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什么是“拔贡”。

【原创】什么是“拔贡”。

1908年,清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即位,次年改元,是为宣统元年。清廷为了庆贺新帝登基,在科举已经废除的情况下,仍然举办了“己酉科拔贡”的科举考试。拔贡是把秀才中的优秀人才经过考试选拔为国子监生员的一种功名,依清代科举制度,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秀才)保送入京,也就是贡入国子监,谓之拔贡。再经朝考及格,可充京官、知县或教职。拔贡每县只取一人,可以说是千里挑一。

【我的祖父名国仲颖,字异公,约出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曾祖父对祖父要求异常严格──作为私塾先生,假如别的学生功课不好,曾祖父就会用抓起他的手,用铁戒尺打上几下;假如是祖父功课不好,则将祖父的手按在桌子上,狠狠地打。就这样,祖父在曾祖父的严厉管教下自幼寒窗苦读,学得满腹经纶,又写得一手好字,二十岁时就中了拔贡。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金榜题名之时,1905年,清庭发布上谕:“从丙午年(1906)起,所有宫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史称“光绪废科举”。

    “光绪废科举”宣告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中国科举制度寿终正寝。从富国强兵、改变教育落后的角度出发,废除科举无疑是具有极大进步意义的。然而,对于那些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的旧式读书人来说,考取功名是自己的唯一出路,废除了科举就是断了他们的前途。噩耗传来,天下读书人莫不如晴天霹雳、捶胸顿足。因此当时读书人投河、上吊的事情很多。我的祖父当时也异常苦闷,几次企图自杀,但幸好都被家人及时救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闭门思考和别人的劝导,祖父也逐渐想开了。后来他到河南南阳府谋了一个差事,大约是八品左右的小吏,还有官服和顶戴花翎。满清灭亡后他仍然保留著这身穿戴,后来被老家的亲戚们一直保存著,每当逢年过节扭秧歌时候就借出来穿穿。到“文化大革命”初期,作为 “四旧”给烧掉了。】
  
有个作者根本不懂中拔贡是怎么回事,胡口乱编,一会儿二十岁中“拔贡”,一回儿中“拔贡”后还上吊自杀几次……,这都是哪一年的事情呢?中了“拔贡”要么已是1909年,废除科举以后了,而前面1897年(光绪丁酉)那次,1880年代出生的人又无论如何到不了“20岁”,前后矛盾,自相矛盾。还每当逢年过节扭秧歌时候就穿戴文革中烧掉清朝官服呢、还是什么冯玉祥将军的幕僚、杨靖宇将军的合作者呢……满口胡说八道,吹牛不上税罢了。所以,这样的文章只能是“赝品”,供一些人YY。

附:清代选拔贡的年代,应该为:从……1885年(光绪乙酉)、1897(光绪丁酉)、1909(宣统己酉)……每十二年一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