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

出处:http://www.guoxue.com/nl/nlyj.htm


一.纳兰性德生平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长子,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 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 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 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 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従生活,无心功名 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 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 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 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兰纳兰性德十七岁时娶妻卢氏。少年夫妻无限恩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 词创作。卢氏于婚后三年去世。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 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 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 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 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 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 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 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病时,康熙曾派员探望并送御药,闻亡故之讯,为之挽惜。纳兰性德的业师徐乾学为其撰写墓志铭、神道碑。纳兰性德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茔,带着无限的爱与永远十九岁的娇妻卢氏于山明水秀之境冥合永远。他的《纳兰词》 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不朽之作


禹之鼎绘容若肖像 (故宫博物院)

禹之鼎绘容若肖像

二、纳兰性德的创作(上)

1.家庭影响
纳兰纳兰性德出生在一个典型的贵族家庭。满清的八旗制度不但将满汉人等划分
成贵贱种族,就八旗的世袭制度亦比之汉族王朝的封建世袭制度更具有血缘、种
族、部族的原始机制。有更明显的种、部族的区别。八旗贵族的人人享有奉禄,
可世代従军、世代为官的体制,加之满族域内婚姻的制度,比唐、宋、明王朝更
容易従种、部族血统上保持贵族上层社会的稳定。当然,这种狭隘的制度日后也
加速了八旗子弟的腐败、没落和种族退化。而在满族入主中原,定鼎华夏的初期,
其内部的秩序、团结和对外的一致性,比之人心涣散、腐败透顶、气数已尽的明
王朝来,还是显现出相对的竟争优势和新事物发生、发展、完善过程中表现出的
积极倾向与内在活力。特别在康熙时期,作为一代明君,开始认识文治的重要性,
提倡重武崇文的时候,在朝重臣明珠也顺应这一必然趋势,力主重满用汉,崇文
重教。同时在议撤三藩、收复台湾和抵御外侮方面采取积极手段,体现了与中华
文化相一致的民族团结、疆域一统的文化观。这种较为开明的观念对其家族成员
是会有相当影响的。

 

 

 

纳兰纳兰性德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政治生活的大背景必然在他思想上形成烙印,开明意识必然深刻于他的观念启蒙过程。又因为纳兰性德出生和在世的阶段,也正是其父明珠官运亨通,权势渐重的上升阶段。家势炎炎,跃然王公之列。首相的显赫更是万臣莫及的。这种高贵的地位,使他従一开始就有条件在最佳环境中受到最好的教育。据说他四岁学骑马,七岁学射箭,十四岁通诗文。作为封建官僚家庭中的嫡传长子,做为聪颖早慧的贵族神童,无疑是明珠夫妇的掌上明珠。家中为他延请的数位家庭教师,都是名扬一方的饱学之士。他的个人天赋也得以被尽早发现、培养。中贵子弟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关顾、举荐,有更多的机遇,这是自不待言的。在这个过程中,他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表现出勤奋好学的精神,这使他更锦上添花,较寻常人更一步一层楼,十步一层天。他入太学即为“校长”(国子监祭酒)徐文元看中,并推荐给在朝为官的家兄徐乾学。顺天府乡试,徐乾学又正好是该考区的副主考官。纳兰性德小试牛刀,一考中举。在徐乾学的帮助指导下,他又编辑大型书籍《通志堂经解》,著录《渌水亭杂识》
等。在考取进士之前就已经是学有成就,声先夺人的贵族举子了。清代科场对八旗子弟是关顾有嘉的,其政策也是提倡、鼓励。纳兰性德再试科场时,不但获得二甲第七名,而且是备受赞誉“叙事析理,谙熟出老宿之上,结字端劲,合古法,诸公嗟叹,天子用嘉”(徐乾学语)结合他之前的才华和之后的成就,可以看出纳兰性德的真才实学,以及贵族身份于仕途、学途的通达。

 

