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忘年交-童道明

热爱美食和影视剧的人们,欢迎关注我的博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那年我9岁,上小学三年级,不幸得了肺炎,只好休学在家。妈妈怕我闲的无聊,给我借了几本杂志,其中一本是《外国戏剧》,里面有一篇关于苏俄戏剧的评论深深吸引了我。妈妈告诉我,这篇文章的作者童道明叔叔是妈妈中学时代的好朋友傅阿姨的丈夫。这杂志就是他送给我们的。

 

那一刻,我便疯狂地爱上了戏剧。我非常想认识一下这位童叔叔。妈妈说:“这还不容易,哪天我带你去他家作客。”没有多久,妈妈真的带我去了他家。一进门,门口的老大爷就问:“来找妞妞的吧?”嘿,他以为我来找童叔叔的女儿呢!本来嘛,我和他女儿才是同辈人呢。可是他猜错啦,我可是专门来找童叔叔的。

 

他们一家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那时的中国还很穷,能每天吃上肉的人家不多,可是童叔叔家招待的饭菜中几乎样样都有肉,原来童叔叔除了基本工资以外,发表戏剧评论还有稿费拿,收入比别人多。我还记得他家做的汤与众不同,里面放了很多菜花、莴笋和香肠,但这些东西都是沉底的,看上去就是一锅肉汤,他不停地对我说:“这汤里有内容,捞底下的。”这一次,我觉得收获很大,不但又借到了许多我喜爱的电影戏剧杂志,还认识了童叔叔的女儿妞妞。她和我同岁,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我们非常投缘。

 

从此以后,我们两家的来往越来越多了。那天妈妈告诉我,童叔叔一家要来家里做客,我兴奋极了。我从小就向厨艺高超的父亲学习做菜,此时正好大显身手。我和爸爸去市场上买了菜,精心设计了菜谱,一大早就进厨房忙活开了。等到客人进了家门,我们己经把满桌子的菜摆上了。我骄傲地告诉童叔叔:很多菜都是我的手艺。听到童叔叔夸我做的菜好吃,我真是得意极了。那天正好是中国女排第一次在世界杯夺冠,大伙随着紧张的比赛,时而欢呼,时而叹气,时而鼓掌,当最终中国队赢得冠军时,我们都激动得叫了起来。这次的聚会非常令人难忘。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都会谈起它。

 

后来我和妞妞都上了重点中学,功课很忙,彼此的来往就少了,只记得这中间曾经出过一个话剧《绝对信号》,因为表现形式太过新颖前卫,在中国戏剧界引起了强烈争议。童叔叔力排众议,给予这部话剧高度的评价。而这部戏的编剧就是后来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高行健。不知道如今己功名成就的他是否还记得曾经全力支持过他的童叔叔。童叔叔一向热情支持戏剧创新。他总是对—些新人在艺术上的探索持鼓励的态度。那些年里,童叔叔翻译了许多剧本,写了许多评论,内容不仅仅限于戏剧,还涉足影视和表演。他在文艺圈中也越来越有名,许多名演员出书都请他做序,如著名电影演员沈丹萍的自传,中央戏剧学院著名教授张仁里出的书一《启程》,这本书中记载了中戏80级学员(出了姜文、吕丽萍等名演员)读书期间的趣闻轶事。而著名演员濮存昕更邀请他合作写书。这本名为《演员濮存昕》的书后来得了国家图书奖,是获奖图书中唯一一本演员写的书。甚至连姜文这样在媒体眼中非常难搞的大腕,都会经常去童叔叔家聊天,请他对自己的表演提出意见。

 

虽然取得了这么多荣誉,童叔叔却从来不把自己当名人看待,他还是那么的平易近人。在我准备出国留学的那段时间,妞妞已从外语学院俄语系毕业,继承父亲的衣钵,分配到中央戏剧学院当俄文剧本翻译。她为那一届(就是徐帆、陈小艺那届)的毕业演出做助理,演出剧目正是童叔叔最喜爱的契诃夫的名剧《樱桃园》。童叔叔特地打电话说给我留了票子,让我去看话剧。很可惜,当时我实在太忙,没去成。

 

后来我留学美国,一去就是好多年。虽然中间也回来探亲过,终因时间太短,没能安排出时间拜访童叔叔。但是我对戏剧的热爱从来不曾改变。我曾经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硅谷华人话剧社的演出,也关注这方面的新闻。去年回国,我终于挤出时间,看望了童叔叔一家。童叔叔的头发全白了,但是仍然很有精神,思维敏捷。他向我介绍了这些年的成就,我才知道他被聘请为中国电影百年的专家评委。他还在晚报上主持一档“潘家园随笔”专栏,他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蒙太奇的痕迹,真不愧是搞戏剧电影出身的。我们聊天的过程中,他不断让我喝冷饮,吃西瓜,就象小的时候让我从锅里捞香肠一样。我觉得此刻坐在我面前的不是那个蜚声演艺圈的童道明,而是那个亦师亦友的童叔叔。

 

童道明简介:1937年出生于江苏省杨舍镇(今张家港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他山集》(1982年,论文集),《戏剧笔记》(1991年,专著),《惜别樱桃园》(1996年,随笔集),《俄罗斯回声》(2000年,随笔集),主编有《世界经典戏剧全集》(20卷),并有译著数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