。事实是,马可福音对犹大的结局没有提供任何信息,作者显然也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如果他有这方面的信息,他绝对没有任何理由隐瞒这些信息。从福音书的记载中不可能得出犹大这个人物的历史性的结论。

如果不能在教会后期的传承中找到关于犹大的论述,那么对犹大的历史性的任何猜测都不能圆满。情况恰恰是,直到2世纪,没有任何教会作者曾经提起犹大这个形象,所有的使徒时代的父辈都对此保持沉默,也没有任何一个护教士(Apologeten)提起过犹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Justin:在他2世纪中期成书的《与Tryphon的对话》中,他大量地引用他所说的《使徒回忆录》讲述福音书的传承,但不论对犹大这个人还是对叛变出卖这件事居然没有提一个字。教会与犹大的关系,是从里昂主教Irenaeus开始的。他知道灵知派关于第十二世是犹大的体现的臆想,并试图指出灵知派与新约中犹大形象的不同,以反驳这种说法。这显示出,Irenaeus已经知道使徒行传所记述的马提亚补选使徒的事,也知道犹大叛变的事。在他的叙述中,犹大也是十二使徒之一。但是,他好像没有使徒行传和福音书之外的信息。至于犹大叛变的历史细节,Irenaeus并不清楚,对犹大叛变的动机以及犹大这个人的细节问题他一样不感兴趣。他唯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保证福音书的传承不受灵知派的损害。

老教会在2/3世纪的Tertullian、亚历山大的Clemens和Origenes等教父中,后者是非常需要注意的。他有一次提到了一个与福音书传承不同的故事。在与Celsus的论争中,他引述了Celsus所讲述的一个犹太人:“如果他真象人们所说得那样,没有实现他所宣告的任何一项事业,而且在我们要逮捕并判决惩罚他的时候,他试图隐藏并逃跑,随后还以令人感到耻辱的方式被抓获,而且被那些他称之为门徒的人出卖,我们怎么能把他当成上帝呢?”

换句话说,这里被指责出卖耶稣的不是某个门徒,而是所有门徒。这或许是Celsus的误会,或许是他所引用的犹太人的误会。不可排除的是,当时有另外的说法与福音的说法相争。Origenes认为,那个犹太人这么说只是为了强调对耶稣的指责的一种手段,圣经只记载了犹大的叛变,犹大是受了当时与耶稣相争的一些说法的诱惑,对耶稣不是完全敌对,也没有显示对耶稣必要的尊敬。

显而易见的是,Origenes还在试图挽救犹大的名誉,以此反驳他人对耶稣的指责:如果连自己的门徒都不信,那么怎么能说耶稣的学说是从上帝来的呢?

Celsus对福音传承的反驳也很有意思。基督徒声称,耶稣预言了犹大的叛变和彼得拒认耶稣,Celsus反驳道:

如果一个人受到围剿,而这个人预见并告诉了他的对手将要发生什么事,那么这些对手应该回避他才对。这些事情发生,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得到了预言,正相反,如果这些事得到了预示,就不会再发生,而这些事情发生,正说明所谓的预言是谎言。因为,谁要是被预言要叛变或拒绝承认并因此得到警告,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再去叛变或拒绝承认。

以上我们看到两点,第一,福音书中只有在被后人修改过的地方才出现犹大,第二,犹大是在2世纪末,就是在Justin到Irenaeus这段时间,才出现在教会传承中。这两点使我们可以有理由猜测,犹大是很晚才加入尚未完全成型的福音传承中来的。Volkmar和Schmithals认为,犹大叛变的故事在马可福音公元70年最后定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可靠,护教士尤其是Justin没有提到这件事,很让人生疑。马可福音和其他福音在晚些时候被修改也是完全可能的,而从我们看到的第二点来看,这是显然的。但是,犹大是什么时候进入福音的,这已经不可知,可以肯定的是,从Justin到Irenaeus这一段时间之间福音书中已经有了犹大。不同的迹象表明,犹大叛变的故事是从灵知派进口的。福音书本身有些地方还保持了灵知派原始的对犹大的正面描述的痕迹,比如,马太福音26:50中,耶稣称犹大为朋友,约翰福音6:70-71刻意强调是耶稣倡议确立包括有大在内的12门徒的地位,约翰福音13:27简直就是耶稣在鼓励叛变者:“他吃了以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耶稣对他说,你所作的快作吧。”而犹大一离开最后的晚餐,耶稣马上就开始说自己马上就要到来的荣耀:“13:31 他既出去,耶稣就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 13:32 神要因自己荣耀人子,并且要快快的荣耀他。……”

多数人认为,灵知派在教会的福音传承中找到了负面形象的犹大,然后把他同旧约中的该隐、以扫、可拉以及所多玛和蛾摩拉居民等形象进行了“抗议性诠释”,把他们提升到了英雄的地位,以同基督教会对抗。问题是,灵知派为什么要同基督教会对抗呢?灵知派不是因为对抗教会才产生的,而是从悖反论出发自然而彻底地把旧约当成低等造物主的证书来加以拒绝的。我们有理由认为,天主教会是为了与灵知派划清界限才丑化犹大的。该隐派或其他灵知派崇拜该隐、以扫、可拉和犹大,是与蔑视旧约联系在一起的,而这是教会不能容忍的。为了与灵知派蔑视圣经划清界限,教会才对灵知派的正面形象作出负面评价。进行“抗议性诠释”的不是灵知派,而是教会的神学家们。该隐派对犹大的正面评价不能说是对教会丑化犹大的抗议,正相反,应该说是教会丑化犹大以抗议灵知派对犹大的正面评价。如果从教会与灵知派的悖反论划清界限这一点来看,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我们已经看到,马可还不知道犹大的结局,路加同样没有关于犹大结局的传承,这可以表明,犹大的形象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与该隐派和其他灵知派支流划清界限的努力导致了犹大形象的逐渐丑化,终点就是马太福音和使徒行传中对犹大结局的恐怖性描述,这样或许还可以与旧约中的坏蛋亚希多弗(萨姆耳记下)形成呼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