纳兰再者,封建贵族大家庭的优裕生活,使他入仕之前能够想自己所想,做自己乐做之事。在不受过多市俗干扰的环境中,精心地经营个人的艺术生活,编织个人细腻的情感之网。他无需体验生存的辛酸,经历创业的艰难,饱偿仕途的坎坷。既不必担心穷措大作富贵诗的可笑作大,又不必顾及小人得志的洋洋自得与轻狂。 在他的艺术中,体现的是成熟的贵族化倾向,进入到比较自然、纯粹、本质的境地。那种冲淡、平和、自然正是在那种物质、精神生活基础上的一种超越。


2、职业塑造


纳兰纳兰性德点为进士后,便做了大内侍卫,并在几年的时间,従三等侍卫升到一等侍卫。一等侍卫为正三品,格同武官参将、文官府尹(市长),属于上品高阶。清代侍卫大致相当于汉代的羽林郎之类的侍従武官,区别于外廷朝臣(国家行政职官)。历来多由勋戚、贵胄子弟充任,算得上“近卫军官团”军官。侍卫们在帝王身边随行宿卫,并接受临时差遣。由于是帝王身边的随従亲军,品级起点远比普通行伍出身的军官要高,(三等侍卫为五品,格同知州)因此这一职务也有荣誉性质。


纳兰纳兰性德担任侍卫以来“御殿则在帝左右,扈従则给事起居”、“吟咏参谋,多受恩宠”。他在御前任职,能应付自如。皇帝诗兴大发,他随声唱和;皇帝若有著述,他受命译制;皇帝行猎,他则执弓冲突,跃马随围。“上有指挥,未尝不在侧”。由于尽职称诣,他受到康熙皇帝的金牌、彩缎、弧矢、佩刀、鞍马、诗抄等赏赐,得到让许多人羡慕的特殊眷顾。

纳兰就他的出身来看,很难对现实社会有准确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养尊处优的环境对或有才华的人,大约也只能成就个风花雪夜中的宝哥哥、林妹妹。“文”再出不了写“三吏”、“三别”的杜少陵,“武”也铸不成壮怀激烈的辛稼轩。但天资聪慧的纳兰性德出乎寻常地利用了良好的条件,学习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增广见闻。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活的狭隘局限。宫廷侍卫因为要常随帝王参与各种重要活动,遇有巡狩之事则要扈従,踏名胜山川,过乡镇城邑。鉴于经历见识对一个诗人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影响在他的诗词中反映再明显不过了。这类经历对诗人激发情感,阔大境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纳兰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扈従东巡,填词《如梦令》
纳兰纳兰万帐穹庐人醉
纳兰纳兰星影摇摇欲坠
纳兰纳兰如梦隔狼河
纳兰纳兰又被河声搅碎
纳兰纳兰还睡
纳兰纳兰还睡
纳兰纳兰解道醒来无味
纳兰其中“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二句被王国维评为“千古壮观”。従中人们不难察觉其职业对他创作的积极影响。

纳兰另据有史可查的记载,康熙为阻止沙俄的南侵,于康熙二十一年派都统郎坦、彭春、萨布素等一百八十人,以狩猎为名,沿黑龙江行围,达雅克萨,探敌虚实,测水陆通道,进行战略侦察。三年后,清军调集军队,水陆并进,与沙俄进行了史称“雅克萨之战”的反击战。战役取得胜利,迫使沙俄在于我有利的条件下,鉴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阻止了沙俄的向南扩张。参加那次隐蔽侦察任务的就有纳兰性德。作为当时就有社会影响,才华横溢的风骚词人,随猎兵千里赴戎机。既显示了武官的职业本色,也锤炼了才子的诗魂剑胆。一世风流,一个花絮,一段男儿的军旅华彩。




