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云儿/秋实: 李敖与美国枪杀学生--肯特大学案(一至十九)

力刀,网坛上掐架论战化名“刀客”。曾插队落户。国内获外科专业博士学位。现为病理医生。美国病理医师协会、美国病理医师学院、国际病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李敖与美国枪杀学生 云儿/秋实

送交者: 云儿 于 2004/06/04 13:49:2 [治生闲话]


一、美国也开出坦克,枪杀学生

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日,天安门广场上的血迹尚未干透,东土官府的大屠
杀以及随后的大搜捕,正受到世界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人民和政府强烈
谴责。这时候,台湾一位自称为“第一流历史学家”的李敖先生,匆忙发
表一篇题为《美国枪杀学生记录》的文字,大揭美国血腥镇压学生内幕,
声称美国没有资格批评东土官府的屠杀。文中,李敖先生这样描述一九七
O年发生在美国肯特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的枪杀学生案:

当尼克森在那年四月三十日下令进军柬埔寨之后,
激起了肯特大学学生们的满腔怒火,从五月一日
到三日,连续举行了多次抗议示威的集会。他们
首先喊出了首先喊出了“打倒尼克森!”的响亮
口号,他们在街头点起火来,把一部美国宪法丢
进火里烧了,表示再也不受美国的所谓“民主”、
“自由”的欺骗和愚弄了。他们还放了一把大火,
烧掉了为美国扩张政策服务的“预备军官训练队”
的办公大楼,大楼里面的军用物品被烧得之剩下
一片瓦砾。

美国政府派了大批全副武装的军警前去镇压,甚
至动用直升飞机向学生投掷催泪弹。激怒的学生
同军警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战斗,结果把军警赶
出校园。

美国政府当然不肯罢休。在五月四日上午,当学
生不顾禁止集会的命令、敲响校钟,数千名学生
立刻从四面八方奔向操场、参加抗议集会的时候,
美国政府出动了坦克、出动第一零七装甲骑兵团、
第一四五步兵团、出动了大批国民警卫队和警察,
前去镇压。面对头代钢盔、受拿枪刀的军警,学
生们毫不畏惧,没有人相信政府会开枪,他们指
着军警高声叫骂

突然间,军警动手了。他们首先扔出了大量的催
泪弹,趁着弥漫的硝烟,列着队形冲向学生。学
生用石头土块还击,有的还把尚未爆炸的催泪弹
拣起来,扔回去。在学生们的反抗下,指挥者指
使军警列成队形,端起步枪,排枪齐放,当场打
死男女学生四名,打伤十名,然后又用刺刀戳伤
学生多人。接着,又进行了大搜捕,九百名军警
占领了学校。死难者的鲜血染红了肯特大学校园。
一个目击者愤慨地说:“这是有组织的谋杀。”


二、“他们有什么资格批评我们!”

如此渲染一番之后,李敖先生话头一转,将话题扯到天安门血案上,扯到
当时美国人对东土官府血腥屠杀学生的谴责上。李先生认为这些谴责纯属
“苛责”:

如今自己枪声专美于前,却滑稽苛责中国人于后,
美国人的厚脸皮,可真够瞧得呢。

第二天,李敖先生得知那位调集军队并下令镇压学生的邓小平大人,也发
表了跟他见解相似的讲话,更是禁不住的得意和兴奋。他又发一文,详细
摘引了邓小平的话:

“而在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在美国各地也发生
许多学生游行及骚乱,他们除了动员警察及军队
外,还有其他救命丹吗?还不是逮捕了人民,也
流了血。他们是镇压学生及人民,而我们是镇压
反革命暴乱分子。他们有什么资格批评我们!”

对这段话,李敖不仅深表欣赏和赞同,而且更加以发挥,进一步表示,跟
美国比,邓小平领导下的东土官府,做得其实并不算过分。并且再次强调
他前文所述美国“也开出坦克”这一细节:

一旦天安门式的情况摆不平,由正常情况转入非
常情况,原形就会更毕露。这种原形毕露的时候,
中国美国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美国在非常情况
下也开出坦克,也枪杀学生,与中国并无不同;
且在人口比例上与人权保障的教养上,美国人开
出坦克,枪杀学生,其罪尤在中国人之上。

这些文字,李敖先生想来自认为是足以代表其思想和水平的佳作妙品,所
以十年之后的一九九九年,当他精选旧作,编辑《李敖祸台五十年庆祝十
书》的时候,又将他们通通都收录了进去,打算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我就是从这套《五十年庆祝十书》中,读到上述文字的。李敖先生在这里
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偏向,太显而易见了,我不想作任何评论。我觉得,象
李先生这样目空一切,自封为“第一流历史学家”,却喜欢戴着政治有色
眼睛书写历史,始终进不了严肃学术圈子的人,笔下所言究竟有几分真实,
倒不难想象。

我感兴趣的是另外一件事:当年美国社会在出现类似天安门式的非常情况
时,其“原形毕露”的样子究竟是怎么样的?上至总统、联邦司法部、联
邦调查局、联邦法院,中至州长、市长、市议会、地方法院,下至学校当
局、老师、学生、国民警卫队官兵,普通居民,旁至社会主流媒体、各方
舆论等等,社会各方面在事件前、事件中、事件后的反应究竟是怎样的?
他们与中国大陆当年的反应,究竟有什么不同?

我的结论与李敖恰恰相反,中美两国对于类似事件的反应,不是“并无不
同”,而是大有不同,相差不止十万八千里。假如我们想避免天安门式的
悲剧重演,可以向美国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邓小平、李敖之说,井蛙
观天而已。

为了看清此点,且让我把前面李敖先生那四段区区六百余字的史实叙述拿
出来,一段一段对比着真实历史,慢慢清点一下这笔流水帐,附带也欣赏
一下这位自封“一流历史学家”的一流叙史功夫。


三、“自由”“民主”的欺骗和愚弄?

李敖的第一段,叙述学生对尼克松四月三十日宣布进军柬埔寨的反应,其
中有这样一个“火烧宪法”的戏剧性情节:

[学生们] 在街头点起火来,把一部美国宪法丢
进火里烧了,表示再也不受美国的所谓‘民主’、
‘自由’的欺骗和愚弄了。

此节在我所查证的有关资料中均不载。当时倒是有一个为宪法举行葬礼的
集会,五月一日中午十二时在肯特大学校园内举行。集会由一群历史系研
究生组织,大约有500名教员和学生参加。他们认为尼克松的决定,无视
宪法对总统权力的限制,无视宣战权属于国会的规定,未经国会同意即擅
自对另一个主权国家开战,实际上等于谋杀了美国宪法。作为象征,与会
者决定将一部宪法下葬,并哀悼宪法的死亡。他们提议,下周一(即五月
四日)正午,再举行一次集会,抗议美国参与越战并入侵柬埔寨。整个过
程进行得平和有序,既未上街,更不存在李敖所述街头放火的情节。

而且,集会的基调是要求维护美国宪法的至高权威,要求维护美国自由民
主制度的基础不受行政当局肆意侵害。看起来,与会者似乎没有李敖先生
那么高的觉悟,并未把他们对尼克松总统的不满,上升为对美国整个制度
的怀疑和否定;更没有将尼克松总统个人对选民的欺骗和愚弄,看作是美
国自由民主制度本身对他们的欺骗和愚弄。


