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报:台湾“民主”长期遭假“本土”挟持

2006年08月28日16:58

  人民网8月28日电 台湾《联合报》今日发表社论说,绿营“挺扁”,打出的口号是“捍卫本土政权”、“守护台湾”;亲绿学者“倒扁”,打出的口号是“用民主丰富台湾认同”;施明德“倒扁”,则排除了一切政治认同的符号与旗帜,提出了“完整的民主”的口号。

  社论说,做为一个政治语言,“台湾”或“本土”一向是一个似可望文生义却又莫衷一是的名词。一直到陈水扁的贪腐成为焦点政治议题,始逐渐对“台湾”、“本土”、“爱台湾”等词汇有了讨论的空间。绿营“挺扁”,打出了“捍卫本土政权”的口号,但问题是:难道陈水扁的“贪腐政权”仍可享有“本土政权”的专利?“捍卫贪腐的陈水扁”难道等于“爱台湾”?这些皆成了十分尖锐的价值困惑。

  亲绿学者与施明德皆在尝试解答这个问题。亲绿学者说“用民主丰富台湾认同”,倘系如此,则今后“民进党等于本土”、“陈水扁代表台湾”的政治论述就必须重新接受检验;新的“台湾认同”的内涵是“民主”,新的“台湾认同”的标准也是“民主”。此一标准如果成立,则“本土”即不再是民进党或陈水扁的天赋专利,究竟能否代表“本土”,必须通过“民主”的检验。倘若经过“民主”的检验,认为贪腐的陈水扁玷污了“台湾”,不能代表“本土”,那么就不可再假托“本土政权”的名号。因为,“民主”是检验“台湾认同”的必要标准。

  社论指出,施明德则未提“本土”,也未提“台湾认同”。他试图排除一切政治认同的符号,而以“反贪反腐”为“倒扁”运动的最大公约数;基于此,他奇妙地组成了一个“绿头蓝身体”的“倒扁”大军。在群众尚未在凯达格兰大道坐下之前,施明德已经完成了一件政治工程:他使得一些颇具指针性的“本土人物”,甚至一些迄今仍然主张“台独”者,公开加入了“倒扁”队伍,于是,“本土也可以反贪腐”、“台独也可以反贪腐”,“蓝绿可以一起反贪腐”。这些加入“倒扁”行列的绿营人物,在象征意义上已否定了陈水扁垄断“本土”的正当性。而且,在蓝绿之间,也俨然出现了一个重新定义“本土”的政治标准。

  然而,“反贪反腐”虽可做为当下“倒扁”运动的共识,却无助于台湾“民主宪政”理念的提升与重建。于是,施明德所提“完整的民主”,似可作为未来台湾政治建设的新指针;在此,施明德的主张,与亲绿者所提“用民主丰富台湾认同”,亦有了交集。

  社论接着说,施明德所说“完整的民主”,原是指唯当人民能够叫不义的政权下台之时,“民主”始为“完整”。但台湾“民主”之“不完整”,又何仅于此?一方面,体制的表现“不完整”,如司法选择性地办案甚或吃案、“大法官”不能卓然独立、陈水扁派其金主审议“监委”人选、陈水扁派其政治献金之募集者或管理者出任当局要职,乃至陈水扁将金融机构及“国营”事业交金主或亲私掌理等等,在在皆是“不完整”;另一方面,在政策表现上亦“不完整”,如将“修宪”作为政争工具、明知“自欺欺人”仍要炒作“正名制宪”、明知锁台是死路一条却仍“积极管理”,又将台“教育部长”的职位作为政治流派的分赃,复假二次“金改”之名进行金融大饼的分赃等等,在在亦是“不完整”。而这些“不完整”,均是多年来宣称“爱台湾”的“本土政权”所造成;“本土”遂成了贪腐者扼杀台湾“民主”的凶器,以致演成今日竟以捍卫“本土政权”之名,来捍卫陈水扁这个“贪腐政权”。何其可悲?

  多年来,“本土”变质为“血统论”,使“本土”成为一种“先验”的价值;但实际上,“本土”应当是一种“经验论”及“民主决定论”。只要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只要台湾“宪政体制”不被挟持扭曲,也就自然会形成“真正的本土”。有真“民主”,才有真“本土”;无真“民主”,就会变成如今这样的假“本土”。

  以当前的政争而言,贪腐是不能通过民主检验的,所以贪腐者不能用“本土”作遮羞布;反之,反贪腐是符合民主期待的,所以反贪腐即是“爱台湾”,即是“本土价值”。

  社论最后指出,过去多年,“本土”挟持了“民主”;民主成了假“民主”,“本土”亦成了伪“本土”。若能“用民主丰富台湾认同”,若能体现“完整的民主”,即能实现真正的“本土”与“台湾认同”。届时,不论台湾的“国家认同”、两岸政策,或教育政策、金融改革……皆以民主为归依,而民主亦成了检验“台湾价值”与“台湾认同”的必要标准。

  若将亲绿学者与施明德的主张相加,便成为:“用完整的民主丰富台湾认同!”这不止是“倒扁”的口号,而应是台湾整个社会的唯一生路。

来源:人民网-海峡两岸频道 (责任编辑:张海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