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的传说

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Happy Everyday!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曾经有个德国朋友很兴奋地给我看她在北京拍摄的照片,拿起一张故宫屋顶的照片,指着屋檐上那些琉璃瓦件,她问:你能告诉我这些动物都是什么意思吗?有什么故事? 我一下子没能答出来,又怕丢面子,连忙搪塞说: 无非是些装饰品,还有驱邪的意思。

看到女友失望的样子,我自己也感到羞愧。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北京人,故宫,颐和园,天坛,这些地方不知去了多少次,可是对这些代表中华悠久历史和我国建筑风格的宫殿还真的说不上了解。

昨天看到打字难提出为什么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绿瓦,忽然想起,上次回北京去天坛时,竟好像头一次注意到,怎么天坛的瓦是绿的,紫的,而不是黄的呢?

看来,真要补课了。 可不能因为生活在国外,就把祖先博大精深的文化给遗忘掉。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网上搜索,了解到很多这些巍峨壮丽宫殿建筑后面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编辑了以下知识性文摘,并配上我回京时的照片,今天和大家一起上堂中国历史课。


故宫


1.

此照片摘自中国图书馆资料库


2.



3.




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他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在尺寸上较前代加大,一只鸱吻的重量可以达到七千三百斤,值银一百八十余两。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动物,重脊的排头是一个骑着凤凰的小人,其后是一排小兽,最后面有一个较大的兽头,便是“垂兽”。仙人与垂兽之间的小兽统称“走兽”。走兽的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数量的多少是依宫殿的大小、建筑的等级而定的。走兽最多可达九只,随着建筑等级的降低而递减。小兽的减少是从最后一只依次往前减的。故宫太和殿上的走兽数量最多,而且是中国古建筑中唯一有十个走兽的特例。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等都是九个(减去行什),坤宁宫为七个,东西六宫为五个,一些门庑和琉璃门顶上仅用一至三个。

 骑着凤凰的小像叫仙人,又称真人或冥王。据说这位仙人是齐闵王的化身,民间有“日晒闵王,走投无路”的说法,说东周列国时的齐闵王,被燕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四处碰壁,走投无路,危急之中一只凤凰飞到眼前,齐闵王骑上凤凰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在屋檐的顶端安置这个“仙人骑凤”大概还有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含义。

太和殿的走兽,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音suan ni)、狎鱼、獬豸(音xie zhi)、斗牛、行什。

龙,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凤,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它是一种仁鸟,是祥瑞的象征,它的出现预兆天下太平,人们生活幸福美满。

狮子,在佛教中为护法王,是勇猛威严的象征。《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

天马、海马,前者追风逐日,凌空照地,后者入海入渊,逢凶化吉,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都是忠勇之兽。

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狻猊,形状象狮子,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它头披长长的鬃毛,因此又名“披头”,凶猛残暴,吃虎,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

獬豸,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螭,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

行什。造型象只猴子,但背有双翼,手持金刚杵有降魔功效,又因其形状很象传说中的雷公或雷震子,放在屋顶,是为了防雷。

选择这些神话动物作饰件,首先是为了突出殿宇的威严。其次还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的寓意。将它们置于屋脊之上,以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走兽”的体态原本差别很大,而在队列中,却统一采用蹲坐姿态,形成大同小异的造型,只有仙人在排头的位置有特别的姿态。远处观赏高高檐角上的这排小神像,往往必以明亮的天空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所以在人们印象中,它们更多时候是一幅优美的剪影图画。

走兽也有实用功能。因为屋檐有一定的斜度,脊瓦便有下滑的可能,故在交梁上需用多个铁钉加以固定,为掩饰铁钉不美观的痕迹并保护其免受雨淋,匠师们便在钉帽上加饰了这些琉璃小兽。屋脊上的这些大吻与走兽都是基于功能需要加以美化而形成的,体现着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故宫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面积木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房屋9000余间。很多人都听说故宫有房9999间半的传说,这是因为按《易经〉中讲九是阳极之数,发九为尊,故宫是皇帝的住处自然要作到头了。故宫四周有高10米的城墙。城有四门,南面是正门午门,北为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四角各有一座结构精巧别致的被称作“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