纳兰由于侍卫的职业性质,虽为帝王随身近臣,但不参政;虽是军官,但不统兵
治军。小心警卫,谨慎行事,既不能随人乐而忘形,也不准因人悲而失态。这就
使其与国事、军机保持一定距离。当然本人秉赋不愿涉足官场,无心政治也是一
个重要内在因素。他的诗词几无“巨擘宏篇”,时不常流露出侍御的恭谨,随驾
的小心。“夜阑怕犯金吾禁,几度同君对榻眠”(《无题》),不敢高声语,恐
惊天上人的诚惶诚恐。“平堤夜试桃花马、明日君王幸玉泉”。加班加点,试马
备鞍,服劳尽职。康熙幸游西山名胜,一路“骏马骎骎踏绿萃,羽旗豹尾映龙鳞”
(玄烨《夏日同大学士明珠暨诸侍卫过黑龙潭途中作》),一派兴高采烈,马快
蹄轻,招摇铺张的景象。而当侍卫的纳兰性德却在当值中心生感叹:“燕垒空梁
面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浣溪沙·大觉寺》)”;或
下岗后,于静中偷闲:“……列岫霁始开,双扉晚初阖。……遥夜一灯深,石炉
烧艾蒳。”总之热烈的出行游历,纳兰性德扈従,所作诗词却往往情调深沉,
略带忧郁,显出孤独、冷清的气氛。职业的情绪制约,心理压抑,恐怕不能说没
有。

纳兰但作为满人的后裔,八旗子弟在清初,还较多保留着善骑射,骁勇尚武的的
传统习俗。纳兰性德并不是一位仅会感伤,吟风弄月的操毫书生。韩菼说他“上
马驰猎,柘弓作霹雳声,无不中”。徐乾学赞他“有文武才,每従猎射,鸟兽必
命中”。可以推测他的武功和身手。特别当他不在帝王身边时,沽酒射猎,却是
英姿勃发,神采飞扬。纳兰性德在京西郊猎时有词《风流子,秋郊记事》“……
秋水映空,寒烟如织,皂雕飞处,天惨云高。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
萧”。自与东君作别,划地无聊。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
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正是他血脉中仍有这种武士豪迈激情的涌动,尽管
他终想回避尘寰闹市,于宁静淡泊中觅诗寻梦,尽管他诗词有卿卿之情,不乏细
腻精致,但柔中不软,悲中不颓。亦或有绵绵凄惋之致,却不同靡靡之音,更没
有扭捏之态。其职业的影响具有矛盾的两面性,但施加在他良好的学识、修养、
才能基础上,应该说还是利多于弊。従诗人的特殊生活基础所形成的艺术特色来
说,在其具有鲜明个性的成就铸成上,职业的影响还是有许多积极之处的。


三、纳兰性德的创作 (下)

3.婚姻点染

纳兰纳兰纳兰纳兰纳兰纳兰纳兰纳兰纳兰纳兰

 

纳兰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夫妻感情生活的。其词句婉丽优美,情意绵长,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九岁的纳兰性德与十七
岁的卢氏成婚。自此掀开了他们夫妻爱情生活的帷幕。

纳兰卢氏父亲卢兴祖官至两广总督,是两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的道的封疆大吏。
由此说来,卢氏也是与纳兰家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有关卢氏的记述道“夫人生
而婉,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客礼典。明珰佩月,即如淑女之章,晓镜临春,
自有夫人之法……幼承母训,娴彼七襄,长读父书,佐其四德”。従中可以知道
卢氏是一个美丽端庄、有教养、有文化、三従四德的标准淑女。纳兰性德与卢氏
少年夫妻,恩爱美满,柔情万般。従这个时期的诗词中,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神怡
心醉的燕尔之悦。“戏将莲菂抛池里,种出莲花是并头。”活现出两人于庭院中
以嬉戏表达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偏是玉人怜雪藕,为他心里一丝丝。”形象地
勾画出情人的心心相印和爱之绵绵。“为怕花残却怕开”表达的是不敢轻意触动
美好,生怕失却的担心。“兽锦还余昨夜温”那种对红绡帐中卧鸳鸯的回味、重
温。“自把红窗开一扇,放他明月枕边看。”艺术地描述了在无限温馨中,对心
爱的异性的倾心研读与细细欣赏。真是才子遇佳人,天地浪漫,风月无边。每当
纳兰性德随皇帝出巡,或奉旨出差在外,多情的他又平添了更多的离仇别恨。“
千重烟水路茫茫,不许征人不望乡。次是月明无睡夜,尽将前事细思量。”“碎
虫寒叶共秋声,诉出龙沙万里情。遥想碧窗红烛畔,玉纤时为数归程。”关山重
重,路途迢迢,心系娇妻,千里寄怀。
纳兰他们的这种“大观园”中的贵族少爷,小姐的爱情,是要有相当的物质、文化基础的。与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情感是有相当距离的。离开寄生生活,如此这般爱情就要换种式样了。由于他们生活在极其优裕的环境中,没有更多的繁琐俗务干扰,可以在比较纯粹的境地去体验那种更接近本质意义的爱。那种在世俗人眼里几近完美的家庭环境,物质基础,郎才女貌,构成所谓天设地造的最佳婚配组合。有道是浪漫的年龄,新婚燕尔,真正的生活尚末开始,各种矛盾均末形成、展开。更兼诗人的特质与诗词的魅力:升华情感,煊染生活,能带着理想,牵魂引魄,游梦天方。就是酒不醉人,人也要自醉。诗人升华了爱情,爱情成就了诗人。比翼之鸟,振翅双飞。一路欢歌,一路欢歌……

