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的著名女中音——邓韵和她的《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

/>/>/>

/>/>/> />/>/>/>/>/>/>/>

中国当代的著名女高音——邓韵和她的《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

/>/>/>/>/>/>








/>
download

女声独唱:《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1973年版)

这首歌无论从创作还是从演唱角度看,都是一部颇有特色的成功之作。

《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由女词作家郭兆甄作词,郑秋枫作曲(早先并不知道郭
兆甄是女的,反倒以为郑秋枫是女的,都是植物类ID惹出来的事,题外话哈)。
独唱由当时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歌舞团当家“花旦”邓韵担任。这首歌融汇
了多种南方特别是云南和广东等地的少数民族音乐要素—个人感觉,他们都处在
缺医少药的边远山区嘛。这是一首前加引子、后缀尾声的标准的A-B二部曲体的歌
曲,音域从“央C”向上跨两个八度,千回百转的“罗西尼式的”华丽装饰音比比
皆是,演唱情绪、力度起伏多变,既有宽广悠远的长乐句,又有短促、跳跃的连
续顿音,难度应当说相当之大。散板(自由)速度的引子有一种山歌风味儿,一
共四个乐句(有别于词句),邓韵演唱得豪放而不乏细腻,虽说自由,但并不松
散,句句都准确地落在节点上。两个小节欢快的乐队间奏过后是歌曲的A 段,也
由四句组成。伴着跋山涉水的行进节拍,活泼欢快、音高变化幅度较大但不失方
正,处理得坚实而顺畅,与接下来的以切分节奏和较大的力度变化以及唱法多变
的B段(从“巡诊到田头”、“铁树开红花”起)形成对比。B段的演唱邓韵在力
度、句逗上把握得相当准确到位,唱得起落有致、极富弹性。两段歌词中间的乐
队间奏在前次的基础上平行上移了三度半,形成一种变调的效果,给人一种“柳
暗花明”面貌一新的感觉,在两个半小节里完成了F 大调→B 大调→F 大调的转
调过程,不露声色、不留痕迹,郑老师真的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腻得到了
家。在二次重复的B段结尾处(“心向北京城”) 有一个渐慢同时渐弱的处理将
歌曲顺势推进到相对自由、越发高亢的华彩式的尾声。这个尾声既是整首歌曲出
现高潮的段落,也是最能检验演唱者功底的地方,尤其在后一个“红色山乡万年
春”一句,邓韵充分展示了自己在气息和音高控制上的非凡技巧:在经过一串轻
巧自如的花腔连顿音后毫不含糊地就唱出了那个令人生畏的“高音C ”,而且唱
得不见一点变形。记得文革时期比较有影响的花腔女高音歌曲有两首,除了这首
外,还有就是孙家馨演唱的《千年的铁树开了花》。那首歌在音高上来的还要猛
一些,最高音达到了小字三组的降 d,即比这首“山里人”的最高音还要高出半
度! 但个人感觉,作为本来就是花腔女高音的孙家馨的高音唱得比起女高音、女
中音“通吃”的邓韵来,显得略为单薄一点。不过邓韵当初要不是听了郭淑珍的
劝告,及时调整用声方法并改唱次高音,象这样的“狠”歌继续再唱下去,彻底
倒了嗓子也是有可能的,这是后话。..................

关于邓韵后来在朱利亚、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发展和近年来的情况不少同学可能
了解得更多,方便的话还望大家补充。30年后的演唱,对比聆听简直判若两人、
相去云泥,岁月的无情实在让人感叹不已。................