安葬宪法公告


要理解这些老师学生的反应,有必要先了解当时的大背景。

两年前尼克松在总统竞选中,向选民信誓旦旦,承诺结束越南战争。然而
他上台不久的1969年,却出动庞大的B-52机群,对柬埔寨动东部的“胡志
明小道”狂轰烂炸,实际上将战争扩大到了柬埔寨境内。此举被许多人看
作是对选民的欺骗和愚弄,立刻引发了席卷全国各地的抗议浪潮。参议院
也嚷嚷着只有国会才有宣战权,并通过一项议案,要求美国军队在7月份
之前停止对柬埔寨的轰炸行动。而尼克松却自恃有广大持保守立场人士的
支持,对此不予理会,仍旧自行其事。美国社会陷入了深刻的分裂之中。


四、“非法割据”白宫广场

抗议最为激烈的一群,自然非大学生莫属。1969年5月9日至10日,十万多
学生直捣首都华盛顿。就象20年后中国学生“割据”天安门广场一样,美
国大学生们也“割据”了白宫前的广场,日夜据守在那里。市区公共汽车
一辆挨一辆并排起来,组成屏障,将这片地方变成了一个武装兵营。

尼克松总统的最初反应也象东土领导人一样傲慢,对抗议者不屑一顾,并
且私下里称他们为“游民”。然而作为民选首脑,他毕竟不能表现得太无
动于衷。周五晚上,他摆出和解姿态,亲自来到林肯纪念堂,同睡在那里
的学生谈话。

“我对此事的感觉同你们一样深切,”他对他们
说。为了能谈到一块儿,他大谈美国的足球活动,
并问其中一个学生----一个加利福尼亚人----他
是否喜欢冲浪运动。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的
一名记者小姐写道:“两个美国会晤了,但马上
便在一种互不理解的状态中彼此越离越远了。”

总统出面以后,白宫前的“非法割据”,不久就和平结束。而大学校园里
的罢课浪潮却持续不断,数百所高校教室空无一人,形成了美国历史上前
所未有的一次自发性全国学生总罢课。

第二年,学生们的不满尚未平息,尼克松总统又宣布派遣地面部队进入柬
埔寨。大学里的激烈反应,自在意料之中。但向来平静且没有闹事传统的
肯特大学,竟会由此闹出人命惨案,却是谁也没想到的。


五、午夜骚乱

肯特州立大学坐落在俄亥俄州东北部的一个大学城----肯特市。学校与城
镇相连,城不大,几万人口中,两万是大学生,其中85%又都是本州附近
各大高中的毕业生,可以说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地方性学院。此校一向十
分安静,每年的大事,就属足球赛了。每当获得一次球赛胜利时,学生们
会在校内公共草坪上聚集欢呼,鸣响胜利钟。周末的时候,学校有同学舞
会,几个街区以外的闹市区,还有连片的小酒吧,可供闲聊喝啤酒,乃是
学生们常去的所在。

1970年5月1日星期五晚,是这年的第一个春暖之夜。闹市区北水街(North
Water Street)上的酒吧区,照例聚集了成百的学生,在那里狂饮啤酒。
与往常不同的是,有人树起了反战标语,还有一些人手里拿着酒瓶,在街
上聚集喊口号。刚开始气氛还算平和。巡逻的警车从那条街上经过了好几
次,虽然每次都遭到学生们起哄,却也没有别的事发生。

快到11点半,许多人开始从酒吧出来,在大街上跳舞。当警车第4次或第5
次通过的时候,一些人向警车投掷啤酒瓶玻璃瓶,警车没有理睬,径直开
走,没再回来。此后就乱象大生了。更多人来到街上,在街上狂呼乱舞,
故意堵塞了街道。一个发怒的司机开大油门,似乎是要向他们冲去。几个
喝醉了的学生干脆爬上汽车,打碎了汽车的玻璃,并且在街上放火烧了一
些垃圾桶。又有人沿途去砸那些被他们认作是“政治性目标”的商家,包
括银行、电气公司等等。43家橱窗被砸烂,一家珠宝行遭到抢劫。一群骑
摩托车的飞车族,据说他们与学生毫无关系,也乘机在街上横冲直撞。

市长勒鲁伊·萨特罗(Leroy Satrom)得报,宣布肯特市进入紧急状态,下
令全市从晚6点到晨8点之间实行宵禁。在这段时间内,不得出售酒类、枪
支、弹药、汽油等等。市长并且召集全体警察,亲自赶赴现场。警察勒令
所有的酒吧停止营业,将喝酒的人通通赶出来。这时街头一下子聚集了成
百上千人,局势更难控制。警察们动用了催泪弹和电棍,才将人群驱散,
将酒吧区闹事的学生赶回校园。


六、向国民警卫队求援

第二天,5月2日星期六上午,市府官员与大学校方以及州地方武装----俄
亥俄州国民警卫队的一位代表,举行了一次联席会议。校方不同意向国民
警卫队求援,认为本地警力就足以控制任何可能局势。但是市长、市府官
员以及国民警卫队代表都十分担忧局势失控,决定先请国民警卫队待命,
视情况再决定正式求援与否。

在举行这个会议的同时,肯特大学的许多学生来到市区,主动帮助清理昨
晚闹事现场。整个白天,在平静中度过。

然而萨特罗市长的心情,却越来越不安。不安的原因,是各方面都向他报
告一个传言:已经有激进革命分子混入了肯特校园,他们要摧毁校园内的
“预备军官训练队”办公楼,并且攻击大学与城市的其他目标。

这个传言不能不叫人紧张。当时激进革命者在美国十分活跃,制造了不少
恐怖事件。几个月前,威斯康星大学的一个激进分子,就在数学研究中心
放了一颗炸弹,炸塌了一片楼墙,炸死一位物理学家,炸伤四人,造成6百
万美元损失。

以肯特市和它所在的波特县(Portage County)现有的警力,对付学生闹事
固然不成问题,但是用来应付武装激进分子所可能造成的复杂局面,就显
得力不从心了。萨特罗市长不仅忧心激进分子的暴力攻击,而且还担心,
就算没有攻击,假如任由这些传言散布而不作反应的话,本市商业也将会
遭到沉重打击。

下午5时,萨特罗市长经过一番考量,终于接通州长办公室电话,正式向
州长詹姆斯·罗兹(James Rhodes)提出请求,要求派国民警卫队来,“协
助恢复肯特市与肯特大学的法律与秩序”。这项请求同时以书面形式送达
俄亥俄州国民警卫队司令官。罗兹州长当即口头授权国民警卫队出动肯特
市。

3个多小时以后发生的事情,似乎证明萨特罗市长的求援决定,好象是有些
先见之明的。


七、校园大火

不知为何,市长的求援决定,并未通知学校当局。5月2日这天,对市长决
定毫不知情的学校当局,仍旧同意反战学生傍晚在校园公共草坪举行集会。
集会于晚上8点举行,刚开始时约有300多名学生参加。一些人发表了言辞
激烈的演说。参加者对着教职员和校警高喊:“一二三四,我们不要你们
那个吊战争!”

