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国媒体突然爆出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用地面导弹打卫星的试验,很多人对此事件的意义并不清楚,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家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测。有意思的是,面对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关注性”抗议,中国政府迄今没有给出哪怕是“露一露脸”的正面答复,加上美国政府的无奈的抱怨“中国政府违背了双方和平利用空间的良好意愿”,显示其中奥妙不少。下面这则东方时事解读分析的很有道理,综合一切来分析,我认为中国可能是“一不小心”,变成了“武功高手”,换句话说,就是中国没有想到成功来得这么容易,而且这么快就被知道了!当然,怀疑中国进行了此项试验的论据也有些道理,恐怕在中国政府出来澄清之前,一切将还是猜测。
如果这个事情属实,则标志着中美战略优势对比上的彻底逆转,失去了卫星系统的美国军队,将如同一个被蒙住了双眼的重量级拳击手,不仅武力优势尽失,而且由于美国对卫星技术的过于依赖,失去后的残废程度将远过于中国。如果说原来美国还心存侥幸(指中国也许不会在局域冲突中动用核武)去武力干涉可能出现的台海冲突的话,那么现在美国连想也不敢想了,这不能不说是中美两国人民的福音,对于我们这些寄居在美国的中国人更是如此。
至于后面将引起的太空军事竞赛,我想不用顾虑太多,无论美国多么加固他们的卫星,只要中国狠下心来,总可以击破。有一句名言是“It is always easier to break a toy than to make it”,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东方时事解读 中国反卫星武器消息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
东方时事2007年01月18日星期四
●“中国试验反卫星武器”的消息,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
显然,所有这些可能“纯属巧合”,但这种“巧合”足以令“中美相互干扰、损毁对方最先进卫星”的消息不径而走。在东方军事评论员看来,美国《航空周刊》的披露的“中国试验反卫星武器”的消息,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
●我们不会简单地拿它当“一般的谣言”
前面说了,美国《航空周刊》向来就与美国空军的关系“极其密切”、也“非常专业”,且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它的文章总是在看似“纯专业”性的文章中,非常准确地“透露着”美国政府的“政策走向”。
因此,它率先披露的这则消息,自然会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也就是说,我们不会简单地拿它当“一般的谣言”。(如果最后证实是“谣言”,其用心也是极其险恶的)。
从美国空军Space-Track网上,我们可以看到的、与风云一号“轨道参数”相关的“最后信息”就是:格林威治时间11日21:44至12日13:03,老化的风云1C的轨道从845*864公里“迅速变轨”到 869*876公里;
●如果一切属实,那么,这是一次质量非常之高的“反卫星武器”试验
显然,如果美国空军Space-Track网在参数上没有做手脚的话,如果《航空周刊》所说的“该武器是一个由弹道导弹带入太空的“动能攻击载体””属实的话,那么,在东方军事评论员看来,这是一次质量非常之高的“反卫星武器”试验。
首先,我们行来了解一下作为“目标标的”的风云1C。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我们知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气象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和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有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环球备忘录》的数据显示,风云一号A和风云一号B卫星分别在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发射升空,但这两颗卫星均出现了控制系统故障,分别只工作了39天和165天。
风云一号C卫星在性能上则做了非常大的改进,卫星总质量为958公斤。卫星主体呈立方体,长2.02M,宽2M,高2.215M,设计寿命为2年。该卫星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升空,并超期服役,直到2005年、接替它的风云一号D卫星升空后,C星工作依然正常,这颗星曾被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卫星的序列,是中国第一颗为世界所接纳的业务应用卫星。
“接班的”风云一号D卫星,则是从2000年开始正样设计,其在继承了风云一号C卫星的成功经验及技术的基础上,对其技术状态作了14项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该卫星的质量为950公斤,于2005年5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B火箭发射升空。
●风云一号C星的800多公里的轨道,令其作为“目标标的”有这样几个特征
与我们此次讨论有关的是C星的轨道。风云一号C星是中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采用的“极地圆形轨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通过地球两极,每12小时巡视地球一周,每天只能对同一地区进行两次观测。其设计工作轨道高870公里,倾角为98.8度。
不难看出,风云一号C星的800多公里的轨道,令其作为“目标标的”有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其轨道高度大大高于美国间谍卫星的太空“密集区”--300多公里;
显然,如果中国的反卫星导弹果真如《航空周刊》所说的、“该武器是一个由弹道导弹带入太空的“动能攻击载体””,从而以“动能攻击”方式“直接撞毁”的话,那么,这说明,中国军方一旦需要,可以“更加容易地撞下”比风云一号低得多的美国间谍卫星。
●与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原理”如出一辙
第二,其飞行速度也大大高于大多数美国间谍卫星,甚至也远高于一般的洲际导弹在再入大气层之前的“太空速度”。
显然,如果中国果真进行了此次试验,那么,由于地面发射的导弹不可能从后面追上风云一号,最大的可能是:提前测定C星的飞行轨道,进行中途截击;
由于是“动能攻击”、也就是“直接撞击”,敏感的读者一定会想到,这与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原理”如出一辙。
然而,在东方军事评论员看来,这又有一个问题,众所周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有一个大缺点,那就是对“中途变轨”的导弹仍然处于“束手无策”的阶段。
●我们在有理由祝贺、也有理由“猜测”
显然,敏感的读者一定会想到,如果美国空军Space-Track网上的、有关风云一号C星“突然变轨”的信息完全真实;如果美国《航空周刊》所说的“动能攻击”完全属实,当然了;特别是,如果中国在这一极其敏感的时间里,的确进行了一次反卫星武器试验的消息完全属实,那么,我们在有理由祝贺中国“传说中”的中国反卫星系统“非常成功”的同时,还有理由“猜测”:中国成功展示了一种比仍处于试验阶段的美国导弹防御系统“还要先进”的“导弹拦截能力”:显然,它既然可以“撞”下在800多公里太空高速飞行的、中途进行了变轨的卫星,自然“极有可能”撞下“再入大气层”之前的,在低太空飞行的洲际导弹、不论目标标的有无变轨能力。
●我们在热切地期盼着来自官方层次的“证实”、哪怕是“暗示”
今天,我们只是从一则仍未经中美官方证实的消息,从“技术层面”进行了一些“可能性”探讨(国家战略层次的意义,请大家注意参考时事评论员的讨论纪要)。显然,在结束今天“军事部分”的同时,东方军事评论员与时事评论员一样,针对这则一经证实必然极大打击美国、印度、日本军方“自信心”的消息,我们在热切地期盼着来自官方层次的 “证实”、哪怕是“暗示”,并将继续进行“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