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戎笔下的毛泽东多少故事鲜为人知

由英籍华裔女作家张戎及其夫婿乔·哈利戴(Jon Holliday,中文名何黎岱)合著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以下简称「毛传」),中文版几经波折,终于在 9 月 9 日毛泽东逝世 30 周年前夕,由香港《开放》出版社(www.open.com.hk)在香港、台北与纽约三地同步上市,适逢其时在华人世界揭开毛泽东的真实面目,发掘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此书作者张戎(本名张二鸿,文革中改名,取「兵戎相见」之意),是个「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喝共产党奶水长大的的中共高干子女(其父五○年代就任职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78 年,26 岁的张戎幸运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成为四川省九千万人中,可能是第一个到英国留学、并取得英国大学博士学位的既得利益者。如今这位父亲在文革中遭迫害致死的「川妹子」,成了毛泽东的掘墓人,重写中国 20 世纪一段重要历史,把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毛传」英文版《 MAO:The Unknown Story 》于 2005 年 6 月出版,赢得西方读者高度评价,相继有近 30 种文字版本,成为许多国家的畅销书。此书中文版出版过程则一波三折,因作者在书中直指中华民国国军名将胡宗南是「红色代理人」(red sleeper),导致胡宗南的后人及旧部群起抗议,原拟出版中文版的台湾远流出版社在巨大压力下,「忍痛割爱」放弃出版,被香港《开放》出版社「冷手拾了个热煎堆」,接手出版后不到三个月,已四次印刷。

「毛传」中文版全书共分 58 章,主要内容厚达 655 页(包括资料来源 82 页),张戎夫妇穷 2 年时间和精力,访问毛身边的 34 名亲友、与毛有过交往的历史见证人 116 名及接触过毛的各国政要159 名,包括六名总统、六名总理、四名外交部长、13 名前共产党领袖等,其中有美国前国务卿季辛吉、美国前总统福特、英国前首相希思、达赖喇嘛、史达林与赫鲁雪夫的翻译、张学良、蒋纬国及陈立夫等;并访问毛身边的工作人员 18 人。同时,深入俄罗斯、阿尔巴尼亚、东德、美国、英国、梵蒂冈等 28 个国家的档案馆,取得许多闻所未闻的史料,完成这本被誉为「威力像原子弹」的毛泽东传记。

早在张戎 1991 年出版成名作《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时,她就坦言,之所以能够「从容地回视噩梦」,在于那时她找到了爱情,内心充实安宁。「我的白马王子叫乔?哈利戴。他是完美的骑士,只是不戴盔甲。他似乎不需要盔甲,凭着藏在书生气质下的坚毅能力,就能所向披靡。有他在身旁,我实在是很幸运。《鸿》能飞起来,没有乔不行。」

张戎的丈夫哈利戴是位历史学家,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曾任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通晓多种语言文字,著述颇丰。他与张戎的确是最佳的夫妻拍档,没有他的帮助,张戎不但无法用英文写作「鸿」,更不可能完成「毛传」浩如烟海的资料搜集工作,所以称两人为「绝配」也不为过。

鲜为人知的故事

「毛传」一书开宗明义就为毛泽东盖棺论定,称他为「这个主宰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命运数十年,导致至少七千万中国人在和平时期死亡的统治者」。书中描述毛泽东如何从一名湖南激进青年变成中国的独裁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并透过他的深谋远虑、残酷诡诈与坚韧不拔,展现 20 世纪共产主义在中国崛起的惊人内幕,宛如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卷。

书中记载,在毛的错误政策下,五○年代初期的「镇反」、「土改」运动,导致死人大约三百万;1957 年至少有 55 万知识分子被划为「右派」,受株连者难以计数;大跃进饿死、累死 3800 万人;文革至少有三百万人死于非命,受到迫害或连累的人数以亿万计。