很快,激烈的言辞变成了行动,集会演变成了混乱的游行,行动失去控制。
学生们冲散了一个舞会,游行到宿舍区,加入了更多学生,变成2000多人
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回来,穿过公共草坪,包围了草坪西面ROTC(后备军官
训练队)的房屋。

这所ROTC房屋,乃是二次世界大战时所建的老旧单层木板房,不少窗户都
破了。它被用作征兵训练的办公楼,自然成了绝佳的反战目标。学生们向
房子投掷石块和垃圾,点燃了美国国旗。有人企图点燃ROTC房屋的窗帘布,
不果,又把点着的铁路照明用火把,从窗口投进。8点30分左右,房屋终于
起火。与此同时,现场一位摄影师遭殴打,相机被抢走,胶卷被扯出曝光。

晚9时左右,消防队员抵达现场,示威者用石块砸他们,又用大砍刀把水龙
软管剁断,以致救火无法进行。9点17分,肯大校警与波特县警察赶到,用
催泪弹将人群驱散,才令火势得到控制,并保护消防队员离开现场。然而,
消防队离开不久,人群再度聚拢。10点过后,ROTC房屋突然再度起火,烈
焰飞腾。等消防队于10点20分之前再度赶到之际,房屋已经在示威者的欢
呼声中,化成了灰烬。

10点30分,第一批增援的400名国民警卫队员抵达校园。他们用催泪弹和刺
刀驱赶人群,人群则以石块、瓶子、垃圾还击。半个小时后,示威者被完
全驱散,校园重归于平静。凌晨3时,在确认局势已得到完全控制,没有别
的新动向之后,警察解散回家,国民警卫队员除留下少数人站岗巡逻外,
其余的在校园内扎营休息。

第二天是星期日,整个白天在平静中度过。晚上从8点开始,陆陆续续又有
1000余名学生聚集,他们向市中心进发,要用违抗宵禁令的方式,抗议宵
禁,并且要求国民警卫队撤出学校,赦免昨晚被捕的学生等等。他们在途
中受到警察与国民警卫队员拦阻。军警动用了直升飞机照明,投掷了催泪
弹,经过长达三小时的冲突,最后于12时左右,将示威学生全部驱赶回学
校。至凌晨1点,校园再度寂静。

5月4日星期一,太阳升起的时候,驻扎在肯特校园的850名国民警卫队员,
除少数人巡逻警戒以外,绝大多数队员都在校园内的体育馆与足球场中安
睡。


八、坦克、骑兵、步兵团?

对于上述短短三天的经过,李敖的描述很有些别出心裁----他编造了一个
并不存在的学生“把军警赶出校园”的情节:

美国政府派了大批全副武装的军警前去镇压,甚
至动用直升飞机向学生投掷催泪弹。激怒的学生
同军警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战斗,结果把军警赶
出校园。

有此情节作为铺垫,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面一个更加天方夜谈的李敖版
故事:“当然不肯罢休”的美国政府,于5月4日上午调集大批军队,对学
生集会进行大规模镇压:

美国政府当然不肯罢休。在五月四日上午,当学
生不顾禁止集会的命令、敲响校钟,数千名学生
立刻从四面八方奔向操场、参加抗议集会的时候,
美国政府出动了坦克、出动第一零七装甲骑兵团、
第一四五步兵团、出动了大批国民警卫队和警察,
前去镇压。

这一段完全是捕风捉影,不过摸到一点点风,就凭想象胡编乱造,简直错
得离谱。下面仅举两点最大的事实错误。

第一,5月4日这天,国民警卫队方面出动驱散学生集会的队员,共计99名,
其中53人来自第145步兵团A连,25人来自该团C连,另有18人来自第107装甲
骑兵团的G中队,由坎特伯雷准将(Gen. Canterbury)、法欣格上校(Col. Fassinger)
和琼斯少校(Major Jones)三人率领。随行的只有一辆吉普车,没有任何
坦克。此外在现场的就是一些校警和县警,但他们未参与任何驱散行动。

与此相比较,李敖的描述,把“第一零七装甲骑兵团”和“第一四五步兵团”
整个儿全加上还不够,还要又是“出动坦克”,又是“大批国民警卫队和警
察”的添盐加醋,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时空错乱,错把1969年的肯大公共草坪,
当成了1989年的北京长安街。

第二,所谓“美国政府当然不肯罢休”,也完全是想当然。李敖先生大概又
是把美国政府,错想成那个将屠杀市民学生视作理所当然的东土官府了。

事实上,5月4日的驱散学生和平集会,不是出于美国任何一级政府的指令,
乃是出于执勤官兵和大学校方对于局势的误判。

当年,从5月4日肯大枪击案发生后第四天开始,陆续就有100名联邦调查局
警员进驻肯特大学与肯特市。他们之来的目的,不是李敖说的所谓对学生进
行“大搜捕”,恰恰相反,他们要追查的主要不是学生,而是各级官员和
国民警卫队在枪击事件中的责任。此后在长达8年多的时间里,美国联邦法
庭又对上至州长下至开枪士兵的枪击案责任者,进行一系列刑事及民事调
查诉讼。其中不能不问到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5月4日,究竟是谁下令或
者请求出动国民警卫队驱散学生集会的?

调查结果令人惊讶:从州到县到市,没有一级政府下达过这样的指令或者
向国民警卫队提出过这样的请求。国民警卫队表示,他们是应校方请求而
出动的。现场最高指挥官坎特伯雷准将,在法庭接受盘问时说,那天上午
肯大校长罗伯特·怀特(Robert White)曾向他表示,担心学生示威可能演
变成暴力冲突,希望能想办法制止。但是怀特校长出庭作证,却坚决否认
有过这样的谈话,强调校方只是发过通知阻止学生举行集会,从未向国民
警卫队提出过驱散集会请求。

这个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敏感与重要,原因乃在于,驱散学生集会的法律
依据,并不如当初想象的那么稳固。当初无论是学校当局,还是国民警卫
队,都错误地认为肯特大学已经处于戒严状态,因此任何公众集会,无论
是否和平举行,都已经被法律所禁止。这样,周一上午,学校当局就连续
散发了一万两千多张布告通知,阻止学生举行早先规划的集会。而执勤的
国民警卫队员,则不惜用强力驱散当天那个一开始相当和平的集会。

然而事实上,从法律上讲当时肯特大学并非处于戒严状态。戒严,这个被
认为是强行驱散和平集会的最有力法律依据,其实是不存在的。

在这一点上,学校当局与国民警卫队,都对当时局势作出了一个极为错误
的判断。这也是一个带来严重人命后果的悲剧性误判。


九、政客与误判

究竟谁应当对这样的误判负责?事后来看,第一个该负责的是州长罗兹。
他当时正在角逐本州的共和党参议员候选人,提出的政纲恰好就是“法律
与秩序”。在他看来,肯特大学的局势,可以好好利用一下。

星期日上午,他飞到肯特市,召集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在会上,他用最坏
的恶棍来形容那些在肯特校园闹事的人。他说,“我们将执行一切法律手
段把他们从肯特大学赶出去……他们比褐衫党、共产党、夜间骑土和自卫
团都更坏。他们是我们在美国包庇的最坏的一类人。”他以相当肯定的语
气表示,他将要请求法庭下达戒严令。

