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万里长江,
淘不尽、壮怀秋色。
漫说道、秦宫汉帐,
瑶台银阙。
长剑倚天氛雾外,
宝弓挂日烟尘侧。
向星辰、拍袖整乾坤,
难消歇。
龙虎啸,
风云泣。
千古恨,
凭谁说?
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
汁水农吹羌笛管,
驾舆步老辽阳月。
把唾壶、敲碎问蟾蜍,
圆何缺?
这首可以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的古词,抒发了一位与岳飞并肩作战、英勇抗金、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韩世忠的豪情壮志和对祖国河山破碎的悲愤。在这里,小子把它作为本书的开端,以抒怀对这为英雄的崇敬和感叹。
第一回 辽国西夏血雨腥风兴国 一代英雄穷乡僻野出世
在华夏的东北辽河一带,自古以来就居住着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史中把他们称为契丹人。唐末,中原大乱,大量的汉人逃亡于契丹,开荒种地,随之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时候有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枭雄降生,经过不断的战争,耶律阿保机为其部落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汉族奴隶,使他成为契丹族最强的部落并坐上了整个契丹部落的盟主。阿保机做了盟主后,便废除了部落的同盟制度,残酷地镇压了反对他的部落,在被扣留的后梁使臣韩延徽的辅佐下,仿照中原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契丹人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王朝,国号契丹,都临潢,自称“大圣大明天皇帝”,皇后为“应天大明地皇后”,年号“神册”。
契丹建国时,中原正处于五代十国的大动乱时期,群雄割据,混战不断,可怜百姓四处逃亡,避免战火。国家动荡,人伦尽丧,三纲全失,五常皆无,弑君篡位者层出不穷。五代先后五十三年,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改了五次国号,分别称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另外还有角逐中原,称王称帝,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各朝,时合时离、互不相属的小国家,共十国,它们是吴、楚、闽、南唐、前蜀、后蜀、南汉、北汉及吴越、荆南,所以史称五代十国。由于王朝频繁交替,帝位被篡来篡去,所以每代的帝王,少则两三年,多不过十年八载,使得每一个拥有重兵的人,都想当皇帝,各国各朝大都如此。在这种长期内乱和战争年代,契丹乘机入侵中原,先后占去了辽东、河北。仅仅十几年的光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统一了大漠南北和东北广大地区,南面直逼中原的雁门关。耶律阿保机死后,其子耶律德光既位,时时侵扰后唐边界,图谋中原的花花世界。这一年,终于等到了一个天赐良机。
原来,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虽然官至赵国公,但仍然不满足,一心想自为皇帝。后唐主李从珂任命他为天平节度使,到达晋阳后,整日暗图自立,常常托病不理政事。唐主闻报后大怒,圣旨一下,削去他一切官职,并令晋州刺使张敬达围晋阳捉拿石敬瑭。敬瑭急忙向契丹求援,表示愿意向北称臣,且愿行以父子礼,乞求立即发兵救急,事成以后,愿割卢龙一道,以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作为酬谢。契丹主德光得书后大喜,觉得这是进军中原的天赐良机。立刻发兵五万铁骑,扬言大军三十万,浩浩荡荡地向南开来,从扬武谷趋入,直达晋阳,扎营汾河北岸。不一日,晋阳城下一战,杀死唐军不记其数,张敬达大败而去。
晋阳解围,敬瑭即整备牛羊美酒,亲自出城慰劳契丹兵士。见了契丹主德光,行过臣礼。德光用手搀扶,对敬瑭说道:“我们父子会面太迟,我看你相貌堂堂,气量非凡,可为天子!”敬瑭连忙拜谢。契丹主就把自己身上的龙袍、皇冠脱下来,穿在敬瑭的身上,封敬瑭为“大晋皇帝”,并对他说:“我把你当儿子看待,你就得像对待父亲一样对我,我们的父子关系将成为永远。”敬瑭对契丹主感激涕零,下跪磕头,三呼万岁,尊比他小十一岁的契丹主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为报答德光的恩德,将雁门关以北的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每年再进贡丝绸三十万匹。
契丹主德满载而归,从此以后,契丹就把石敬瑭的后晋作为摇钱树,经常敲诈勒索,并把幽、云十六州作为进攻中原的根据地,烧杀强掠,破坏生产,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无限的灾难。不久,契丹主德光将契丹改国号为“大辽国”,所以史称辽太宗,后灭后晋,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国家,祸害中原近二百年,直到大金国将其消灭。