此书既然号称「鲜为人知的故事」,究竟揭示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前所未闻的诸如:红军长征的真相;长征神话之一「飞夺大渡河铁索桥」一事纯属子虚乌有,根本不存在枪林弹雨下的英雄;毛泽东抗日战争葫芦里面卖什么药;毛靠什么统治中国;毛与蒋介石扑朔迷离的关系;毛为什么要卷入朝鲜战争;3800 万中国人为什么会饿死;毛发动文革的真正原因;毛在党内数十年搞权力斗争的伎俩;毛和史达林、苏联渊源深厚的秘闻;还有毛与妻子儿女以及女人们的关系等等。

书中较引人注目的是第七章〈杨开慧之死〉,描述毛泽东与第二任妻子杨开慧的恋爱与婚姻。由于有关资料,中国大陆当局至今严格保密,更显珍贵。这一章的意义在于无情拆穿毛泽东伪善、冷血的面目。

在中国大陆出生、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对上世纪五、六○年代毛泽东的《蝶恋花&8226;答李淑一》的诗词,应该记忆犹新。毛在诗中以「我失骄杨君失柳」的著名诗句,赢得珍视与革命烈士、爱人同志杨开慧感情的美誉,被歌颂为革命道德情操的楷模。这首诗词曾被谱成各种曲调,唱遍大江南北,流传至今历久不衰。如果人们知道毛有数次将杨开慧救出生天的机会,却故意袖手「错过」,对他的绝情薄义,该作何感想?

其他「鲜为人知的故事」,还包括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是伪造的,部队只是从铁索桥上走了过去,对面没有机关枪扫射。

张戎指出,红军长征途中的「飞夺泸定桥」,在现代中国历史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但后来她发现,「飞夺泸定桥」完全是编造的、虚构的。首先,在泸定桥根本就没有打仗,最重要的根据就是没有任何人伤亡。去过泸定桥的人,都知道那座桥大概有 100 米,铁索链上铺的是木板,但虚构的版本说桥上的木板都被烧光了,只剩下光溜溜的铁索链,守在对岸的国民党用机枪封锁,22 个勇士冒险爬铁索过河……。

张戎是怎么知道真相的呢?她说,当年红军出版的《红星报》,就是红军的喉舌报纸,对过泸定桥一事有详细记载,讲述这 22 个勇士是最先渡河的先遣队,但没有任何伤亡。22 勇士到了河对岸毫发无伤,每人还得到一双碗筷奖励。中共党史史料也没有记载过任何伤亡。

西方学者挖掘出邓小平八○年代会见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的一段对话:布热津斯基对邓说他去了泸定桥现场,感叹红军当年英勇高超的战斗力。邓小平坦承这是虚构的,是出于宣传需要,「以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 张戎在书中谈及,她当时采访了当地一个卖豆腐的老太太,老太太说当年没有看到有战斗。

张戎自言,她的「毛传」,「新的东西太多了」,诸如毛泽东怎样参加共产党、他是不是中共的创始人?秋收起义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的长征又是怎么一回事?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政策是什么?毛泽东是怎样夺取政权的等等,「都有一整套新发现」。

她举例,比如大家所熟悉的红军 2 万 5000 里长征,中国大陆一般民众知道的是,毛泽东英勇善战,领导红军打败了国民党军队,最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但根据她的调查研究,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她发现红军每到一个地方,蒋介石都是把大门敞开的,因为蒋介石唯一的亲生儿子、接班人蒋经国,当时被史达林扣在苏联做人质,蒋介石有意放红军一条生路来换回儿子。最后,红军到达陕北,蒋经国也就回国了。

张戎强调,这一发现是有史实根据的。在八○年代至九○年代,中国出版了大量的史料选编,在《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史料选编》中,就收录了国民党军队追堵红军的来往电报。从电报中可以看到,国军是闪开大路让红军走的。在每一关键时刻,如红军要长征了,蒋就向史达林提出要儿子。红军过了四道封锁线,蒋再次向史达林要儿子。这些在苏联档案馆都有详细记载,蒋介石本人的日记也提及。张戎1993 年访问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时,「他也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另外还有西安事变的内幕:证实张学良当时不是为逼蒋抗日,而是要取代蒋介石。

毛泽东在蒋介石阵营里安置了四个红色代理人──邵力子、张治中、卫立煌及胡宗南;这四个人皆有扭转乾坤之功,毛泽东全靠他们里应外合,赢得内战胜利。

毛泽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时候,同时也签订了承认东北和新疆是苏联势力范围的秘密协议。