实际上,这些话不过是竞选作秀,说过就置诸脑后了。他根本就没有向法
庭提出发布戒严令的请求。但是他的话却在肯特校园各方面都造成了极为
广泛的误解,以为当时已处于戒严状态。

问题不仅仅只是造成误判,罗兹谈话的最大问题,是在国民警卫队官兵中
造成了对于学生的普遍敌意和恐惧,这才是导致枪击悲剧的最大因素。

更糟糕的是,有意无意助长国民警卫队员敌意和恐惧的,并非仅只罗兹一
个人。司法部长米切尔同样激烈攻击校园里的好斗分子,把他们叫作匪帮;
尼克松总统和阿格纽副总统也是如此,阿格纽的被广泛引用的一句话是,
“年轻的一代中的闹事者只是一伙流氓,他们不配享有美国青年的称号。”
萨特罗市长在肯特大学发表了不少刺激性的讲话,而国民警卫队的罗伯
特·坎特伯里准将的讲话则简直就是有意煽动仇恨。

政客们既然种下了如此之多的恶根,星期一中午的恶果,看来就在劫难逃
了。

十、胜利钟旁

5月4日星期一,肯特大学仍旧正常上课。一大早,家长们照常驱车将他们
回家过周末的孩子送回学校,其中就有丁卡乐(Dean Kahler)的父母。前
两天的骚乱,本来已经使得他们十分犹豫。但是转念一想,肯大毕竟是校
园而不是大街,一旦开始上课,这些以蓝领学生为主的孩子们,应当不会
闹出什么危险来。抱着这种想法,卡乐夫妇开车45分种送儿子到学校,临
下车还再三叮嘱。丁卡乐很轻松地挥挥手:放心吧,我会离国民警卫队远
些,不惹麻烦,会很安全的。

丁卡乐保证远离国民警卫队,有的孩子却主动去接近他们。那天上午,有
人看见历史系那位文静腼腆,长着秀丽的杏仁眼儿,笑起来如春花般灿烂
的19岁女生爱丽笙(Allison Krause),跟一位警卫队员打招呼。她把一束
鲜花插在他的枪管里,而他则报以友好的微笑。“插满鲜花要比填满子弹
美好地多。”她温柔地对大兵说。

这天在十分和平的气氛中开始。无论是丁卡乐,还是爱丽笙,抑或其他11
位受害学生,都没有想到,不过几个小时以后,国民警卫队的子弹,竟会
射入他们的身体。

但是校园中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今天中午在公共草坪有一场集会。这是上
周五中午举行反战集会时定好的。虽然学校下令禁止,但反战学生显然已
准备将禁止令置诸不理。

上午11点,有学生开始在公共草坪的胜利钟旁聚集。随着胜利钟敲响,人
越聚越多,很快就达到了3000多人。爱丽笙和她的男友巴里(Barry Leving),
还有其他大约500人核心示威者,环绕在胜利钟周围。有人在演讲,号召大
家罢课。在他们四周,另有约1000多名自称为“拉拉队cheerleaders”的支持者,
为之摇旗呐喊。草坪另一头,烧塌的ROTC楼废墟上,站着99名头带钢盔手
执M-1步枪的国民警卫队员。

再外面,周围的小山和道旁,又有1500多位看热闹的旁观者,丁卡乐也在
其内。他和他的几位室友,从怀特楼下课出来,爬上公共草坪旁的毯子山
(Blanket Hill),一面俯瞰草坪上黑压压的人群,一面听旁人高谈阔论什
么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共产主义,一面心下纳闷,闹不明白这主义那主
义的,跟入侵柬埔寨和国民警卫队撤出校园有什么关系。

11点50分,国民警卫队找校警要来一只手提话筒,对着学生喊话,但是音
量在噪杂声中显得很弱小,没有任何反应。于是三个队员和一位校警跳上
吉普车,在人群旁来回行使,不断喊话:注意,命令你们立即解散!立即
离开此地!注意,这是命令,立即解散!

回答他们的是一片有节奏的叫骂声。“权力归于人民,操你个臭猪猡!”
“一,二,三,四,不要你们的吊战争!”“罢---课!罢---课!”一些
学生做出侮辱性的手势,向吉普车扔石头。石头击中车上一个大兵,幸好
没造成伤害。吉普车再次喊话无效,然后就在学生们的叫骂欢呼中,在石
块追击中退了回去。


十一、13秒瞬间

于是坎特伯里准将下令展开驱逐。5发催泪弹射向人群。一些学生往后奔
逃。另一些学生看来早有准备,立即掏出面具、手帕或湿毛巾蒙住口鼻。
有人捡起催泪弹就向警卫队员方向扔回去,立刻招来一片喝采。“操你个
臭猪”、“猪们滚出校园”的叫骂,更是彼伏此起。

12点15分,警卫队员们上好刺刀,装满子弹,组成队形向集会学生进逼,
同时再次施放催泪弹。学生们往后奔逃,大部分人退往东北角的毯子山。
警卫队员紧随而来,上了毯子山后兵分两路。一路由C连中的23人组成,
在琼斯少校率领下,从毯子山后绕泰勒楼(Taylor Hall)西北方向驱散小
股人群。他们遇到的敌意较少,始终没有开枪。

其余73名警卫队员,组成另一路,由坎特伯里准将和法欣格上校率领,转
向西南,由泰勒楼和约翰逊楼(Johnson Hall)之间驱逐大队学生。这片地
方本来挤满旁观人群,见到警卫队冲来,大部分人只是向两边闪开,让他
们从中间通过。等国民警卫队员冲下山脚,来到一个足球操场中间,忽然
发现自己被包围了。前面有两排栅栏挡住,两边都有学生向他们扔石块,
有人喊“杀死他们!”

的确,警卫队员动武采取粗暴的驱散行动,让许多学生异常愤怒。丁卡乐
本来只是袖手旁观,这时也禁不住捡起石块向警卫队员扔去。附近建筑工
地上,有200多块砖头被搬走。人群中不时听到人叫:再运石头来啊!爱
丽笙的男友巴里参加了扔石块。爱丽笙自己的裤子口袋里,也有石头碎末。

警卫队员向人群发射催泪弹,但由于风向缘故,没什么效果。一颗催泪弹
被学生扔回去,军警捡起来再扔向学生,又被学生再次扔回,军警又扔过
去,学生再扔回来。这场精采的“网球赛”,令得学生们高声大笑,喝采
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警卫队员则显得万分紧张,有人蹲下来向学生瞄准,
但没有开枪。

对峙了一会,国民警卫队员们一面向毯子山退去,一面不安地回头张望。
原先在山上的学生闪向两边,大群学生追随在军警后面。12点25分,退到
山顶的70多名警卫队员中,有28人突然转身开火,有人扫向空中,有人打
往地上,也有人射向人群。枪声持续12.53秒,共计发射61到67弹。

13位学生躺在血泊里。爱丽笙和其他三人被打死,丁卡乐和另外8名学生
被打伤。


十二、为什么开枪?