纳兰就在这如梦的美好境界里,无情的上苍把霹雳掷向人间。结婚三载的卢氏,
因为难产,竟在十九岁如花初绽的年龄,撒手人寰。此前一切都太美好、太完满、
太浪漫,这个噩耗太突然、太残酷、太无情,因此对纳兰性德的打击也太大了!
谁能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呢?纳兰性德在双林寺给亡妻守灵时,仍难确信这生死诀
别,“挑灯坐,坐久忆年时。薄雾笼花娇欲泣,夜深微月下杨枝。催道太眠迟。
憔悴去,此恨有谁知,天上人间俱伥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未梦已先疑。”香消
玉陨,“风雨消磨生死别”。情天恨海,“情在不能醒”。万念俱灰的诗人,此
时只能在梦中与娇妻相会。“客夜怎生过?梦相伴,倚窗吟和。薄嗔佯笑道,若
不是恁凄凉,肯来么?来去苦匆匆,谁拟待,晓钟敲破。乍偎人,一闪灯花堕,
却对着琉璃火。”(《寻芳草,萧寺记梦》)欲哭已无泪,尽使柔肠寸断。曾是
“双栖蝶”,又作“夜来双燕宿”,海誓山盟“不信鸳鸯头不白”。生者对死者
无尽的相思情,竟使得従不作诗的妻子在四年后的梦里约会中道出“衔恨愿为天
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真是他在《沁圆春》中写到的“……便人间天上,尘
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两处鸳鸯各自凉……”。看来,在冥冥之中,
他们已约定:人间的遗憾在不久的将来,于天上去圆满永远。

纳兰在今后的日子里,纳兰性德又续娶了关氏,还有颜氏为侧。但好象再没有激
动了。如果还有梦,那就是卢氏魂来神往,重温旧情。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纳
兰性德的好友在江南为他介绍了一位富有诗词才华的名妓沈宛。作为乌程才女,
沈宛曾有出色的词作《选梦词》刊行于世,为纳兰性德欣赏重看。也许是对寻觅
知已的渴望与怜惜。两人有情有意,遂结金兰之好。关于这方面是有文化背景的。

纳兰纳兰性德接沈宛于京城,在德胜门内置房安顿。由于沈的身份和血统,她不
能名正言顺地进入明府。他们就保持着没有名份的关系,过着情人式的生活。従
沈宛的诗词中,看得出他们心灵之间有着一种相知互怜的内在联系。但好景不长,
半年后,纳兰性德突然去世,留下孤独无靠的她和纳兰性德的遗腹子。沈宛含泪
返回江南,以词作抚慰她心中的伤痛。天公不作美,有情人终不成眷属,留下一
段让人叹息、让人辛酸,泪水淹没欢乐的风流憾事。也许是一段风流债之缘故,
这个遗腹子被生下来。光阴荏苒,岁月蹉跎。据说在这个叫富森的遗腹子七十岁
时,被乾隆邀上太上皇所设的“千叟宴”。孽海情天,业债消尽。

