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音捷· 7.接受自己 一个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婴儿,有很多、很多有待于开发的潜在爱好、愿望和能力。在这些潜在的爱好、愿望和能力中,可能有好奇、好动、好探险和好美;可能有喜欢颜色、喜欢人、喜欢动物;还可能有创造力、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及许多数不尽的其它愿望、爱好和能力。可以把一个婴儿比成一座巨大的宫殿,一座有很多、很多不同用途、形状、大小和颜色房间的宫殿。宫殿的完美在于它每个房间都是整体的一部分,而每个房间又都以自己的特色为整体增加着和协与美。 婴儿在成长。成长中的孩子渴望得到周围人的爱、接受、和肯定。就像宫殿的主人向世人展示宫殿的各个房间一样,成长中的孩子向周围的人展示出自己的各种愿望、爱好和潜在的能力。孩子展露出好动,周围的人表示不接受,不同意。因为,好动使别人操心,使人感到累。宫殿的主人---孩子,为了人们的爱、接受和肯定,关闭了宫殿的一个房间,孩子变得不再那么好动;孩子好探险,周围的人表示不同意,不喜欢。因为,好探险让人感到不安全,又给别人添麻烦。宫殿的主人又关闭了另外一个房间;孩子表现出了爱说,爱讲道理,周围的人还是不接受,不喜欢。因为孩子乱说话,又常跟大人讲道理,大人觉得对自己不够尊重,也很打扰人们的安静。宫殿的主人又关闭了一个房间,孩子话变得越来越少。 从婴儿开始,人要不断地表现和展露出自己的各种特性和潜力。成长中的孩子会反反复复地被告知:不守纪律、不听话、无礼、自私、和让人讨厌。为了得到人们的爱、接受和肯定,孩子关闭了宫殿中一个又一个房间。 婴儿终于长成了一个让周围人满意的成人。可是,这个成人经常感觉到的却是失落、不平衡和心情压抑。 对于宫殿,关闭了的房间会影响整体的和协与美。对于人,压下去的个性和潜力要成为人的负担和破坏人个性的完美。被压下去的个性越多,人就越感到迷惑和失落。因为,为了让别人满意而改变太多的个性,人内心的感觉是:我很假,而这个“假”掩盖下的“真”我,是一个不好的和不可接受的我。如果有这种感觉,即使人能全世界证明自己有能力、有德行,人也不能从内心接受和认可自己。不接受自己,人就没有解决人生在世的第一大课题:我就是我,做为一个人,我配、我值。没有这样的自我价值信念,人是从自己生命的存在上否定了自己。人对自己的这种否定会使人经常地感到内心空虚、压抑,并在困境中怀疑自己活下去的意义。 一个生命,一个人是否有价值,关键在于人自己怎么看自己,是否认为自己有价值,而不在于别人怎么看和认为自己。一个自认为有价值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有用,但也要知道自己的价值并不全在于自己的能力和用处上。因为,有能力的人也会有不顺利,有时也会感到自己的能力似乎不够实现自己的愿望。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人都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奋斗才取得成果。在奋斗期间,在困难中,有能力的人也可能怀疑自己的能力,但他们不会失去信心,他们会想办法增长自己的能力。人信心的基础是人的自我价值感:作为一个人我配、我值。这个配和值并不因为我的能力,只因为我有生命、我是人。 要感到自己有价值,人就要从内心深处全面地接受自己。就像宫殿的主人愿意打开每个房间,不是为了求得别人的欣赏,只因房间本属于整体。人要接受自己的全部,无论在别人眼里这需要接受的是长还是短。生命之美在于全。完全了才有美。我儿子(在美国读小学五年级)常爱说的一句话是:“I am not OK,You are not OK,but it is OK。”(我不是很好,你也不是很好,但是,这很好。)生活就是这样,当人能够接受自己不够好的地方时,一切就会变得更好。 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完善的过程,人的真正成长和完善是在认可和接受自己后才能完成的。因为,对自己的认可和接受,实际是人对自己生命的肯定和诺许。有了这种肯定和许诺,人的心灵才能有机会接受营养,才有机会伸展和扩长。而被关闭和被压下去的特性只能成为人的负担、压力和对生命的消耗,它不能再成长,没有也机会完善。如果,人能接受自己不美的地方,人就不再故意去遮挡这个不美,这样,人才能更自如地去展现自己的美;如果,人能接受自己在某方面不擅长,人就不会不懂装懂,或埋怨别人,这样,人就有机会学习和改善自己的状况。所以,人对自己的完全接受是人对自己个性、情感、愿望、能力及一切的解放。解放带给人的一定是不断地伸展和成长。 一个关闭了绝大多数门窗、只留下一个房间的宫殿,是一个凄凉的、濒于废弃的宫殿。如果,把人比作宫殿,人应该做一个打开所有房间之门的宫殿。因为,只有这样的宫殿才能展现它的和谐、美丽与辉煌。 8.我 在叫做“我”的身体里,人体会着饱、热、饥、寒,在叫做“我”的情绪里,人感受着喜、怒、哀、乐。由于站在“我”的角度上体会和感受“我”以外的一切,人很容易把“我”与所观察的外部世界参与太多。 在伽利略以前,天文学家们在地球上看星空。人们的感觉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它星体都围绕着地球旋转运动。从伽利略起,科技的发展突破了直觉给人的限制。人类开始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围绕着太阳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只是浩瀚星空中的一颗普通恒星。相对宇宙,地球即不是中心,也没有任何位置上的特殊性。 作为人,我们站在“我”的角度向外看。我们很多容易感到自己是事物的中心,而外界的人和事总是在环绕“我”发生。