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zt被欺骗的中国人 甲午战争
zt被欺骗的中国人 甲午战争
zt被欺骗的中国人 甲午战争
佚名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国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清政府派兵入朝。7月25日,驻在朝鲜的日本军队对驻守朝鲜的中国的陆海军进行了袭击,8月1日,双方宣战,甲午战争爆发。
9 月13日,日本陆军进攻防卫平壤的中国陆军,主帅叶志超仓皇逃跑,16日日军占领平壤。 17日,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发生激战。参加战斗的北洋舰队有十四艘军舰,总排水量约三万五千吨,日本有十二艘军舰,总排水量约四万一千吨。此役,日本舰队率先退出战场,但北洋舰队损失惨重,有五艘军舰被击沉。战后,李鸿章严令舰队躲进威海卫,不许出海迎敌。
10月24日,日军在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25日,另一路日军偷渡鸭绿江,进攻中国大陆。中国陆军毫无斗志,安东、九连城、金州、旅顺接连失守。日军在旅顺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全城一万八千多居民,只剩下三十六人抬尸体,其余全部被杀害。日本人初来乍到,就露出了残暴的面孔,显露出了亚洲人与欧洲人的差别。
1895年 1月,日军进攻威海卫。一月底,威海卫南北岸炮台相继失守,日本人用岸上中国的新式大炮对龟缩在港内的奉李鸿章不许出战之命的北洋舰队进行轰击,同时在海面上用军舰进行袭击。最终,丁汝昌、刘步蟾分别自杀,余众向日本投降,将十一艘舰艇和全部军用物资拱手交给日本。至此,洋务派李鸿章用中国人民的血汗钱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并向日本赔偿二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 甲午战争的彻底失败。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本已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中国面临了空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是中日关系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对于中国来说,日本是一个小国,也算是友好邻邦;在此之后,日本则成了一个强国,成了中国最凶恶的敌人。
提起日本,每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都不能无动于衷,它让人痛恨、让人无奈、又让人困惑……
日本是何许人也?
早期日本社会由许多氏族组成。公元一世纪末,邪马台部族征服其他部族,建立起一个松散的政治、宗教霸权,其首领是天皇,其部族之神---天照大神被奉为全民族之神。6世纪,中国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日本,促使了日本于645年进行大化革新。革新的日本学习仿照中国唐朝,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加强了天皇的权力。但是,天皇的权力远不能和中国的皇帝相提并论,革新后的日本,其世袭贵族仍保留了相当的权力和地位,并随着时间的延续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到了12世纪,中央集权的体制已被封建制破坏和取代。最终,大封建主源赖朝在封建主之间的斗争中获胜,他以天皇的名义统治全国。日本进入武人执政的幕府时期。
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他和同时期的中国明朝政府一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驱逐了欧洲的商人和传教士。1856年,在美国军舰的威胁下,与美国签订了《通商条约》,被迫对外开放。
日本受到刺激后,许多志士纷纷要求改革图强。1859年,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对要求革新和攘夷者进行镇压,不少人被处以死刑。他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更大的不满,1860年3月3日,尊王攘夷派的志士刺杀了井伊大老。1867年,已经失势的德川幕府不承认“王政复古”,进行武力反扑,与新政府军开战。结果五千人马的新政府军战胜了三倍于己的幕府军。
1868年,新政府该江户为东京,定为首都,改年号为“明治”。日本结束幕府封建时期,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
新政府成立伊始,明治天皇便发布了一系列旨在维新变革的施政纲领,打破锁国体制,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并制定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武力扩张的对外政策。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的一系列改革,迅速摆脱了半殖民的危机。尽管他们的起点非常低,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二百年的建设路程。
虽然日本遭受到西方的刺激时间上比中国晚,程度上比中国轻,但是两国在追求富国强兵、迈向近代化时是同时从一个起跑线起跑的,并且日本要比中国跑得快得多,正象左宗棠所言“人家操舟我结筏,人家夸骏我骑驴”。正当中国洋务派因学习一点西方文明的皮毛而举步维艰并与顽固派争吵不休时,日本的明治政府就提出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三大方针,从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向西方学习。三十年后,日本有了3300多家近代工业企业,中国只有百多家;日本有了3281公里的铁路,中国仅建成364公里;日本有蒸汽动力船舶110205吨,中国只有5万多吨。