纳兰爱妻、情人的生离死别构成纳兰性德感情生活的一波三折,宕荡起伏。在他
的诗词中凭添了这许冷暖色彩。爱得要死,恨得要死,都凝结着千古咏叹。欢悦、
悲伤--不朽的美--宝贵的文化遗产。


4.物性观照

纳兰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
水亭”。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
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
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
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
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従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
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纳兰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如城内的英国
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到了清
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
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
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已的园墅别业。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
怡园”。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而纳兰性
德把属于自已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
比。并把自已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
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
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
水亭。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
庙。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宗室商人萨利
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
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
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纳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四、纳兰性德与清代词坛

1.艺术特色

纳兰纳兰性德主张作词须有才学。对泥古、临摹仿效深恶痛绝,在创作态度上“ 欲辟新机,意见孤行、排众独出。”认同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 师”的观点。提出“凡风骚以来,皆汝师也。”认为“随人喜怒,而不知自有之 面目”是迂腐之徒的作为,不足取。还形象地比喻此般行止如矮人观场,随人喜怒。他谈诗词创作“亦须有才,乃能挥拓;有学,乃不虚薄、杜撰。才、学之用 于诗者,如是而已。”

纳兰他还主张作诗词要有比兴。并従文艺批评的角度,对唐、宋、明的诗词作品 进行比较,指出宋明的作品赋多比兴少,“雅颂多赋,国风多比兴,楚词従国风 而出,纯是比兴,赋义绝少。唐人诗宗风骚,多比兴。宋诗比兴已少,明人诗皆 赋也,便觉版腐少味。”在他的诗词中,他常以竹、松、兰、荷等自比,借物起 兴,循着他的“发乎情,止于礼义”的创作过程,抒发高洁的情怀,辩明超脱的 心志。

纳兰 纳兰性德的这种创作思维轨迹和价值取向也是出之有因的。明珠在纳兰性德 少年之时,便为他延请了汉学名师。使他在受教育的初期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在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方面,形成良好开端。其后,在编纂集宋元历代经学大成的《通志堂经解》的和经

同时,従理论的高度,系统接触、了解在传统哲学、伦理、 道德思想指导下的经世方略典记述。在他以后用诗词従情感上抒发胸怀的时 候,深层的理论指导着他自然,自觉地达成“发乎情、止于礼义”的艺术创作思 想程序和价值归宿。

纳兰 纳兰性德的诗,特别是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哀惋动人,间有雄浑之作。 陈维嵩认为,他的词与南唐李后主风格相同,但词中有青春气息,因此长于后主。 现在看来,这同代人对他艺术特色的评述,还是比较恰如其份的。

2.艺术价值

纳兰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州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 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州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 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 词家三绝”。

纳兰关于纳兰性德的诗词、特别是《侧帽集》《饮水词》后代多有评价。清末梁 启超曾评纳兰性德词:“容若小词,直追后主”。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嵩也认为“ 《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后主之遗。”王国维更是欣赏称道,已见直抒,说纳 兰性德自“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当代学者也认为纳兰性德是满族中一位最早 笃好汉文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他的令词成就斐然,是五代李煜、北宋晏几道以 来的一位名作家。

纳兰 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写下了千古篇章《沁园春·雪》。柳亚子 与之唱和,写了《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下阙道“才华信美多娇。 看千古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 兰容若,艳想穠情意雕。……,従文艺创作角度说,用众星拱月,或反衬、比较 的方法,把一系列著名词人列出,更衬托不可同日而语,非一个量级上的伟人毛 泽东的高大;従文艺批评的角度说,指出批评家眼中的每位重量级词人的艺术得 失,更显出毛泽东该篇词作的高超、完美。这就如同评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 宗宋祖稍逊风骚一样,既是一种创作手法,也是一种文艺批评的常见现象。従悖 论的角度,运用逆向思维方法,也能看出柳亚子所搬出的历代著名词人的“份量”, 不如此排列组合与累积量化,则难以和划时代的伟人相提并论。

