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尘: 为自己活一回

为自己活一回


来源于: 北美女人大本营

秋尘


今日,一位住硅谷的中学同学来电,说起她近来去上舞蹈学校。我甚是惊讶,因为一年前,她才生老二;几个月前,还来电抱怨女儿不想学钢琴,如何天天与女儿针尖对麦芒。没过多久,又来电对老公整天世界各地飞,就是不想在家里呆着说三道四。怎么忽然一下子,就跳出了三界外呢?

听我反问,她笑笑说,都到了出去折腾的时候了。她甚至还拿我说事儿,说你不是早就在码字了?那意思,我折腾得比她早。

之前还有一位朋友说过,老公近来中年危机,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还去图书馆找了堆书来,要借鉴一下前人是如何度此难关。

一位亲戚还说过,人的身体状况分成几个阶段。约每二十年一段。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各阶段的身体条件基本相仿。我后来想想,很有些道理。母亲似乎就是在四十岁上下,身体好得像变了一个人。想来,这人生的四步曲还真有它的道理。

人生说短,几十年,一天天的过,却也挺长。能活到八十,成老叟老妪,也得个福份。既然得了这把福份,当然也该好好地珍惜,即使真的有人喜欢作贱自己,不爱那么小心翼翼地珍惜,也得好好地糟蹋。否则,一辈子不是活得屈?

不过,中国人里,活得不屈的人,其实不多。

一位俄罗斯朋友的外公的故事,一直让我不能忘怀。老人死在以色列,是前苏联科学院的一名院士。在自己的祖国,也曾经历过类似反右整风和文革的大小运动,几上几下,在天堂地域之间几度飘摇。在四十岁那年,在一个小杂货店,他结实了当时的一位革命领袖罗斯玛丽。这位女人,又魔鬼一样的容貌,天使一般的理想。两人一见如故,畅谈理想之后,他发现自己一生的政治理想和报复就要实现了,不过,不是在苏联,而是在以色列。他决定追随罗斯玛丽,去以色列为了理想奋斗余生。可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高堂父母,身边的太太和两个女儿时,却遭到家人的极大反对。尤其是父母的指责和期望。最终,他放弃了自己的决定。任劳任怨了二十年。六十岁那年,当父母已经都不在人间时,他对身边的妻子和女儿说,现在父母已经侍奉完了,女儿也长大了,太太也退休了。我终于可以为我自己做点事情了。他毅然离开了苏联,来到了陌生的以色列。据说,那时候,罗斯玛丽已经去世。而他却一直在罗斯玛丽战斗过的土地上,继续战斗,一直到他离开人间。

我的朋友在转述她外公的故事时,非常自豪。她说,外公的晚年活得充实快乐,可和她相比,却贫穷而辛劳。但是,她完全理解,外公为什么不来美国,甚至死,都要死在以色列。他,为别人活得时间太长了,他珍惜为自己活着的每一天。

我在想,一个人的人生,到底有多少时间为自己而过呢?少年期,我们似乎是在为父母活着,不仅吃他们的,也得听他们的,他们养育了我们,也成就了自己为人父母的使命。青年期,我们好像为了社会而活,我们成家立业,疲命于工作和家庭儿女之间。我们在完成自己的社会职能的同时,也不期然地收获了爱情、事业、婚姻和儿女。中年期了,曾经的爱情已经发黄,如今的儿女变得陌路,工作的压力也烟消云散。我们忽然却开始了迷茫了。为什么会这样?

想来,被需求是一种荣耀吧,当这种荣耀突然褪去,被需要者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岂不知,我们似乎忘记了一点,除了父母、妻子或丈夫,儿女,我们自己也需要自己。我们或许都太大公无私,太以社会以天下为己任,忘记了自己做为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群体)的需要。其实,这种个体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生来就喜欢叛逆。我们战天斗地,和父母斗,与社会争。只是,当我们好不容易,摆脱了父母的控制,挣脱了家庭的羁绊是,我们虽然如释重负、身轻如燕,我们却已经忘了我们自己的存在。所以,我们就遇上了中年危机这个词。

不过,话说回来,中年危机其实不是坏事。因为没有这种危机感,我们就没有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重新做人的可能。俗话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么想来,来到世上走一遭,其实挺不屈,如果运气好,人生四阶段里,一半可以为自己活一回。

为自己活一回吧。无论是什么,琴棋书画也好,卡拉OK也罢,上网聊天,甚至是为名为利也行,只要不是那种追风式的盲目,而货真价实是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梦想,就好!

不过,还得罗嗦一句: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吗?

这问题说来简单,如果你不惑之年,却回答不出来,或者遍寻的答案只是一个假象,你的中年危机就白危机了。我替你叫声:屈!
盐光 发表评论于
不是“屈”而是“空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