惨案发生当天,坎特伯里准将为国民警卫队辩护,提出了三条理由:(1)有
人打冷枪;(2)催泪弹用完了;(3)学生们离警卫队员太近,他们投掷的石
块,构成了致命威胁。然而,随后美国联邦调查局以及专门为此而组成的
总统特别委员会,立即对开枪事件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彻底推翻了这三
条理由。

没有人对国民警卫队开过枪。在肯大这几天的冲突中,从未发现闹事者使
用过枪支武器。联邦调查局还用金属探测器对现场作了严密搜索,找出来
的子弹,证明全部来自国民警卫队员。

第二条理由同样不成立。现场好几位警卫队员,在调查盘问中证实,他们
身上还留有共计近十发的催泪弹。

至于第三条,学生和国民警卫队员都有人给出了相互矛盾的证词。一些警
卫队员声称当时“石头飞来遮天蔽地”、“学生以威胁姿态进逼”等等。
也有学生认为当时大兵们确实有生命危险。

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也包括一些警卫队员,在作证时都不认为士兵们受到
致命威胁。联邦调查局对当时照片分析显示,离国民警卫队最近的学生也
在60码开外,与坎特伯里所谓“学生离得太近”的说法不符。被打死的四
名学生,头部中弹的20岁男生米勒(Jeffrey Glenn Miller),与军警相距
270码;19岁少女爱丽笙身体左侧中弹,她与军警相距330码;20岁女生苏
尔(Sandra Scheuer),在赴教室上课途中左背部中弹,距军警390码;19岁
男生施罗德(William Schroeder),远远旁观时被一颗子弹穿透脖子,他
离军警390码。受伤的9名学生所在位置,最近的在60码外,最远的有750
码之遥。

联邦调查局报告敏锐地指出,不仅现场士兵中有45人并未开枪,而且开枪
的士兵在接受盘问时,没几个人曾特别指出自己开枪是因为觉得生命受到
威胁。相反,他们只是简单地说,因为听到或看到别人开枪,就以为已经
下达了开枪命令,是以开火。一般只在叙述末尾,才提到生命受威胁的话,
象是一种事后的总结。

没有人提到,现场有谁下了开枪命令,也不知道是谁开了第一枪。看起来,
开枪是完全自发、并且迅速相互感染的突然行动。

在美国,国民警卫队源自殖民地时期的民兵组织,与国防部管辖的正规军
不同,有些民兵性质,战时可以由总统征招对外作战,和平时期则归州长
全权指挥,负有协助地方抢险救灾和控制骚乱的职能。因此,当年出动肯
特大学的国民警卫队,都接或多或少受过一些控制骚乱训练。

然而,出动前念给大家的条例,关于开枪的规定颇有相互矛盾。其“武器”
一章第二条规定:“严禁不加区别地开火。只可对已确认目标作单点射击。”
但是在这一条之下的第三款又说:“在任何情况下,只要确信生命受到暴
力威胁,或者当骚乱者无法用其他任何合理手段加以驱散时,就可以开枪。”
这最后一句看来会造成混乱,使得警卫队员们对于何时可以开枪,很容易
作出过宽的判断。

不管条例上对开枪条件怎么说,联邦调查局长达千页的调查报告最后认为,
开枪是缺乏正当理由的。总统特别委员会的结论更是直接了当:在当时情
况下,“枪击是不必要、没有理由、且不能原谅的。”

在美国司法独立的体制下,联邦调查局和总统委员会的结论,只代表行政
分支的看法,不是法庭判决。1974年联邦检察官正式对开枪士兵提出刑事
诉讼,但是法庭审理未能认定开枪者的谋杀罪。

30年后,法欣格上校请求人们理解现场士兵们的恐惧:“不错,他们受过
训练,但是训练并不能把他们的恐惧感统统抹没。我们不能不许他们感到
害怕,那也是没有道理的。”


十二、人性

几乎从第一声枪响开始,现场指挥官坎特伯里准将和法欣格上校,就不断
高喊“息火!”并且跳到一些开枪士兵面前,把他们的武器往上抬。A连
中士詹姆斯(Robert James),一开始还以为下达了开枪命令,向空中开了
几枪,等看到有人向人群开枪,就把自己枪里的子弹全部卸掉。C连中士
罗胡(Richard Love)也向空中开了一枪后,瞥见有人向人群射击,一时竟
不敢相信,从此未发一弹。A连士兵赫希勒(William Herschler),错乱中
将一梭子子弹全部打光,随后就精神崩溃,在救护车送医途中,口中不停
地哭,“我打中两个孩子”,“我打中两个孩子”。

如果说,在开枪之前,关于国民警卫队士兵们是否受到生命威胁,以及在
多大程度上受到威胁,还大可怀疑的话,那么,紧接着开枪之后,他们所
受生命威胁之大,几乎是毫无疑问的。13秒瞬间造成四死九伤的惨剧,一
下子使得现场所有人惊呆了:“天啊,这简直是屠杀!”学生们愤怒到了
极点,如痴如狂,许多人冲上去要跟大兵们拼命。士兵们又紧张又害怕,
缩成一团,且避且走退到公共草坪,再无退路。四周都有暴怒的人群紧追
上来,与之形成对峙。

毫无疑问,一旦人群再往前冲,士兵们必定会再度开枪。一场导致大批学
生死亡的大规模流血冲突,眼看就要爆发。

这时候,勇敢地站出来挡住学生的,是以弗兰克(Glenn Frank)教授为首
的一批教职员工。他们先是请求国民警卫队不要动手,由他们去劝说学生。
接着又恳求学生们不要无谓地牺牲自己生命。神情惶急的弗兰克教授,在
学生们包围中连续劝说20分种,直说得口干舌燥,最后总算劝得大家伙儿
离开公共草坪。

弗兰克的儿子阿兰(Alan Frank),当时也是肯大学生,而且正在草坪上。
事后阿兰说:“无疑地他救了我的命,也救了其他数百人的性命。”

当人群离开公共草坪的时候,留在枪击现场的人们正纷纷救死扶伤。救护
车鸣着凄厉的笛声,不断将死伤者运往医院。

开枪之时,有位肯大新闻系学摄影的四年级学生约翰·费罗(John Filo),
正对着士兵拍照片。子弹打在地上,他还以为是空弹。看到前面一个士兵
用枪向他瞄准,他还傻乎乎地喊:“我不过想照张像!”等到子弹把旁边
的雕像打下一块来,他吓得撒腿就跑。途中见到米勒躺在血泊中,14岁女
生玛丽(Marry Veccho)在旁哭泣呼救,也顾不上停。直到跑过几步之后,
才猛然想起:“你在干啥呀!这不正是你的工作吗?”于是转过身,将玛
丽悲伤呼喊的形象摄入镜头。

这张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成了学生反战运动的定格象征。


十三、开枪,刺人、大搜捕?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李敖对这段历史的天才描述:

突然间,军警动手了。他们首先扔出了大量的催
泪弹,趁着弥漫的硝烟,列着队形冲向学生。学
生用石头土块还击,有的还把尚未爆炸的催泪弹
拣起来,扔回去。在学生们的反抗下,指挥者指
使军警列成队形,端起步枪,排枪齐放,当场打
死男女学生四名,打伤十名,然后又用刺刀戳伤
学生多人。接着,又进行了大搜捕,九百名军警
占领了学校。死难者的鲜血染红了肯特大学校园。
一个目击者愤慨地说:“这是有组织的谋杀。”