纳兰在以上这些“后话”之前的三个世纪,纳兰性德的诗词已经在社会上享有很 高声誉了。従当时的显官、名儒,如徐乾学、高士奇、韩菼、朱彝尊、陈维嵩等, 对他的评价和态度,可以看出,他天资聪慧,于学之显、于文之通,致使诗文既 出,便掷地有声,嘉评鹊起。和他家有世交的江宁织造曹寅,在怀念交谊甚厚、 相知甚深的故友纳兰性德的《题楝亭夜话图》诗中就有“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 山人貌姣好……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小字几曾知?”的句子。由此可见纳兰词 在当时已经于世流传,读《侧帽》,咏《饮水》被视为风雅之事。

纳兰尽管由于纳兰性德的家世,出身以及本人地位可以声先夺人,封建官场,旧 时文坛也少不了迎逢、奉和的职业庸俗。像《红楼梦》所说:一些清客、市井闲 人,拿着怡红公子写的字画斗方,附庸风雅当回事儿。在当时封建社会背景下, 会有过誉、过热现象。以后随历史风云,政治变幻,出现的排满,阶级斗争,阶 级分析等思潮和情绪倾向,不同程度影响过对这位大词人和其艺术的认识与评价, 结合对他的百年后话,我们可以拂去尘埃,掩住浮光,比较客观地评价这位贵族 词人的艺术成就。把他那个时代的真正闪光驻留今后。

纳兰无论命运之神怎样架构人生,上帝掷出的骰子怎样使世人无法捉摸,应该说: 真情实感加上真才实学,都将托起人文辉煌。

3.文化意义

纳兰把纳兰性德在文学,特别在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仅看成是一个文人在其文学
艺术领域内的成功,是不够的。特别要注意到的是,他的成功在那个时代所具有
的典型意义,和这个典型所代表的一种积极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倾向。这种意识
形态方面的流向,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融汇百川的一个缩影。

纳兰未入关前的满族在与明王朝的军事斗争中,由弱变强,屡屡获胜。清太祖努 尔哈赤已经开始注意吸收汉人有学艺者加入自已的阵营。当然,他们最先接受的 是诸如火炮技术之类的“硬件”技术。入关后,当满州贵族的势力不断向全国扩 展,清军的铁蹄开始踏入江南之时,在这个人文荟萃的温柔之地,受到了最激烈 的抵抗。清军每攻一地,克一城,几乎都要付出重大代价。亲王以下官兵伤亡惨 重。为了血恨报复,清军甚至采取了人类军事斗争中最为极端的屠城行为--“ 扬州三日”,“嘉定屠城”。清军虽然占领了文化名城,但没有征服人心,堂堂 的征服者在文弱书生眼中,也仅是沾满鲜血的武夫一介。従孔子后裔孔尚任的《 桃花扇》中,李香君劝侯公子参加尚可法的抗清斗争的戏剧情节中,可以看到佳 人鼓励才子抗清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可以従妓女都劝嫖客投身抗清的另一特殊角 度领会这种反抗的全民基础。这种不妥协的,以柔克刚的激烈情绪,被当时的思 想家顾炎武以深刻的道理形式讲出:“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 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所说的“亡天下” 即落后、野蛮对进步、文明的践踏与灭绝。对这种倒退现象的拒绝,必将唤起顾 炎武所说的国家兴亡中的匹夫之责。这也使得江南地区既便在被清军武力征服后 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仍然是思想最不稳定,人心思旧的地区。面对江南文士集团, 满州武士也是英雄无奈。