原子弹之谜:毛泽东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造了原子弹,甚至是一箭三星,使中国成了军事强国。但「毛传」用大量史料证实,「中国造不了原子弹,那个造原子弹的基地,只是苏联专家们设在中国的第二个工厂而已」。

令人震惊的故事

张戎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发现几件令她震惊的事情。第一件事是饿死人民换原子弹:中国的工业化其实是军事化,那援外 156 个项目,都是搞军事的。如果中国不出口农产品来换取军事化技术,那一个人也不会饿死。

1958 年到 1961 年三年大饥荒期间,中国饿死 3800 万人,开始张戎以为是毛不懂经济所致,深入了解后发现,毛虽然确实不懂经济,但他知道会饿死人时,仍然要贯彻他的政策,即把中国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粮食出口到俄国,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毛想在有生之年,把中国变为一个军事上的超级强国。老百姓饿死了,毛竟说埋了当肥料就好了。毛为了实现他的所谓理想而搞大跃进,还说不惜死一半的中国人。刘少奇看不下去了,召开 7000 人大会,制止了大跃进。这也是毛发动文革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报复刘少奇。张戎说,当年中国还向东欧出口粮食,周恩来就对东欧人说,尽管拿走,外界不会知道中国饿死多少人。 张戎指出,毛泽东为了造原子弹死的人,已超过两颗在日本爆炸的原子弹炸死人数的一百倍。

第二件让张戎震惊的事,就是毛临死前一年,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当时毛最想见的人就是美国总统尼克森。1976 年 2 月,毛派了架波音 707 专机,载了中国外交部的礼宾司司长,到美国洛杉矶把尼克森接到北京,来作最后告别。

张戎在书中描述,与尼克森重逢时,毛以茶代酒,跟尼克森碰杯,当尼克森走时,毛步履蹒跚地送他到门口,无限惆怅同他告别。在为他上演的文艺节目中,毛特意安排他心爱的古典诗词演唱,包括王安石的「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英雄豪杰」,以及张元干的「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难诉」等。同年 9 月 9 日毛去世。

第三件事是被毛泽东视为一生最大宿敌的蒋介石去世时,毛私下为他举行了一场个人的追悼仪式。那天毛只吃了一点点东西,沉默庄严地播放了一天张元干的送别词《贺新郎 送胡邦衡谪新州》,这首词只有几分钟长,反覆播放便形成一种葬礼的气氛。「毛时而静静地躺着听,时而用手拍床,击节咏叹,神情悲怆。词里写道:『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我都是胸怀古往今来和国家大事的人物,不是那种卿卿我我谈论儿女私情的人。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原文是:「举大白,听(金缕)。」意谓满腔悲愤,无可奈何,只能借饮酒写词听唱来消愁。追悼蒋介石逝世后几天,毛仍久久不能释怀,下令把这两句词改为「君且去,不须顾」,重新演唱录音。这一改,使送别的意味达到高潮,诗词原意是送朋友流亡外地,现在变成了毛与蒋的生离死别。「毛向蒋介石作了最后的告别」。

张戎分析,毛喜欢的古典诗词,抒发的都是英雄豪杰「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伤感,这份感情使他与全世界的「壮志未酬」的大人物认同。

德国《世界报》指出,这本书的轰动之处在于,从 1934、35 年红军长征开始,一块一块地拆除了毛的上升和建立红色中国的神话,拆穿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英勇斗争后撤退以及毛泽东「战略高超」的谎言。长征人数从开始时的 8 万 6000 人,至结束时不足 4000 人,除了天气恶劣、粮草不继等自然条件外,主要原因是毛的拙劣指挥和战略无能……。