这一段,错得最厉害的是这两句:“指挥者指使军警列成队形,端起步枪,
排枪齐放,当场打死男女学生四名,打伤十名,然后又用刺刀戳伤学生多
人。接着,又进行了大搜捕……”短短两句,就有四大错。第一,所谓
“指挥者指使军警列队开枪”,与史无征;第二,“打伤十名”,数字不
对;第三,开枪之后“又用刺刀戳伤学生多人”,不知所据何来?第四,
“又进行了大搜捕”,言过其实。

事实上,枪击案发生以后,联邦和地方各级政府立即对事件展开调查。联
邦政府的调查侧重于政府和国民警卫队的责任,而地方政府则倾向于为自
己和国民警卫队开脱,夸大学生闹事的严重性。这里并不存在东土那样的
单面搜捕与审判。象这样各级政府之间相互制衡的过程,反映了美国社会
的一大特点,我们下次再讲。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十四、抗议浪潮

美国主流媒体迅速报导了5月4日肯特大学的枪击事件,大多数对军警持谴责立场。《时代》杂志说:“射向肯特大学学生的那些子弹打伤了这个国家。”5月5日,“结束越南战争新动员委员会”和“全国学生联合会”分别在华盛顿发表声明,号召全国各地游行示威,抗议军人枪杀反战学生。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学生罢课抗议浪潮,就此揭幕。5月8日,美国全国学生联合会宣布,全国各地437所大学和学院因学生罢课而关闭。哀悼活动在全国上千所大学举行。威斯康星等7个州相继发生学生放火焚烧军事建筑、包括兵工厂的事件。在费城的独立宫前,1万多人参加了抗议集会。一位演讲人站在这个美利坚合众国《独立宣言》的诞生地前面,愤怒谴责尼克松政府。他说:“如果他们像在肯特干的那样继续迫害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就不仅关闭大学,而且还要把大学烧掉!”“如果他们继续对我们的越南、柬埔寨兄弟姐妹进行战争,我们就不仅要到白宫去抗议,而且还把白宫烧掉!”

5月9日,75000名示威群众在华盛顿举行反战集会。一些国会议员也对肯大事件提出谴责,并且再度提出要求美军撤出柬埔寨和限制总统作战权力的法案,引发了激烈辩论。从5月至6月,300多万美国人卷入了各种抗议活动。

基辛格博士说:肯大枪杀案“产生的冲击波把全国及其领导带到了心力衰竭的边缘”。尼克讼总统写到:“肯特州立大学事件引法了席卷全国的大学生抗议浪潮。每天的新闻报道使人感到那种骚乱仿佛有点象造反。数以百计的大学校园经历了突然爆发的狂暴、动乱和纵火。在肯特州立大学伤亡事件发生后的第一个周末,450所高等院校由于学生的抗议罢课或教职员的罢教而关闭。不到1个月,在16个州的21所大学校园,国民警卫队出动了24次。”


十五、对立的民意

虽然学生反战抗议运动风起云涌,声势浩大,铺天盖地而来,充斥主流媒体版面,但是支持越战的民意,却仍然相当稳固。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当初约翰逊总统介入越战的时候,近三分之二的美国人支持战争。此后随着战争持续和升级,支持率一路下降,至1969年达到低谷32%。然而在随后的学生抗议示威中,支持战争的民意不降反升。到了1970年5月肯特大学枪击案发生时,支持战争者反上升了4个百分点。而学生动不动就上街闹事,更是遭到绝大多数市民反感。不少政客主张强硬对待激进示威,以此来争取选票。加州州长里根就公开声称:“如果有必要流血来解决问题,也就只好流血。”

肯特大学所在的波特县,当年十分保守,加上学生骚乱对地方秩序的破坏,居民们大多对反战学生抱有浓厚的敌意。5月4日枪击发生后,当地电台居然播报说,激进学生拥有武器,与国民警卫队对恃,枪战中两个军人和几个学生被杀死。地方报纸更是连篇累牍刊登骂学生的文章。许多群众都很同情军人,反认为死伤学生是咎由自取。不仅一般人这么想,就连一些受伤学生的父母,也这么想。

肯大一年级学生约瑟夫.刘易斯(Joseph Lewis),是九名伤者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仅19岁。两颗子弹射入了他的身体。一颗由他左下腹射入,从右后牛仔裤兜处穿出来。另一颗子弹打进了他膝关节上方约6英寸的腿骨之间。他被抬到医院时已经气息奄奄,九死一生,好容易才救活过来。然而当他的父母在加护病房看到他的时候,脸色却极为难看。不仅因为儿子受伤而难受,更难受的是他们觉得,国民警卫队开枪没错,儿子必定是干了什么坏事才有此下场。

“我父母就是因为读了报纸上的消息,才对我那个样子。”刘易斯后来回忆说,他费了好大功夫,才让他父母相信,他什么错事都没做。

这件事叫刘易斯对俄亥俄州与肯特大学绝望已极,大学没念完,就辍学离校,搬去了奥勒冈州,从此永远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

肯大五年级学生吉姆.罗素(Jim Russell),大腿中弹,伤势不重,却受尽了周围邻居的白眼。他的父亲在一家百货商店上班,当他儿子受伤的消息传出以后,很快就被老板借故炒了鱿鱼。

“我爸爸失去工作,就因为我被枪打了。”罗素说,“因为我被人看成败类,是国家的政治敌人,是个坏东西。”

枪击案后的一个傍晚,罗素在一个同班同学家,曾亲耳听见同学的父亲抱怨说,国民警卫队应当多杀死几个学生,---连他儿子在内。

后来,罗素为了逃避肯特城那种令人窒息的空气,步刘易斯后尘,也搬去了奥勒冈。

社会学系学生罗伯特.斯坦普(Robert Stamps),背部中弹。他在医院治伤时,受到医院职员的辱骂。“他们的态度粗暴已极,”他说,“我就象到了别的国家。他们对学校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却把一切罪过都怪到我们头上。”

但是斯坦普比刘易斯和罗素都幸运。夏天疗伤期间,许多同学和老师都来慰问他。他的父母发现肯特大学对他很支持,因而鼓励他重返学校完成学业。

十六、联邦调查局

按照美国的政府体制,有关控制骚乱、维护地方秩序的立法和执法事务,由各州及地方政府负责,而实施宪法第一和第十四修正案,确保它们所规定的个人自由权利和平等法律保护不遭破坏,则是联邦政府当仁不让的职责。肯大的枪杀,大有践踏学生公民权利之嫌。此案刚一发生,各界人士就呼吁联邦政府介入调查。5月5日,五角大楼说,国防部不会调查枪击事件,因为国民警卫队不属于联邦政府管辖,而是由俄亥俄州指挥。俄州州长罗兹则表示,他已经打电话给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请求展开调查。

5月8日,100多名联邦调查局探员进驻肯特大学和肯特城,而国民警卫队和县巡警,则在此日全部撤离校园。联邦调查局此行的主要任务,就是调查军警和地方首长有没有触犯联邦宪法和法律,并且提供证据,供有关当局决定,有没有必要对开枪军警等人员提出刑事诉讼。