北宋统一了中原后,在它的北边有强大的辽国,同时在西北也有一个让它头疼的国家-西夏国。西夏国的创始人是羌人的后裔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李元昊的祖先是居住在陕西路夏州(榆林、横山一带)的拓拨氏,是党项族的一个分支称为平夏部,后因平定黄巢的农民军为唐王朝立了功,僖宗就任命平夏部的首领为难军节度使,册封为夏国公,改拓拨氏为国姓李。
五代时期,中原大乱,夏州李氏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不断地占领了西北地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李继迁,正值宋辽战乱不休,他一边投靠宋朝,一边接受辽国对他的“夏国王”的封号,从两边都得到好处。
后来李继迁在攻打吐蕃时中箭身亡,子德明继位,宋封他为平西王,每年给无数的金银财宝和布匹茶叶。这个西夏就在宋辽的多年战争中,不断壮大起来。到了李元昊时,他已经对宋朝加封的平西王不感兴趣了,就想法除掉了反对他称皇帝、亲宋的叔父李山遇,正式宣布自己为皇帝,国号“大夏”,都兴庆,因它在宋的西面,所以史称“西夏”,它控制了包括部分吐蕃(青海)、陕西路延州北部、宁夏和甘肃的河西走廊等西北大部分地区。
李元昊建立西夏后,仿照中原王朝的政治和人文体制,并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西夏文字。在他的统治下,西夏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宋朝的又一个心腹之患。
西夏初建,宋朝当时是仁宗皇帝。李元昊上书要求大宋朝承认大夏国,仁宗皇帝看罢上书大怒:“好不识抬举的李元昊,大宋朝封你家世代为平西王,还有什么不满足,非要和朕平起平坐,称帝不行?这不是眼中没有大宋,没有寡人吗?”仁宗皇帝便下了一道圣旨,免去了李元昊的一切封号和世袭,并通缉捉拿。元昊闻讯亦大怒:“好你个宋朝老儿,难道辽国人要得我就要不得?给脸不要,那就别怪我大夏国翻脸不认人!”随即起兵十万,进攻宋朝的边关延州。
夏宋延州一战,宋军守将范雍大败,仁宗将其革职,调遣韩琦和范仲淹赴西北抗击夏兵。谁知韩琦部下的大将任福轻敌,在六盘山中了夏兵埋伏,任福战死沙场,带去的一万骑兵,生还的只有几百。西夏乘胜前进,攻占了陕西路银州以的北大片土地,还不断攻打延州和绥州。幸好在陕西汾州人士范仲淹的固守策略下,迁移中原百姓于边关,军民一起开荒种田,修筑城寨,步步为营,并建立了一支一万八千人的游击队,每队三千铁骑,轮流出击西夏兵,使得西夏大军未能越过绥州,突破延州。几百年后的红军南泥湾开荒种地,大生产运动和游击战术,实际上源于这位范大学士。
北宋连年不断地和北方的辽国发生战争,加上与西夏国的交战,不知耗去了多少民脂民膏,国力大减,仁宗不得不向西夏求和。西夏国的李元昊也因连年不断的战争,加上多年灾荒,觉得自己也无能力吞并大宋,就同意罢兵休战。李元昊愿意向宋称臣,接受大宋的夏王封号,不过,条件是要大宋每年给西夏绢十五万匹,白银七万两,茶三万斤。大宋朝把这叫做“赏赐”,虽然年年要对自己的属国“支援”,但总算是长久地解决了西北的问题,虽然以后西夏和大宋时有冲突,但再没有发生过大的战役。
且说宋太主赵匡胤利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不费吹灰之力就篡得了后周家的天下。可当他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后,便害怕他的部下有一天也会玩这把戏,等到天下已定,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典禁兵,把军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种中央集权,使得宋朝没再出现象五代十国的强藩祸乱之局面,但北宋抑兵太过,外乏良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使得宋朝的军队面对着辽、金、元和西夏等国,迭起北方,屡为边患,只有防守挨打,无力向汉、唐那样主动出击。当赵宋全盛的时候,还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后来国势日衰,加上奸贼当道,外族一入,如摧枯拉朽一般,倾刻间,便将大半个中国淪丧。也就是在这个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风雨飘摇的时代,在陕西绥徳的一个贫苦山区,出生了一代名将和千古的民族英雄-韩世忠。
在陕西路延州以北的广大地区,远在上古时代,这里就是华夏族祖先的发祥地之一,华夏的祖先之一黄帝就永眠在这里。它更是商周时期为犬戎、鬼方、严狁等游牧部落所据的草木丰盛的草原。不幸的是,千百年来这里一直就是各民族征战厮杀的战场。特别是由于魏晋以来的战乱,大规模地砍伐森林,毛乌素沙漠的形成及南移,到唐末的五代,这一带已是一片荒凉与凋零,当地人口大减,历代王朝不得不利用戍边将士和强迫内地人口迁徙来补充。