在改革开放之初流行音乐悄然席卷大陆时候,时候邓韵似乎巧巧地唱过一些轻松
惬意娓娓道来的小歌儿。邓韵的老师郭淑珍对邓韵这段时间一猛子唱许多“流行
歌曲”颇有微辞。有个文章写道“上世纪70年代末,港台流行歌曲正在它发展的
巅峰,酣歌劲舞,歌声舞影翩然闯入刚刚打开“南风窗”的内地歌坛,锐不当。
邓韵录了一盘带通俗元素的创作歌曲磁带《林中小路》,郭淑珍老师说:“哟,
你居然还有这本事!”又说:“你要是想发财,可以去香港干这个(唱通俗歌曲
);不过,你的条件适合搞歌剧……搞歌剧可能一辈子受穷,你可要想了。”
当年一起玩耍的一个小伙伴家里似乎有总政歌舞团的亲戚,她经常讲述一些军内
文艺工作者的小八卦给我们听,我们都羡慕她的消息渠道。但是现在看来,有些
说法也不靠谱,比方说,我就记得,她说过邓韵跟邓丽君有亲属关系。只是,如
果不是把邓丽君和邓韵联系上,我也许就不会那么小就记住邓韵了。 .....

邓韵在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一直是当家花旦。有种说法,说当年战士歌舞团的声
乐水平不比同时期总政歌舞团的水平差。当年军队系统美声唱法的演员当中,邓
韵不光在广州军区算女一号,估计在全军也是数一数二的吧。所以当年邓韵被
郭淑珍坚持要求着改声部那压力可是够大的,或许邓韵自己年轻想法不太多,郭
淑珍面对的可是非常复杂的“七嘴八舌”。当时,郭淑珍的老师,我国著名声乐
教育家沈湘大师还顶着特务的帽子灰头土脸,但是这件事情上,他托人给郭淑珍
带话,鼓励郭坚持对于邓韵的声部调整,也算是“大家”所见略同吧。....

邓韵后来前往美国进修和发展演艺事业似乎并不太顺利。虽然她是第一个在MET
约的中国歌手,但是“一般只是`蝴蝶夫人'中唱SUZUKI的B角之类,一个SEASON
没她几场演出(但这也已经算不错了)”(援引Cina在“爱乐人 走四方”论坛的
签发言)。邓韵在MET虽然没挂上头牌,“不過她並不少在香港有演出, 每次都十
分搶鏡, 多年的演出和學習, 她的低音區已較磁實, 高中音區仍保持一貫的漂亮
。前不久, 她在此地一場 Puccini 's " Madama Butterfly " , 其 Suzuki 把
那位外籍的"主角"也比下去!”(援引Patzak 在“爱乐人走四方”论坛的发
言)。“国交”96/97音乐季压轴演出时候,时任音乐总监陈佐湟曾经邀请
邓韵回国与女高音傅海燕一起演绎马勒“第二”。据说也是不同凡响。....


邓韵2001年回国发展,主要从事西方歌剧的推广工作,登台演唱已经不再成为
她的主项。毕竟年龄不饶人。.....................

我么不妨来回顾一下邓韵的“花样年华”:................

高中毕业后因为时局的关系,邓韵的大学梦破灭了,这是刚入伍不久,与战士
歌舞团“学员队”的姐妹在一起。那时候她还叫邓韵儿。大约摄于1966年,离
镜头最近的就是邓韵。........................

仍然是“学员队”队员,双手搭在别人肩上的那位,典型的老广MM的样子。大约
是1967年的照片。...........................

大约从1969年起,邓韵已经把名字里那“儿”字去掉并开始登台独唱了。据说第
一次上台独唱,一曲歌罢鞠躬谢幕,台下喊“要行军礼”,于是她抬起左手就是
一个标准的军礼,惹得满堂哄笑自己却不知道为啥。“文艺兵”里恐怕这类笑话
不会少。对,最左边那个她。.....................

这个可能就是《蝴蝶夫人》中的铃木了

昔日文工团战友再合一个影

在美国时候的图片......

本贴中原文引用文章:

《中国艺术歌曲选 1967-1977(上册)》P77上 赵丽萍的文章,
网友“老丁满”在19bbs帖子中的文字,并使用老丁满收藏的网络图片,
特此说明





/>/>/>
/>
/>
/>

/>/>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