另外,「毛泽东神话」最主要的内容,宣扬毛是农民运动家和农民战争的军事家,中国革命的胜利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胜利。张戎在书中毫不留情揭露,事实恰恰相反,毛从青年时代起就没有表现出对农民的关心和兴趣,「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要进行农民土地革命」的「伟大指示」其实来自莫斯科,毛是追随莫斯科的风向后才注重农民问题的。毛对农民的「独特贡献」,是毫无怜悯之心地从农民那里徵兵、徵粮、拉夫及数不清的苛捐杂税等,而在夺得政权后,则靠压榨和剥夺农民的权益来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标榜「中国农民之子」的毛泽东,依靠农民的巨大牺牲才夺取江山,竟不饮水思源给农民一点回报,反而一手制造饿死几千万人的旷古未闻的大悲剧。当国家主席刘少奇因死人太多而担心「人相食,史书要记下一笔」时,毛仍不为所动,一意孤行,铁石心肠由此可见。中国贫穷的根源,据书中第 36 章揭示,毛在五○年代推行的工业化,实质是军事工业化,目的是建立毛的武力霸权,因此奠定国家长期贫穷的基本路线。

必须知道的故事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友渔在 11 月号香港《开放》杂志,发表题为《毛泽东:必须知道的故事》一文,高度评价张戎的毛传,「是迄今为止中外各种毛传中最真实的一本。我感到,作者的确是讲述了一个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鲜为人知的关于毛泽东的故事,但这也是人们必须知道的、真实的故事。」

徐友渔指出,此书成功地颠覆了长期统治人们意识的神话,为中国人民真正的思想解放及世界各国人民认识毛泽东的真面目,「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的贡献」。

他说,此书的故事确实鲜为人知,所以出版后受到一些批评。作为学术争鸣,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张戎也表示欢迎批评,不过,「一些普遍性的拒斥态度不过是出于长期的封锁和歪曲而产生的无知,说明多年来系统的宣传和灌输是多么成功。」

徐友渔指出,此书揭露毛泽东在杨开慧还在世时,就与贺子珍结婚的非法行径,早在 1970年就为不少大学生发现并质疑。当时徐友渔那一代人作为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进入高校,在批判「四人帮」时,为了贬低「毛主席夫人」江青的地位,上政治课用的党史教材,强调毛在井冈山与贺子珍结婚一事,欲藉此说明「毛主席的夫人是贺而不是江」。但没有想到,有的大学生把毛与贺结婚的日子(1928 年初),与杨开慧被杀害的日子(1930 年底)作了对比,得出的结论是:毛泽东在杨开慧还活着时就与贺子珍结婚,是犯了重婚罪!这一发现使当局好不尴尬,马上停止讲授有关内容,并立即收回这新编的党史教科书。

张戎说,「毛传」许多资料来自俄国档案馆,还有在中国发现的一些从未披露过的第一手资料,比如杨开慧的日记和信件等。这些资料显示,杨开慧深爱毛泽东,如果当时她愿意公开宣布跟毛脱离关系,就可免于被国民党杀害,毛完全可以救杨,但毛没有作任何这样的努力,无情抛弃了杨和三个儿子。而杨的父亲杨昌济还是毛的恩师,毛却丝毫不念旧情。

杀伤力大的故事

由于此书对「毛泽东神话」及中共政权的合法性杀伤力巨大,据《亚洲周刊》报导,张戎的「毛传」中文版 9 月 6 日推出后,中共宣传部立即向各省市发禁令,要求各级官员不得传阅张戎的毛传,不准在境外购买入境。而张戎的毛传英文版 2005 年 6 月出版后,北京也发过同样禁令。

张戎 1991 年出版自传性著作《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成为英国出版史上非小说类最畅销的书籍,被读者评选为 20 世纪最佳书籍之一,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全球销售量达 120 万册。

张戎说,「鸿」改变了她的一生,使她成为作家,实现童年时代的梦。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鸿」在中国是禁书,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但它反映出 20 世纪中国的历史。 1994 年,北京官方针对「鸿」下达一个文件,由中宣部、国家出版总署和外交部联合发出,下令大陆媒体一律不得采访她。现在,「毛传」也成了禁书,中共当局试图竭力维持毛的神话。