调查持续了近两个月。7月23日,一家杂志Akron Beacon Journal发表文章,披露了调查报告摘要。文章引述司法部民权司主任杰瑞.里奥纳(Jerris Leonard)的话说,开枪“毫无必要”。警卫队员周围不过约200名示威者,完全可以用催泪弹和拘捕加以驱散。开枪的时候没有人扔石头或其他硬物,更没有示威者使用武器,警卫队员并没有任何生命危险。

这份报告等于打了俄州官员和国民警卫队一大耳光。后者一直强调学生不仅有武器,而且当时还有人向警卫队员打冷枪。早在5月15日,波特县检察官荣.凯恩(Ron Kane)还专门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在会上展示了步枪、手枪、猎刀等等武器弹药,说这些都是在肯大校园里搜出来的,以此证明开枪是完全必要的。然而,联邦调查局报告所列举的事实,却推翻了这些指控。

地方官员和国民警卫队异常尴尬。第二天,俄州国民警卫队准将德科索(Maj. Gen. Sylvester T. Del Corso)发表声明反驳说,联邦调查局所言,不尽属实,“没有把我们所提供的众多事实包括进去。”

更让地方和警卫队官员不安的是,联邦司法部在披露报告摘要的同时,还发表一份声明,确认他们的报告中还有对开枪者提出起诉的选项,但不能公布细节。声明说,“如果县检察官凯恩先生选择公布有关资料,就必须对一切后果负责。”

凯恩回应道,联邦调查局报告,将提供给大陪审团质证。“在提交给大陪审团之前,本官绝不会泄露任何资料。”

地方官员的反弹,看来产生了某种效果。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却于8月7日写信给Akron Beacon Journal,指控杂志所发表的文章歪曲事实,矢口否认调查报告作出了开枪不必要的结论。他强调,联邦调查局只是向司法部提交了报告,“既没下任何结论,也未提任何建议”。其实,联邦调查局报告虽然没有明言,却提出了充分的证据,非常明确地表明开枪是不必要的。胡佛的否认,大约是受到压力后摆出的姿态。

当年的反战学生和左倾教授,对政府机构抱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联邦调查局的调查,虽然对军警方面非常不利,并且招致了地方官员的不安与反驳,却也未能使得反战学生们稍感满意。不少人始终认定这项调查根本就是为了掩盖真相,替杀人凶手开脱罪责。胡佛的言论更加深了他们这种印象。更何况,在调查过程中,联邦调查局还询问过一些教授的政治信仰和授课内容。6月9日,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俄州分部,就此发表一份报告,抨击联邦调查局误导调查方向,企图将矛头指向教授和学生。显然,他们并不觉得这样的调查有何公信力可言。

十七、总统特别委员会

几乎从一开始,各方面都有人提出,除联邦调查局外,对肯大惨案还应当有更加独立的调查。早在5月5日,肯大校长怀特就呼吁联邦政府组织专门委员会,收集所有证据和证词,作出完整全面的结论。5月6日,参议院民主党领袖麦克.曼斯斐尔德(Mike Mansfield),也建议组成更高层级的委员会进行调查。其他一些国会议员,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5月11日,肯特大学自己成立了一个由28名教授、员工和学生组成的委员会,展开对5月1日至4日事件的调查,以防止类似悲剧重演。当天委员会即发出“紧急请求”,希望各界人士提供相关资料。

“任何细节都是重要的。”委员会主席、地理学教授梅尔博士(Dr. Harold M. Meyer)说,“任何一个细节,哪怕资料持有者自己觉得微不足道,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就在同一天,联邦教育部长罗伯特.芬齐(Robert H. Finch)也来到肯大,会晤怀特校长之后,他给尼克松总统写去一信。信中说:总统阁下,我在此谨向您紧急呼吁,迅速成立一个高层委员会,以具有高度公信力的方式,调查肯大事件,澄清事实,达成理解。

5月19日,尼克松总统作出积极回应,表示准备着手筹备。至6月13日,总统终于宣布了一个特别委员会的成员名单,由9名独立的专家、教授和学者构成,领头的是前宾州州长斯克兰登(William Scranton)。他们的任务是调查发生在俄州肯特大学、密州杰克逊大学以及全国各地的校园暴力事件,提出和平解决冲突的办法。

经过三个月调查,包括在肯特大学举行一系列听证会,总统委员会于9月26日正式提交了它关于肯大惨案的报告。与联邦调查局报告的吞吞吐吐不同,总统特别委员会的报告非常明确地指出,国民警卫队员不加区别地向人群开火,完全是“不必要,没有理由,不可原谅的”。本来,全国公民骚乱处理委员会的建议以及美军指南等等,早就有条例规定,除非遇到武装反抗,执法人员在控制公民骚乱时不可携带实弹武器。如果当时驻扎肯特大学的执勤官兵严格遵循这些规定,本来是可以不死人的。

报告同时也指出,那些在肯特城内大肆打砸的人,那些放火烧毁后备预备役大楼的人,那些攻击国民警卫队并且投掷石块的人,以及那些为暴力行为摇旗呐喊的人,也应当对5月4日的死伤悲剧承担责任。

回顾过去几年的校园冲突,报告说,美国出现了暴力危机和理解危机。不仅学生的抗议出现了很多暴力行为,而且执法人员也倾向于用暴力对付和平示威。然而暴力只能招致更多的暴力,恶性循环不断。它建议总统和各级政府官员采取措施增进沟通与理解,不要拿学生的异议行为来搞竞选炒作,不要对他们作粗暴的评论,那样只会招致学生的反感与憎恨,刺激他们采取更加过激的行为。它也对学生说,大学校园向来就是自由探讨与异议的园地,这是美国传统中最可贵的成分,但是异议必须以理性的行为来表达,才能得到尊重与承认。

关于执法人员,报告最重要的结论是,携带实弹枪支处理学生示威的做法,在肯大惨案之后,无疑是必须停止了。

十八、州特别大陪审团

美国奉行司法独立。无论是地方军警的报告,联邦调查局的报告,还是总统特别委员会的报告,都不能直接对个人提出刑事犯罪控诉。按照美国宪法,是否对一个人提起刑事起诉,必须由大陪审团来决定,而大陪审团成员则是通过抽签等办法从地方上的普通公民中选出。

1970年9月15日,一个由15人组成的俄州特别大陪审团,在波特县首府拉文那(Ravenna)宣誓就职,开始对肯大事件的司法调查,以便决定对哪些人提出刑事犯罪起诉。

一个月审理,特别大陪审团于10月16日宣布了他们的结论。以俄州和波特县民意对学生闹事的极度反感,审理的结果倒是可想而知的----开枪的国民警卫队员,没有一个被起诉,反倒是25名学生、教授和市民,被控以暴乱罪等罪名。

比较特别的是,大陪审团还应州长罗兹的要求,发表了一份18页的报告。报告严厉谴责学生闹事,抨击一些教员对学生闹事的鼓励与煽动,并且认定发生在肯特大学的事件已经构成了暴乱。它还说,肯大骚乱的“主要责任”,“很明显地要归咎于负责大学管理的那些人”。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校方非常过分地强调异议的权利,管理涣散,规章败坏,放任自流,以致无法约束学生和教员的违法行为。

