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大家讨论德国的教育系统,我觉得了解一点德国的教育系统和传统教研观念是必要的
德国人有个词,叫Werdegang。翻成中文,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靠读书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是比较典型的一种。也是德国社会让人们不靠出身也能上进的一条路。提到社会地位,因为德国人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之一,有关教授
德国大学的教授是国家公务员编制。不是德国国籍,不能当公务员的。这应该部分回答了有人说到中国人在德国当教授的问题。教授这一位置的性质,也规定了他必须教研兼顾,包括开大课。在教学上教授是有威望的教师,在科研上他是研究工作的领头人,也是经营管理者。
之二,有关生源
德国尽管推行免费普及教育,还是充满了竞争的。这种竞争尤其体现在其淘汰过程中。这样大大小小的淘汰,从小学到读完博士有很多次。这样的淘汰,百分之九十以上就决定了今后的发展。被淘汰就等于断了后路了。当然也有例外,这里不详说了。德国的学生小学毕业就面临进哪一种中学的选择。这可以说是求学路上的第一大淘汰。真正能考到Abitur的,大概是应届学生的三分之一。远低于PISA测试的OECD所有国家的百分之57。拿到Abi的比例各个州情况不同,因为淘汰强度和考题也是各州自己负责的。其中巴伐利亚州就只有百分之二十。
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学校教学侧重点不同。不同的学校,学的课不同,同一门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能拿到Abitur,就是进入了一个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允许到大学求学。这各选择过程,是原来对有钱就能读书的改革。因此,说普及教育的时候忘了说选择淘汰,是不全面的。
之三,大学阶段
大学阶段的淘汰和学位专业及其相关。和一些新兴的学科相比,传统的学科淘汰比例大得多。好的学校,在传统学科象理科里考不过Vordiplom的学生超过一半是很正常的。然后再坚持到拿Diplom就更少了。这是欧洲科研的传统概念,历史上搞科研是有钱有条件人的Luxus,出发点是求知欲和个人兴趣。有钱有条件想搞的,就自己搞或者请人搞。求学不保证也不一定要真的要出成果的。当然,要得到肯定,就要有成果。所以大学尽管也控制生源,但主要控制的是学位的颁发而不是入学。这样做的原因,是国家搞普及教育,学生多了学校得钱也多。
得到Diplom,就象得到了Abitur,又上升了一步。
之四,博士阶段
我不说读博士这个词,因为在德国大学的传统学科里,过了Vordiplom就已经不是以完成教学计划为主要目的了。德国的读大学叫Studieren,这个词本身就有研究的意思。博士阶段叫Promotion,是研究提高的意思。所以德国的博士阶段,是做博士而不是读博士。所以博士阶段没有必修课,只有课题不说课程。
在一般意义上,攻博是专业搞研究的开始。博士可以有各种做法,不限于在学校上班。我认识的人里,就有业余攻博的和自费的。其中一个女的,就是不拿教授一分钱,天天到教授组里上班做事情想得博士,后来不知道拿到没。
博士答辩成功,就是某专业的高级人才,是社会上的知识精英。不管一个德国博士的知识是不是社会正好需要的,社会都承认他的成绩。这个承认,体现在社交称呼和博士头衔可以正式成为其名字的一部分。
之五,博士之后
德国本身没有博士后。得了博士以后,原则上不需要其他就修就可以受聘在学校、企业或专职科研机构搞研究。只有有志于担任教职、想做教授的,还需去做一个Habilitation。Habilitation是对选手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考核,这里不详述了。
以上是我对德国教育系统的个人认识。不想以偏概全,只希望对大家的讨论有帮助,也欢迎大家批评补充。学业学术有赖于国际性的交流合作,所以德国的教学也作了并在不断作各种更新和尝试,比如也开Bachelor课程和接受做Post-Doc。
德国的这些传统的教育概念至今是德国教育系统的精髓和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