纳兰康熙亲政之后,聪明的青年帝王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弄通了一统中国的 帝王应该弄通的道理,认识到文治的重要,认识到本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主流文化 之中对于维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不可或缺。而仅依靠従关外带来的那点马背文化, 仅依靠降清二臣的那点汉奸文化,是难以进入中华文化主流的。他一改外来征服 者的形象,俨然以中华民族代表者的姿态,采取如下措施:尊崇孔孟,承袭文化 大统。开设博学鸿辞科,开科取士。倡导满人学习汉文化。这就形成了逐渐従被 动受影响到主动接受的文化过程,在语言文字、伦理纲常、行政规则、科考官制 等意识形态和制度形式上朝中原文明方面靠拢。康熙首先去朝圣祭孔,把这个远 在纪元之前的“人文初祖”捧到了位极人臣的历史高度。他下令设置博学鸿辞科, 恢复科举考试,尤其注重对江南文士的网罗。他派出自已最有文采的亲信曹寅( 曹雪芹祖父)一族赴江南。

经济上管理织造,文化上笼络文人,称得上是清帝王 的文化使臣。在鼓励皇家子弟、八旗贵族学习接受汉文化的形势下,确也涌现出一批学有所成的才子。纳兰性德便是这其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佼佼者。他本人科 举出身,蟾宫折桂,表现出出类拔萃的文学才华,并被康熙看重,放在自已身边, 充当文化亲随。在康熙成为中华大帝,经营文化的顺时之举过程中,纳兰性德与 曹氏一内一外的布局形式,是有深远的政治、文化方面用意的。

纳兰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表现比较开明,并抱积极态度。 其子纳兰性德又在其基础上,树起了一面文学诗词的旗帜。如果说曹雪芹的《红 楼梦》是满汉文化融合后,中国古典文学开拓创新形成的一个最高峰,那纳兰性 德的词作,就是在文化融合过程之初的一个成功的里程碑。对纳兰性德,我们看 到的不仅是他超逸的才华和令词的美丽,従他的成就与表现,更让人看到具有民 族特色的文化过程和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千年不绝的百川归海的历史趋势,向 我们昭示着这个文化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增强着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面对今天的世界文化的浪潮,我们应该,也能够敞开博大的襟怀,咀精嚼华,吞吐大荒。


懒风 发表评论于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出陈雄的文章,分析了清代第一词人纳兰容若的艳福和寿命。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多情种子,只活了31岁(还是虚岁),他的早夭,是因为其艳福,还是起因于忧郁症呢?

  文章称,纳兰容若,有人说光听这个风光旖旎、教人惊艳的名字,就能感觉到辗转连绵的情意,天生的多情种子,自有一种完美情结,选妻的首要标准,当是美丽的容貌。作为满清第一词人,纳兰容若颇有艳福,他有二妻二妾,都是绝色美女。

  纳兰容若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这一年卢氏刚满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容礼典”,可谓才貌双全,性情温雅,成婚后,夫妻恩爱情笃,纳兰容若十八岁写过一首词,内有“吹花嚼蕊弄冰弦”的句子,这是他心目中红颜知己的娇憨模样,“吹花”,就是用树叶吹出音调;“嚼蕊”是口嚼芬芳的花蕊,使口中带有香气;“冰弦”是冰蚕丝做的琴弦。这些颇具情调的女子的诗意动作,和李清照与夫君“赌书消得泼茶香”异曲同工,卢氏也是一位解风情、识雅趣的“知性女子”,“吹花嚼蕊弄冰弦”自然不在话下,可惜天不假年,偏在三年后摧花夺香,让卢氏死于产后受寒。

  不久,纳兰容若续娶官氏,这一位更比卢氏家世显赫,为一等公之女,相貌也属上乘,但在才情雅趣方面,可能就不及卢氏了。官氏嫁给纳兰容若后,没有生子,有人推测两人关系不好,并摘出纳兰容若的诗词进一步左证,比如纳兰容若的《点绛唇》里就有一句:“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

  想必官氏是受到了纳兰容若的冷落的。否则,纳兰容若不会再娶二妾。当时满人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一妾”,纳兰容若在续娶官氏为妻后,又娶了一位美貌女子颜氏为妾。