宫殿内墁地的砖被称作“金砖”,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从取土到成泥要6道工序,到成砖则需17道工序,最后还要把砖放到桐油里浸泡处理。这种砖铺在地上越磨越亮,由于制作复杂,价格昂贵,在当时一砖合一石米。年以有“金砖”之称。

皇家建筑多用什么颜色?皇家建筑通常是黄色的琉璃瓦,红色的砖墙。为什么喜欢用黄色和红色呢?这与我们中国人对颜色的看法有关。

黄色在我国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尊贵的颜色,因其在“五行”学说里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属土,土为黄色)。唐代,黄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其他人不能采用。到了宋代,封建帝王开始采用黄色琉璃瓦钉,以后便按此规定沿袭下来。

其实皇帝很多东西都是黄色的,龙袍啦、胜旨啦,就连室内的许多装饰也是黄色的。如果民间随便穿黄色的衣服,真有谋反篡位的嫌疑了。

红色在我国被视为一种美满喜庆的色彩,意味着庄严、富贵。远在公元前11世纪周代,宫殿建筑就普遍采用红色,并流传后代。因为封建帝王的宫殿是最高统治者的活动场所,必须处处显示“至高无上”、“尊贵富有”,因此,绝大多数古代宫殿都是红墙黄瓦。

自奴隶时代起,中国统治者那种君临一切的自我意识就是非常强的。早在30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描述。封建统治者尤其如此。他们自称为“天子”。这种无上至尊的威权需要一种象征,这象征需要一种载体,最好的载体莫过于建筑了,包括他们的宫殿和陵寝。正如汉初奉命建造未央宫时的肖何所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古代帝王为了突出自己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无上至尊,竭力要求在建筑美学上加以表达,因而对全城作了非常讲究的规划和设计,整体性很强,艺术性很高,规模也很大。她的美学特点是:以规整、恢弘为基调,以南北中轴线上的皇家建筑为主体,以大片民居的低矮衬托它的崇高;灰暗衬托它的辉煌。我们有了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而老百姓的房屋则是一片低矮和灰暗。这种巨大的反差,鲜明地衬托出伟大与渺小的对立。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制定了一整套的房屋等第,要求臣民遵守,以捍卫皇权与古代圣贤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例如官员盖造房屋,不许用重檐斗拱、绘画藻井;庶民所居房屋,不能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房屋的栋梁或者回廊、墙壁上,不许雕刻古代帝王、后妃、圣贤人物故事,以及用日、月、龙、凤、麒麟等纹饰。虽然明中叶以后,奢侈的社会风尚使朝廷禁令名存实亡,民间房屋相竞呈金碧辉煌之势。然而毫无疑问,明代官式建筑发展出的新的装饰艺术风格及所代表的时代审美倾向依然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极为辉煌的一笔。

长期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向来就醉心于田园的风味和情调,在建筑环境的营造中讲究“风水”。除去其中的某些迷信部分,这风水与今天的环境意识是能够携手的。我国古代经典性的风水著作当推晋代郭璞所写的《葬书》,它对于阴宅和阳宅都是适用的,其中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12个字:群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我国明代末年计成所著的《园治》也强调取景的重要性:“得景随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讲的是因景制宜。可见中国的传统建筑很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追求建筑的诗意美。

气宇轩昂的三大殿。大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上。中国建筑主体是木结构,受材料限制,本身不可能很高,聪明的古代人民采用高大的石台基将大殿托起以增强气势。大家还注意到如此大的广场前没有一棵树,其原因也是为烘托三大殿的高大,故意制造一开阔的空间;另一个原因就是五行相克的体现,金木水土火五行学说中,土居中,树为木,而木克土,如果种树恐怕不利于中央统治。古人在建造故宫时可谓用心良苦。

殿前三层汉白玉台阶上有铜鼎18个。露台上分列两旁的铜龟铜鹤寓意龟鹤延年。东面的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西面的嘉量是中国古代的标准量器,放在这里象征皇帝公正平允。殿前左右各有一对镏金铜缸,是清乾隆年间铸造成的,每缸重约2吨,也称门海,放在这里用于防火,取意缸置于土上,土生金,缸中贮水,金生水,而以水克火。

中国古人信奉阴阳五行说,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故宫中前朝在南后廷在北,按五行说南方从火,含生长之意,属阳性,是适合从政的地方;北方从水,数阴含收藏之意,是适合寝居之地。五行学说认为土为黄色居中代表国家,所以故宫屋顶多为黄色;火能生土,火为红色,所以宫殿柱子都用红色,以示兴旺发达之意。


天坛

4.