在向西方人学习方面,中国人与日本人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中国人的原则是“中体西用”,而日本人的原则是“西体西用”。(当然,日本人也不是百分之百学习西方,他们的口号是“和魂洋才”)中国人学来的只是外表,日本人学来的则是实质。例如日本人学穿西服,是根据东方人躯干长、四肢短的身体特征将欧洲标准尺寸的领、袖、腰、腿等部作了相应的修改,使之成为适合东方人身材的西服。中国人学穿西服则是照搬照抄,拿了欧洲的尺寸往身上一套,宽宽大大,袖子盖住半截手,即得到了西服的正宗款式、又保存了马褂精神,正好是“中体西用”。中国人只穿出了尺寸,而日本人则穿出了精神。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片面学习西方军事的中国在海军建设上曾一度领先。1883年,李鸿章初建北洋水师,面对弱小的日本兵船,李鸿章一时得意,命令他的北洋舰队“游弋于日本海”,并在日本的“盛邀下”停泊在日本海岸,向日本炫耀武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登上了中国军舰,当时“脸色苍白,黯然不语则良久。”李鸿章不曾想到,他的举动深深的刺激了日本。
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扩军计划,矛头直指中国。日本天皇带头募捐为海军筹集经费,并号召人民节衣缩食。1890年时,中国北洋舰队的总排水量为27000吨,而日本海军的总排水量只有17000吨。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再从官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通过艰苦努力,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成了排水量为72000吨的海军舰队,并且舰队多是配有速射炮的新式舰艇。
同时期的中国人又在干什麽呢?北洋舰队自1888年正式成立后,再未添加任何船只。1891年后又停购枪炮弹药,后来干脆将海军军费挪用修了颐和园。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不仅在总吨位上落后于日本,并且军舰舰龄老化、越少快舰和速射炮,其总体实力和日本海军相比已相形见绌。
战争前,中国在军备竞赛上的落后已经显示出中日两国政治、民族性上的差别。战争中,这种差别表现得更加明显。
当中日战争一触即发之时,清政府内部“按历史传统”分成和、战两派,相互争吵不休。中国专制政府在和平时期,总是以合为贵,一起举手,一致通过,存在的只是潜在性间隙。但是一遇到刺激,潜在性的间隙就会裂开成为一道深沟,一个整体马上分为两块,相互摩擦争斗不休。民主政府在和平时期,总是分为两体,相互碰撞、争吵不休。但是一遇到刺激,他马上会合而为一、坚挺,一致对外。这也算是中西文化差别之一。
李鸿章,这个北洋陆海军的缔造者,本应是最有资格的主战派,然而,他却极力主张避战求和,认为“逢战必败”。这其中固然不排除李保存个人政治势力的嫌疑,但主要还是李鸿章了解中日两国海军力量的实际差距,洞悉中国政治腐朽,和内部的排挤倾扎、相互掣肘,知道中国的武装“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李鸿章语),虽然庞然大物,但中看不中用,单凭样子,尚可吓吓人,一旦使用就会露馅儿,就会变得不值钱。这个庞然大物虽然没能吓住日本人,但却懵住了中国人,在受到小国日本的挑衅后,自大的中国人一时满腔怒火,纷纷要求政府迎战。在主战派和全国舆论的压力下,李鸿章不得不匆忙应战,改外交上的“避战求和”为军事上的“消极防御、”“避战保船”。底气不足,消极应战的李鸿章处处被动,最终输掉了整个战争,将老本赔得精光。
在战争中失败、并与日本人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因此受到了国人太多的责骂。但是如果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就不会将国耻归罪于李鸿章一人,甚至会称赞李的精明、务实。
中国虽然比日本大许多倍,但是中国人并不团结。当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决一死战时,中国的福建、南洋舰队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看哈哈。战争从头到尾是李鸿章与日本作战,而不是中国与日本作战。新式武器装备起来的新军俨然只是洋务大臣们个人的私产和政治资本。与日本陆军作战的是李鸿章的淮军勇营。勇营是曾国藩增压太平军时间里的一种兵制,由将帅各自幕兵带兵,每支部队都带有私属性。勇营是清政府唯一具有战斗力的军队,并配有新式武器,但因其私属特征,使得淮军内部指挥关系紊乱,派系林立,彼此各保实力,争权猜忌,不服从调度,很难协同作战,互相救援。
与日作战的北洋海陆军,不仅武器老化,并且由于经受买办军火的清政府官员与外国军火商勾结,贪污中饱,以劣货充好货,武器的型号、口径大小不同,使得中国军队在作战时许多武器急不济用。军事管理上更是滞后,1883年北洋舰队停泊日本海岸向日本人炫耀时,就有日本人对中国海军不屑一顾,因为他看到了中国官兵将家属也带上舰艇,并随处晾晒衣物。中国军人显然将军舰当成了自家渔船。陆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多为没文化的农民,不懂新战术,训练也不良。高级将领则是贪生怕死之徒,平日只知逢迎上司,奔走钻营,克扣粮饷,虐待士兵;打仗前,忙着搬运家眷行李金银货物,准备逃跑;打仗时,或不战先遁,或临阵脱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弊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易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依冲冒,驴不盛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至此而”懸蛱?源筱郏?掀浜恚?∑淙猓?巳ァ`妫⌒沃?右怖嘤械拢???暌怖嘤心堋O虿怀銎浼迹?⑺涿停?晌罚?洳桓胰 =袢羰茄桑??颍?⑴ (噫!形体之庞大很像真有本领,声音之洪亮很像真有能力。假如不出手,虎虽猛,毕竟疑惑畏惧有所顾忌,最终不敢下毒手。今天就是这个样子呀,可悲啊!)
奇怪,唐代的柳宗元怎么会知道一千年后清代的事?
李鸿章乃进士出身,饱读中国三千年古籍,熟谙中华五千年计谋,宗元老兄的告诫岂能不知?然而虽然他一再声明“逢战必败”,怎奈满人西太后初到中原,初生驴犊不怕虎,不知天高地厚,才遭如此惨败。
今天的统治者是汉人,就是比满人西太后精,渔民被枪杀,渔船被击沉,飞机被撞,大使馆被炸,“虎”数度“荡依冲冒”,但“驴”并不盛怒,只大鸣,而不“蹄子”,坚守“不出其技”,果然委曲求全,安然无恙。
作为中国的统治者,避战求和是最聪明的选择,求和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以安全的转嫁与老百姓,名誉损失可以轻易地用“和平”、“和为贵”掩饰。而战争则不仅会使面子丢光,遭受更大的损失,并且还容易使后院失火,风险太大了,太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