  然而官氏与颜氏,在情感与精神交流方面都不及卢氏,纳兰容若30岁那年,由朋友顾贞观牵线,终于娶了一位江南“美女作家”作妾,来了却红颜知己的心愿。这位“美女作家”名叫沈宛,着有《选梦词》。可惜由于纳兰容若当时担任皇帝侍卫,工作特殊,不能与汉族女子通婚,所以沈宛不能进入纳兰府,不久,纳兰容若去世,沈宛产下了遗腹子,就被纳兰府“送回”了江南。那个叫富森的遗腹子,倒是得以堂而皇之地纳入纳兰的族谱,在他70岁的时候,还被邀请参加乾隆所设的“千叟宴”。

  纳兰容若31岁时5月的一天,与朋友聚会后旧疾寒病复发,“七日不汗”,然后撒手人寰。

  满打满算,纳兰容若与这位沈才女的爱情历程不过几个月时间。

  从世俗的角度、男性的角度来看,纳兰容若这一生够完美的,家庭背景好得没话说,父亲是皇上的大红人,他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娇妻美妾,个个如花似玉,够有艳福的,还相当有才,怎么偏偏只活了31岁(还是虚岁)呢?

  文章称,作者于是想到他的早逝之因。

  是否能归结为“娶美女短寿”的逻辑和理论呢?

  据科学研究,娶了美女做妻子的男人,平均寿命比娶了普通女人的男人短12年。原因是漂亮女人的老公性损耗较大,通俗点说,就是“色多伤身”。但纳兰容若的主要兴趣,怕不是在女色上。

  如果说是“情深不寿”,倒是有点道理。几个妻妾中,纳兰容若对卢氏感情最深,有一次他梦见卢氏淡装素服而来,拉着他的手,哽咽着说了许多情话,临行时写下这样的诗句:“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纳兰容若醒来之后无限悲伤,据统计,纳兰容若现存的300多首词里,爱情词有100多首。而有近50首是悼念亡妻的,颇有些“爱情至上”的味道,这些爱情词中,“愁”、“泪”、“恨”、“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词,更是比比皆是。

  情多伤身,没错。但是将情感发泄出来,对身体应该有好处,如果说写诗作词能使诗人的悲伤情感得到暂时的排遣,能使他情绪的压抑得到片刻的舒展,那么,这倒是一项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动,否则,诗人怕要更短寿些吧?

  文章指出,结合纳兰容若的工作来看,长期的抑郁不得志,怕是他早死的最大原因。

  纳兰容若二十二岁中进士,成为皇帝的三等侍卫,从三等侍卫到一等侍卫,他用了九年时间,纳兰容若鞍前马后地服侍康熙,年纪轻轻却城府颇深的康熙却好像熟视无睹。

  这种为皇帝打杂跑腿的生活,对纳兰容若来说,没有多少成就感和快乐可言,单调拘束的侍卫生活远不合他的性情,加上常常目睹上层政治党争的内部倾轧,他越加心灰意冷。“生了一个奴才的命,却长了一颗做人的心”,这样的人,注定痛苦一生。

  其实,纳兰容若对自己的遭际早有深刻认识,“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须知道、福因才折”,这是他在一首词中总结的人生答案,上天是公平的,给予你汪洋浩翰的才华,却在暗中把你的福寿像商品促销一样打折了。

  不管怎样,即使纳兰容若英年不早逝,31岁后,像他父亲一样从侍臣升至高位,他也不会做一个四平八稳的官僚,因为纳兰容若骨子里是忧郁,正如叔本华在他的《论天才》一文中,曾引西塞罗的话说:“所有的天才都是忧郁的。”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指出,纳兰容若无疑是天才,所以我相信他其实是死于忧郁症。
玉清清82 发表评论于
禹之鼎绘容若肖像,画的真是太滥了。纳兰中年早逝,一定他的两腮很瘦削,而且他出身贵族,天庭饱满是一定的。略微懂点相术就知道这个禹之鼎画的和纳兰本人超级不像!!而且一代满清第一次才子,给这家伙画的像个商人或者贪官。 再拉出去打三十大板!呵呵
玉清清82 发表评论于
这张画把纳兰画的像个四五十岁的老头,其实他死的时候也就三十来岁,他本人那时候是很风流倜傥的,这个画师的技巧太差了。拉出曲种打三十大板!呵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