素有“秦汉名邦”、“天下名州”之称的绥德,古称上郡、绥州。地处陕北交通要冲,东邻黄河与晋通,南接八百里秦川,北经银州(米脂)、榆林通达塞北,历来为兵家征战之地。秦初始皇经上郡北巡,命大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驻守于此,阻击匈奴,北筑长城,南修驰道。从此拉开了华夏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千年碰撞和逐步溶合的序幕。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汉武巡边都从这里经过。
无定河,它发源于三边高原西南部的白于山脉,流经榆林的八个县,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达30260平方公里,在陕北高原上画了一道弯弯的曲线,最后注入了澎湃的黄河。无定河,早在若干万年以前,它就哺育了最初的告别树上生活的先民-“河套人”,创造了辉煌的“河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无定河所孕育的古代文化到了秦汉之际,进入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那时的无定河流域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生畜成群,有着碧水青山的自然景观和兴旺发达的农牧林生产。这一繁荣一直延续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此大兴土木,营建国都统万城,建立了大夏国。
无定河也一直被作为战争之河、血泪之河写入史册。千百年来南北各民族在此征战厮杀,无定河边血流成河,尸骨遍野,无数将士命丧尘沙。由于历代连绵不断的战乱,屯军开垦,毁灭森林,破坏植被,到了唐代,它就变成一条浊流滚滚,泥沙沉淀于河床,使河身也难以稳定,故而得名“无定”。两岸的地形地貌也发生了很大变迁,逐渐形成了风沙滩地、河塬涧地、黄土丘陵沟壑三种类型,呈现出一派荒凉。晚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描述了当时无定河悲壮而凄凉的情景: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在这里,千百年来进行着多个民族文化的交流、冲撞和血液的融合,虽然自然环境愈来愈恶劣,但以其根深蒂固的黄河传统文化,结合了秦汉后被迁徙而至的吴国和越国人民所带去的吴越文化和粗犷的北方草原文化,养育和锻造出了一批体魄健壮、英俊潇洒、粗犷豪放、纯朴耿直、能耕善牧、能文能武的男人;那甘甜的水和出脂如油的小米,造就了细皮嫩肉、皮肤如脂的女人。“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源于对东汉一代枭雄吕布和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的赞美,流传至今。如今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可以见到最原始的放牧;种植着最古老-黄帝时期的五谷杂粮;保留着古代先民鞘褂霉?目谟铩S腥耸怨??粲谜庖淮?哪承┓窖岳识痢妒??罚?⑾质悄茄?难涸稀?
绥德其名始于北魏时期,取“绥民以德”之意。唐设绥州,北宋时曾被西夏占领。宋神宗熙宁二年,收复后废州为城,隶属延州。元丰七年,以延州所辖的米脂、义合、浮图、怀宁、顺安、绥平六城归绥德城。元符二年,改为绥德军,并将暖泉、米脂、开光、义合、怀宁、克戎、临夏、绥平砦、青涧城、永宁关、白草、顺安砦一起,归属绥德军,成为陕西路的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
且说宋哲宗元祐四年冬十月三十日夜,在绥德城外几里处的一个小山沟里,一声响亮的婴儿哭声,给这个贫穷的三口之家带来了又喜又愁。喜的是新生儿是一男丁,虽然女人先后已经生了四个孩子,可只有第三胎女儿活到如今,今日又得一子,自然全家高兴。可愁的是,这几十年来不断的战争,加上年荒,要多养活一口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呀。今年的收成又不好,有限的粮食不知是否能熬得过这个冬天。
这家的主人名叫韩庆,大约三十开外,可贫寒和艰辛使得他变得像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骨瘦如材,满脸的皱纹,抖抖嗦嗦地用那双粗糙的手,把儿子从老婆的身下抱了起来,拿过去给老婆看了看,说道:
“是个小子!”
女人有气无力地苦笑了一声:
“小子娃娃好!这下你就不用发愁没儿了!”
韩庆接着说:
“他排行老五,我们就叫他五娃行了,大名韩五。”
好不容易苦熬过了五年,谁知一家的顶梁柱韩庆一病不起。他家贫如洗,哪儿有钱看病,只盼着老天开恩,能将这捞病抗过去。谁知入冬后,病情恶化,眼见得奄奄一息。
要知韩庆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正是:
华夏文明发祥地,炎黄子孙尸骨山。
无定河水血不尽,可怜百姓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