人看别人,如果别人惹我生气或令我不满,那别人一定是故意的。这样看人,人会经常感到别人小瞧自己、欺负自己、或故意跟自己过不去。既然别人是故意对我来的,那我就要顶回去、要报复或生气。因为认为别人是有意的,所以,人的心态就进入了戒备状态。戒备状态是临战前的一种特别生理和心理状态。只要一进入这个戒备,人立刻感受很大的压力,立刻集中精力挑毛病、找不满,人变得好斗、多疑。因为把自己看成了别人行事的理由,人的心中就没有了轻松和安宁。就这样,吃饱和穿暖后,很多人用自己看事物的角度平空为自己添加了许多的气恼和忧愁。 殊不知,从“我”的角度向外看,人的感觉常有错觉和偏差。事实是,世上的每个人都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想法。人都按自己的理解,遵循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和走自己选择的人生路。尽管,你清楚地感觉到别人的行为是故意的和针对自己的;尽管,你深切地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远近疏离全在于自己的势力。可是,那正像伽利略以前的人看星际、太阳和星体。虽然人清楚地感觉到,太阳和星体在以地球为中心作旋绕,可太阳和星体都各自按自己的固有的规律、行走着各自的轨道。人也一样,愿意向势力弯腰的人,会向所有的势力弯腰;愿意对弱者扬下巴的人,会对所有的弱者扬起下巴。这是别人的理解,别人的思想方法,和别人选择的人生轨道。别人在按照别人的轨道运行着自己的人生。当别人的运行轨道同你的轨道有了交叉时,你对别人有了一次感觉。感觉中,好象别人在故意碰撞你。可大多数情况下,别人只是在按自己的方式做人,而没有特别的针对性。所以,在别人的态度和行为里看似有你,其实并没有你。 站在“我”的角度看事物,人容易感到事物是环绕自己的,并认为世界有责任对自己要公平。所以,如果碰到了不顺利和不公平,人会认为自己倒霉,坏事偏要落到自己头上,连老天爷也同自己过不去。可是,就象太阳和星体有各自的规律和运行轨道一样,世界按自己的方式去演变、变化和发展。对于具体的某一个人,世界没有针对性。不顺利和不公平到处有,可那只是外界的运行轨道与个人的意愿不符。在不顺利和不公平中,人本可以学到化险为夷的技巧、因势利导的技巧、适应的技巧和接受的技巧。可是,抱怨和自认为倒霉,人就什么技巧也学不到。因为抱怨和自认为倒霉,人把自己当成了牺牲品。做了牺牲品,人脑的聚焦点是寻找不公平和令人哀怨的事情。这样,人失去了学习技巧的机会,也失去了成熟、成长及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 站在“我”的角度向外看,人以为自己是中心,把自己在别人那里摆得太重。所以,人总想向别人证明自己很行、很重要。在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过程中,有人取得了一些成绩,感到了一些满足,可是接下来还是感到很虚和很空;有人没有取得别人认可的成绩,就感到自己一事无成;还有人用尽了全身解数想获得外界或别人的认可、或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可到头来,感到的却是很多的失落和窘迫。原因是,别人有自己的中心和运行轨道,在别人那里,人本来就没那么重要。对于别人来说,你本不站中心位置,本没那么重要。所以,你尽管去争取别人的高看,但是,别人对你努力所回报的反应很难让你感到:我证明了,我确实很行、很重要。 太在意外界对自己的反应,人一定会失望。随之,人再把对外界反应的失望转化为对自己的失望。当反复体会失望后,人就要这样论断自己:做为一个人,我没价值、无能和没用。当这样定义了自己后,人克服不了的困难更多。因为在看低自己的人眼里,再小的困难,也是大困难;人经历的磨难更多。因为看低自己的人要处处于设防。而人的戒备心态会使人瞪大双眼四处去找毛病,使人对不满意的事敏感、体会深。所以,人感觉到的和留在记忆里的有很多磨难;人还经常感到生活无意义。因为低估自己的能力会导致人没梦想、没追求,所以,人会在无所事事、或鸡毛蒜皮中消耗能量和精力。就这样,由于把自己在外界和别人那里摆得太重,人又失去了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和生活的意义。 从“我”的角度向外看,人容易把自己与外界参与太多。当人认为外界处处有我时,人就失落了自己。如果能跳出自“我”,站在更广阔的角度去看“我”、看世界,人会发现:别人的行为对“我”没有针对性,世界没在与“我”过不不去,我也不必总去向世界和别人证明“我”。 有两个方法可以有效地使人从“我”的角度解脱出来。一,运用意念。人可以在头脑中适时地告诉自己:别人按别人的方式作人,对于我,并没有针对性;世界有它的运转规律,不合我的心意,并不意味我倒霉,也不意味老天爷跟我找别扭;在别人那里,我不是中心,本没那么重要,我没有必要非留下深刻印象,我只应表现一个自然、真实的我。长期运用这些意念,人就能从“我”的枷锁上解脱。二,练习从内心深处接受自己,给自己应有的价值。接受自己和有自我价值感给人自信,自信的人有安全感,不容易感到别人的行为对自己有威胁。自信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们很难认为自己是外界事物的牺牲品。自信的人不总想得到别人的承认,也不总想在别人那里摆重要。说到底,自信的人知道自己是谁,对自己满意,心中踏实。所以,自信使人自然地减少了一定要别人承认自己的需要。 利用宇宙飞船,现代天文学家在地球以外看地球。他们看到的东西更真实、更接近全景。离开“我”的中心,人能从更广阔的角度看自己。这样看,人有可能了解:我到底是谁、需要什么和应该干什么。这样认识了自己后,人就有机会实现自己。所以,当更准确地了解自己在外界的位置时,人会真正获得自己。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