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高考是在80年代,而那时的我,已经是一个在军营里生活过6年的“老兵”了。
刚跨入中学的校门不到两个月,就被选入了部队的体工队,成了一个专业的运动员。而这在当时为许多人所羡慕,而且自己也颇为自豪的人生转折,被后来的经历证明了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错误。首先它使我中断了从小学起一直还进行得不错的学业,而另一方面,我的身体条件和在体育方面的天赋又注定了我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这个领域里出人头地,甚至生存下去。进入体工队不到半年,就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大多数时间碌碌无为,但也偶有灵光闪现,所以被称之为“鸡肋队员”,之所以没有被淘汰主要是因为我是教练亲自选上来的,他不想过早的否定自己。
这种状态也并没有维持多久,不久之后的一次严重受伤使我的专业生涯走到了尽头。又过了几个月,在我的伤还没养好的时候,随着部队的建制更改,我们这个队就撤编了。
那时的我,已经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了,重回学校,从初一读起,已经不可能,而且自己的心理上也承受不了。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又年龄太小,无处接收,所以只能留下。幸运的是,我被分配到了一个部队的科研机关做行政,后勤工作,不仅接触的大都是军中的知识分子,还遇到了非常开明,对知识分子理解,关怀,支持的首长。
几年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着以前的同学们大都步入高中,积极准备着今后的升学之路,我也忍不住开始了自己的大学梦。每次看到,听到身边的人,认识的人上大学的消息,都会在我心里激起一番波动,对他们极度的羡慕,也感叹自己失去了机会。
虽然大学梦对我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和不可能,但在亲人和朋友的鼓励下,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尝试。原本是打算读对于文化考试要求比较低的军校的。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对自己有了一些信心,再加上同为大学毕业,又同在部队工作的父母出自亲身经历的劝告,使我把目标转移到了理工科上。虽然这个目标对我这个只有小学毕业文化程度的人看起来是高不可攀,然而,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我虽然不具备那些考入名校的人所拥有的聪明和才智,但我和他们一样,拥有着通过努力而提高自己的空间。
在准备参加高考的两年里,父母的关心,那些被我称为“老师”的同事们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首长的支持,是我自学的最大动力。每当我感到疲惫,受到挫折,想放松自己,甚至放弃的时候,想到父母从不给我压力,总是默默的关心,想到那些5,60年代大学毕业的同事,孜孜不倦,不厌其烦地帮我复习,给我讲解作不出来的难题,再想到我们的政委,顶着有些人的闲言碎语,嫉妒讽刺,坚定的支持我,给我时间参加补习班,为我报销学费, 顿时觉得,不这样挺下去,我就真的是辜负了他们。我想,虽然经过这番努力,我最终可能还是没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但只有自己尽力了,就不会后悔,也是给那些支持,关心我的人的一种交代和报答吧。
在那些日子里,可以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没有娱乐,没有假期,每天的生活除了工作外,就是看书,作题,上补习班。毫不夸张的说,用在高考的那几门课上的时间绝对不比一个在校的高中生少,每一科的补习班都重复上过好几次,高中的数理化课本,虽然包了书皮,最后依然是七零八落了。各种复习材料在宿舍里堆成了小山,而且都是至少读过,作过一遍的。虽然是这样,但每次自测成绩都不算很理想,因为基础实在太差了。
到了跨进考场的那个时刻,虽然两年多的努力就要在几天内见分晓,虽然我知道这是自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高考,因为在我们部队里是一考定终身的,不可以因为成绩不好而来年再考,但心里是十分的平静。 看到那些和自己大都是同龄但一路从学校走出来的考生们,我感到一种自信,虽然我的基础不如他们,但我的人生经历比他们丰富,我能走进这个考场和他们一起参加考试,就证明了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上还没有落后。我还想起前一天政委对我说的话:你的努力是咱们全体同志都看到了的,即使考得不理想,也没关系,这两年的时光你没有虚度,自学到了要考大学所应该具备的知识,从这一点上看,你就已经得到了你在这个阶段所追求的东西。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成功是由1%的天分和99%的努力构成的”。我虽然天分不如别人,但“勤能补拙”在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苦读,平和的考场心态,使我得到了超水平的发挥。从第一场开始,就感觉良好,后来就更是顺风顺水的考下了后几场,那几天的表现比每一次模拟考试的状态都好。
后来的结果应该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关心,支持我的家人和首长,老师,战友们的回报。我的分数超过了重点大学的录取线。虽然由于身份的关系,没有能进入我梦想的北大,清华,但还是去了一所著名的军工院校,让自己的人生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