至于国民警卫队员,大陪审团认为不需对他们提出刑事犯罪控诉,他们开枪,是因为“他们真诚地相信,如果不开枪的话,他们就会遭受极其严重的身体伤害。”大陪审团还进一步肯定了军警携带实弹武器的政策,认定这些武器“对于制服骚乱是适宜的”。这些话,与早前发表的总统特别委员会报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份报告的偏见实在太明显了!肯特大学的一些教员和学生---其中包括十名遭到控罪的被告人---立即向美国地区法院上诉,请求撤销特别大陪审团的报告及其起诉决定。

1971年1月28日,地区法院法官威廉.汤玛斯(William K. Thomas)作出裁决,认定特别大陪审团的报告非法,限令地方于10天之内将所有报告销毁。

汤玛斯指出,如果允许这份报告合法存在,将会对被告获得公平审判的权利,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依照法律,大陪审团本来只能决定是否起诉,不能决定被告有罪还是无罪,什么罪名成立,后者乃是普通陪审团的职权。而且大陪审团一般应当对他们审理中涉及到的证据保密,以免干扰普通审判。俄州特别大陪审团的问题就在于,它“违背了守密的誓言……行使普通陪审团的职责,形同审判机关,决定有罪还是无罪。”他们发布的报告就此作出“劝导、谴责和建议”,因而是非法的。

汤玛斯说,州长罗兹请求大陪审团写出报告,等于是“要求大陪审团去给事件定性”,这是完全错误的。大陪审团声称,他们听到的证言,已经公平地反映了事件的各个方面,各种态度和观点,足以作出事件构成暴乱的判断。汤玛斯对此大加批评。他说,大陪审团的发现,最多之构成可能的罪责。事件是否构成暴乱,应当留给普通陪审团去判断,因为,“是否构成暴乱,是决定被告有罪还是无罪的重要因素。”

在汤玛斯看来,大陪审团说他们发现开枪的国民警卫队员属于自卫,这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说“暴乱分子”有罪罢了。而报告谴责肯大教授过分强调异议的权利等等,则公然侵犯了有关人员的言论自由,更属非法。

但是,虽然宣布报告非法,汤玛斯却不肯推翻大陪审团对25人起诉的决定。他说,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或者可以让我们推断,起诉这25人的决定,乃是出于不当目的而蓄意枉法。这25人是否获得公平审判,只能在每场审判开始选择陪审团以后,才能确定。

这样,肯特25人,就不得不面对法庭审判了。


十九、琼斯法官的封口令

决定起诉之后,又拖了一年多,直到1971年11月22日,肯特25人的案子才进入挑选普通陪审团的程序,准备正式开庭。这段时间里,俄州当局对汤玛斯法官的裁决不服,不肯销毁大陪审团报告,为此一直在上诉。1971年10月26日,美国第6巡回上诉法庭作出裁决,维持汤玛斯法官原判。控方无可再拖,才于11月15日正式烧毁了大陪审团报告。

主持挑选陪审团的是波特县普通法庭法官爱德温.琼斯(Edwin W. Jone),他也是当初俄州特别大陪审团的主持法官。这位法官作风强硬,他主持大陪审团的时候,曾发布一道封口令:限令所有陪审员,检察官,以及在大陪审团面前作证的300余名证人及其家属,在大陪审团审理期间及以后,一律不准就作证情况接受采访,也不许公开对大陪审团报告发表评论,否则将处以藐视法庭罪。

大陪审团报告发表以后,封口令在地方上造成了一边倒的舆论。几乎所有当地的被告人和许多知情人,都曾经在大陪审团面前作证,而封口令却使得他们无法对大陪审团报告表达批评意见,只好干瞪眼,任其流传,一句话都不能说。

负责此案的三名特别检察官之一,波特县共和党主席西伯里.福特(Seabury Ford),1970年10月24日接受Akron Beacon Journal采访时表示,波特县电台叩应节目打电话进去发言的人,99%都支持大陪审团的报告。他告诉公众,调查结果表明,肯特骚乱的幕后黑手就是激进共产党人,他们通过古巴和联合国从苏联拿钱,煽动学生攻击国民警卫队员,企图制造革命。而肯特市民对此义愤填膺,大家通过电台和报纸纷纷表示,应当把坏蛋统统杀掉才好。“国民警卫队本该杀掉所有麻烦制造者的!”

听到这些言论,肯特大学的一位教授再也忍耐不住。他就是那位在5月4日挺身而出,制止了更大流血冲突的英雄,肯大地理学教授,格伦.弗兰克博士。他本人也曾在大陪审团作证,自然受到琼斯法官封口令的限制,本来不想发言。但是现在,就算判他藐视法庭罪,他也要开口。“波特县目前的情形,叫我为我们的制度感到羞愧。”他说,他当时就在现场,没有谁比他更了解现场情况。他指出福特讲的不是事实,而福特的态度更令人厌恶。

“我在大学教书17年,教学生们地理,教他们热爱生命,教他们尊重
我们的法律和制度……但是我现在说话,就是要藐视法庭,藐视特别
大陪审团就五四风波所作的愚蠢无知的结论,藐视琼斯法官对怀特校
长下的封口命令,我个人更藐视福特律师白活了68年,却不懂得通情
达理……我的良心绝不允许在听到“杀光麻烦制造者”这样的话以后,
还无动于衷。”

1970年10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弗兰克教授就他藐视法庭的行为,在法庭上认罪。然而他与福特的交手,也引发了更广泛的注意和争论。记者们查出来福特本人年轻时就参加过国民警卫队,并且怀疑,任命他当特别检察官,难免故意偏向之嫌。俄州检察长保罗.布朗(Paul A. Brown)赶紧出来澄清,他任命福特的时候,并不知道他曾经是国民警卫队员,否则将不会任命他。但是布朗否认这一任命造成了任何实际的偏差。

1970年11月3日,特别大陪审团报告发布半个月后,美国地区法庭本.格林(Ben C. Green)法官,下令撤销琼斯法官的封口令。在他的判词中,格林说,封口令有其限制,不能包容过广,公职人员尤其不可“在需要用手术刀的时候抡大斧”。如果特别大陪审团只考虑被告该不该起诉,那么,为了保证后续审判不受干扰而下封口令,还有其道理。现在,特别大陪审团的报告明显超出这个限度,对其他非被告人的行为和观点也大加评判,不许别人反驳就毫无道理。格林指出,肯特惨案是一个“在社会上、政治上、道德上颇受全国性关注和争议的事件”,琼斯封口令的问题就在于,它“不仅不许那300多证人说话,也阻止了所有其他人聆听。”

封口令撤销后,对陪审员和证人的采访,揭出了更加惊人的事实:却原来,琼斯法官和特别检察官,并没有把联邦调查局报告和总统特别委员会报告,正式提交陪审团考虑。许多陪审员对这两个报告的内容一无所知。检察官为此辩护说,300多名证人出庭,已经全面涵盖了各种事实证据,没必要提交那两个报告。

因为这些往事,当琼斯法官再次主持审判时,就有许多被告人提交请愿信要求换法官。琼斯也有自知之明,他把自己的名字从其中十名被告的预定主审法官名单中撤了下来。然而,第一名被告的运气似乎很不好,还是由这位琼斯法官主审。



萤火虫网_治生闲话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