天坛中的圜丘坛俗称祭天台,这是名副其实的天坛。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 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设计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同时,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如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 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

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

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这种设计规制,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才能,实在令人叹服。

气势巍峨的正殿,红墙绿瓦,甚为壮观。用这种绿瓦以表示皇帝至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能"对天称臣"的意思。

5.


祈年殿和祈谷坛,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三重檐逐层向上收束,作伞状,竖立于高5.6米,占地5900平方米的三层白石雕栏环抱的圆坛之上,祈年殿俗称无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长檩及铁钉,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众多的枋、木兑、桷、闩支撑和榫接起来。

该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长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圆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盖青、黄、绿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

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为今名,同时一律改为覆盖深蓝色琉璃瓦,以象征蓝天。

6.



光绪十五年(1889),该殿毁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样重建。

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设立的。里层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龙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径1.2米,两人也难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朱红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层12根金柱和外层12根檐柱相加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金柱、檐柱和龙井柱相加为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宝顶藻井周围的8根童柱,共计36根,象征36天罡。宝顶中心的雷公柱,则象征着天帝的"一统天下"。

7.


   
假九龙壁的故事

一位叫马旭初的古建专家,已经81岁了,是马家第十四代传人,说起六百年前自己的祖先,掩饰不住的景仰。明朝永乐年间,河北深州工匠马天禄创办了兴隆木厂,把建筑队伍拉进了紫禁城。明朝主持故宫修建的有名有姓的一共四位:蒯祥、阮安、梁九和马天禄。前三人都在完工后加官进爵,独有马天禄没当官,继续办着他的官木厂,修着皇家的殿堂、园林、宗庙、陵寝。

马老有段马家代代相传的九龙壁的故事。马老的太老祖,当年修建故宫的九龙壁时,在自家的琉璃制品厂里烧好了彩色绘画的琉璃瓦,连号码都编好了,就等着第二天官家验收了。谁知当天晚上,因匠人干活不小心,将一块琉璃瓦摔个粉碎。太老祖知道大祸临头了,这九条“真龙”明天交不了工,可是满门抄斩的欺君之罪啊!

情急之中,太老祖想出了个躲避灾祸的办法,连夜用金丝楠木仿造了一块“琉璃瓦”,汇成颜色一样的加了上去。第二天,官家验收时,并没有发现这九条“真龙”,其中有一条已经做了“假”,马家因此躲过此劫。然而,随着光阴的逝去,这块金丝楠木做成的“琉璃瓦”渐渐褪去了颜色,和整个九龙壁上的材料质地有了明显的区别。幸亏清政府的寿命没有金丝楠木的寿命长,否则,马家是难逃劫数的。

这块金丝楠木做的“琉璃瓦”就安在九龙壁上从左到右的第三条龙身的下腹部。这个马家太老祖用命换来的故事,在马家代代相传,它被用来教育马家后代,干活一定要细心,不能有半点马虎,匠人就要凭手艺吃饭。



颐和园

8.



9.



园林建筑对规格的要求就不象皇宫那么严格,颐和园里最高级的屋顶是排云殿,既是琉璃屋顶,又是全园走兽数量最多的大殿,但也只有七只走兽,分别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

德和园大戏楼屋脊上虽有七只小兽,但却无仙人引路。

颐和园内其它建筑上的走兽三五不等,很多建筑并无走兽,园内布瓦屋顶上走兽的顺序与琉璃瓦屋顶有所不同,第一个是狮子,又叫抱头狮,以下为龙、凤、海马、天马等;还有些建筑走兽顺序排列混乱,可见清晚期重修颐和园时皇宫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有所欠缺,规矩也不象前朝那么森严,亦或内务府有偷工减料之嫌。

10.



11.



12.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