《亚洲周刊》指出,虽然中共发了禁令,但张戎的「毛传」却源源不绝流入中国。在此书中文版面世前,由于受西方汉学家史景迁、黎安友负面评论的影响,许多人以为此书胡乱堆砌史料,所以有段时间围绕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有没有打仗、胡宗南是「红色代理人」有没有证据等争吵不休,否定声音多;但中文版面世后,否定声浪逐渐消失。看过此书的人,不论政治观点左右,都认为基本史料没问题。

一位居住在纽约长岛的陈姓华商表示,日前他经香港飞往中国杭州,随身携带一本张戎的毛传,在过关时被发现没收。他辩称是个人对历史有兴趣,为了在旅途中解闷才随身携带。关员表示,没收不仅是针对他个人,此前已有多宗没收事件,中国各口岸均已接获通知,不准在境外购买此书携带入境。

引起争议的故事

「毛传」中文版之所以易主出版,与书中做出「胡宗南有可能是红色代理人」的推断造成轩然大波有关。

2006 年 3 月 28 日,胡宗南之子、前台湾国家安全局第一副局长胡为真,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公司董事长王荣文表达对此书的不满,

王荣文后来以张戎并没有直接证据证实胡宗南是「红色代理人」、不足以说服他的理由,希望张戎删除这一章节;但张戎认为对方提供的资料不能构成证据,而毛传近 700 页,涉及胡的只有八页;在去年出版的英文版中,有关胡宗南的内容还不到八页的篇幅,中文版具备了英文版没有的细节,因为英文世界并不十分清楚胡宗南是何方神圣。

她强调,「这些细节的增加不是因为压力,而是为了使我们的结论更加有力。胡宗南本应该是书中的一个小插曲,因为胡家人的缘故成为焦点,完全不成比例,因为这是毛泽东传,不是胡宗南传。」

由于张戎拒绝删改这一章节等复杂原因,远流最后决定放弃出中文版。

张戎的弟弟张朴从头到尾,参与了此书的出版工作。张戎说,「毛传」从成书到中文翻译,张朴给她很大帮助,「写作过程我们争辩论点,翻译时他帮助我斟酌字句。没有他,这本书将逊色不少。」

作为此书出版「见证人」的张朴,说王荣文不只一次称赞这本书精彩,即使在决定放弃出版后,在接受台湾媒体访问时,仍坦言对「失去了一本畅销书」感到「高度遗憾」,并有「怅然若失的感觉」。

张朴说,无论是这本书的作者,还是出版者,最受不了的就是在压力或威胁之下改稿,违背自己的写作和出版良心。张戎之所以能做出「胡宗南有可能是红色代理人」的判断,是她经过多年对大量史料做仔细研究的结果。张戎的写作宗旨是「秉笔直书」,书中所有史实,都在注释里注明来源。「她是不可能对书中史实作删节和更改的」。

他指出,从另一个角度看,自从他把张戎书中有关胡宗南的内容上网后,尽管评论很多,反驳的也不少,「但迄今为止,我还没见有任何人拿出可以驳倒张戎的论证的证据。」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所长陈永发表示,「没有足够证据显示胡宗南是中国共产党的间谍。」他并认为张戎的作品,「对毛泽东有先入为主之见」,「尽管取得了大量苏联、东欧档案和口述资料,却只看到其中不利于毛泽东的各种批评和指斥」。

陈永发指出,毛泽东带给中国人民的,既有解放,也有奴役;既有浴火重生,也有红色恐怖,既有信仰,也有诅咒……张戎夫妇耗费了极大的心力,「发掘了所谓我们所不知道的毛泽东」,但毛泽东如何成功地成为中国民族主义和马列主义的诠释者和代言人,是中共建国以前党史的主要问题;而如何解释中国民族主义和马列主义,则是中共建国以后党史的最重要问题。他认为遗憾的是,「这本书却无助上述两大问题的解答」。

中共党史专家司马璐是张戎访问的对象之一,书中数处地方引述了他的见证。张戎的书出版后,司马璐说,书中写到胡宗南是「红色代理人」,引起争议。他虽然不认识胡宗南,但在抗战期间,与胡宗南部下有过一些接触。他在《中共历史的见证──司马璐回忆录》一书中提到,当年他从延安到洛川,就被国民党逮捕了,逮捕他的是胡宗南的部下。他们要把他送到咸阳受训,咸阳当时是胡宗南的大本营。

司马璐后来到骑兵第二军工作,骑二军是东北军,当时接受胡宗南控制,司马璐与胡宗南部下很多磨擦。以他个人观察,他认为胡宗南「基本上是反共的」,中共早期领导人董必武对胡宗南的评价是「爱国、反共、忠蒋」,司马璐认为有一定道理。

从国共历史的分合,以及相互统战的背景,司马璐指出三点:一、胡宗南在黄埔军校与拥蒋的孙文学会及周恩来幕后操纵的青年军人联合会,都有微妙关系。二、在国民党剿共时,胡宗南在川西雪山草地立功甚多,获得蒋介石信任。三、抗战期间,胡宗南误信共党人士,重用左派人士,他的身边潜伏不少中共特务。综上所述,司马璐对张戎指胡宗南是「红色代理人」的说法表示怀疑。

「毛传」中文版几经波折得以出版,尽管迄今此书已出版近 30 种文字版本,但身为华人的张戎,最重视的还是中文版,「因为写的是中国人最关心的故事」。现在中文版在一国两制的香港出版,「终于有了一个归宿」。张戎在高兴之余,希望更多中国读者看到这本书。「为读者了解毛泽东和中国现代史,开拓新的视野」。她自言,「书中没有作者的主观评语,没有用字眼去批判毛泽东」,「只是用事实说话,由读者自己去感觉毛泽东值不值得批评或夸奖」。

张戎说,在西方多年,她学到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带偏见的看问题。在约克大学读博士时,导师对她一个语言学提问的回答,让她难忘,因为她是带着既定成见提出问题而不自觉。在研究中国大饥荒问题时,她就是从材料中寻求结论,发现毛并不是如她以前认为的那样,因为看到大跃进错了才改变政策。在写作「毛传」的过程中,她的写作宗旨,除了「秉笔直书」,就是「言必有据」,所以她与丈夫走遍世界去搜集资料,就是要「捞真的大海」。

「毛传」一书出版后并非一致叫好,中国学者金小丁写了《「毛:鲜为人知的故事」的 1 个问题》,评论质疑张戎此书。一些美国学者如史景迁、黎安友对此书给了负面评价,张戎指他们不了解中国,而且她的「毛传」与他们同类著作观点相左,「他们自然要保护自己、否定对方了」。现居纽约的华人作家宣树铮本来对张戎抱有敬意,但也认为此说「有欠厚道」。

张戎希望她的「毛传」能够在中国引起变化,使人们相信,中共对毛的评价是令人无法接受的,进而推动进中国的政治改革。她预料,很多中国人对此书抱有极大兴趣,希望有一天所有在大陆生活的人,都会看到这本书。她相信书中所写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所做的前所未有的结论,「都将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得到证实」。

《开放》出版社发行人金钟指出,毛逝世 30 年来,第一个 10 年有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第二个 10 年有李志绥的《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第三个 10 年就是张戎夫妇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他相信毛泽东不为人知的故事还有很多,未来将会一部部问世。

金钟强调,索尔仁尼琴以自称侏儒之勇反对一个巨兽般的红色帝国,赢得了 1970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帝国的大厦 20 年后轰然倒塌。遇罗克(《出身论》作者)的妹妹遇罗锦从德国写信给他,说张戎这本书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香港的新书发表会上,也有读者发出同样的声音。「这是那暴政下七千万亡魂的声音」。

张戎小档案

张戎(Jung Chang),原名张二鸿,英籍华裔作家,现居伦敦诺汀山(Notting Hill)。 1952 年在中国四川宜宾出生。文革中做过农民、赤脚医生、翻砂工和电工。1973 年就读四川大学外文系,毕业后留校当助教。1978 年留学英国,1979 年入约克大学专攻语言学,182 年获博士学位,据称可能是中共执政以来第一位获公派留学取得英国博士学位的大陆留学生。

著作:传记作品《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2005 年,与丈夫乔&8226;哈利戴合著 );《孙逸仙夫人宋庆龄传》(1986 年);得奖自传《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1991 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