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ve articles
妻、妾、丫环和教授的饭碗(1)
圣经说 “可叹智慧人死亡,与愚昧人无异”。
叹息生命更加宝贵
网上获悉欧阳明老师新年作古 特此悼念
现将欧阳老师的事迹作一介绍
姓名 欧阳明 Ouyang Ming
享年 52岁 (1954 --- 2007)
死因 sudden death 不明
个人简介
来自 中国大陆 Mainland China
1972 Year mark on Gradute from high school at 18
1977 ---- 1982 清华大学工学学士
1987 ---- 1989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经济学硕士
1990 ---- 1995 University of Manitoba 经济学博士 at 41
------ 1998 Acadia University lecture or assistant professor ???
1999 ----- 2000 香港city大学 Assistant professor
2001 ----- 2005 U. of New Brunswick Associate professor
2006 ----- until death Windsor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Tenue
欧阳老师清华本科工程类毕业 77级老三界 1987年留学加拿大升入商科博士学位
历尽沧桑仕途脚步遍及英伦三岛 北美 及世界个地
欧阳明,1954年生,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经济学硕士,曼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经济学博士。现为阿凯迪亚大学(Acadia University)经济系助教授,曾任教于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e University)。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近年来致力于研究国际市场变化与通货膨胀、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有企业股份化和人民币汇率转换等问题。
主要英文、中文成果:
(1)A Study of Hysteresis in the Open Canadian Economy;
(2)Hysteresis in Trade and Labour Market:the Canadian Evidences;
(3)An Explicit Functional Expression on Trade Hysteresis;
(4)《简明宏观经济学》等。
· 《宏观经济学(第二版)》
· 《宏观经济学》
加拿大高等院校最高职称 Associate professor
领域 商学 经济
著作来源 http://archives.cnd.org/HXWK/author/OUYANG-Ming/
Paper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10884
===============================================
记念一九七七级毕业二十周年
·欧阳明· 遗作
1. 序 (二OO二年十一月)
我原来是河北省电力建设公司第二工程处修配工地车工。一九七七年秋天,工地主任派我到山西省平陆县的一个铸造厂出差。一天傍晚我坐在黄河北岸看黄水东流,突然听到了“新闻联播”中说大学要恢复考试,并于当年就实行。我立刻将原计划等车托运的一个约三十公斤重的球墨铸铁轴承背在背上,星夜乘木筏渡过黄河,步行到河南省三门峡市,坐火车返回公司驻地邯郸南郊,复习准备。当年十二月,我利用加班挣的三天轮休假在邯郸发电厂旁边的马头镇中学参加高考。同许多与我有类似经历的人一样,那次考试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正如孔夫子所说的时光如流水,我背着轴承日暮途穷赶路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白云浮苍狗,苍海变桑田。虽然我感觉自己还不到白头宫女话天宝的时候,但弹指间一九七七级毕业已经二十周年了。今年夏天清华七七级同学在底特律组织了庆祝聚会。聚会前后,我陆续写过几节短文,在清华同学之间传阅。一些不是清华毕业的朋友看到之后也给予表扬,并鼓励我向《华夏文摘》投稿。为此我将其中两节凑成一篇来献丑。为了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我在投稿前曾将文中的“清华”换作“北方某大学”,将文中人名改用甲乙丙丁代之。但改换之后又觉得文气不太通顺,故只好保持原样。底特律聚会前后,几位同学 -包括原来不相识的非同系同学- 告诉我,他们是看了我贡献在校友联络网站上的杜甫诗受感动而前往底特律的,我的同班同学徐志翘博士在读杜诗时竟流下了热泪。我为一千多年前的诗篇能拨动当代人的心弦而惊叹,并被文学的力量所震憾。现恭录诗圣杜工部的那首五言诗于此,(并大言不惭地)希望以它作为画龙点睛之“睛”:
注解
七七级 又称老三界 是中国大陆教育系统继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断考试后的恢复
第一次全国性的大学教育招生考试 其报名考生年龄差距极大 有应届也有大好几届
(指中学高中毕业 ) 在文革十年中有一些是通过推荐上的所谓大学叫他们工农兵学员
父母都是早年的大学毕业生留校的 后来就是臭老九下放劳动 走五七干校 七十年代初
返回北京在一所重点大学当教师 现在叫教授 学生就是工农兵学员 那些学员来历都不一般
都是从基层推荐上的大学 后来记忆中 有一些好的工农兵学员留校当教师
我那时还小住在校园里 记得学校是军管制度 早晨大喇叭唱进行曲和东方红 学生去饭堂打饭
中午晚上 单调一律
他们中有一大部分人来到了美国 极少一部分散布在加拿大 成为当今北美
大专院校教职的中间力量这部分人 社会经历丰富 生存力极强 但普遍身体条件素质较差
经历了中国的土插队和美国的洋插队 心力焦脆 当今2006 年龄在48岁至53岁之间
这一代人的奋斗 从来到美国开始新的生活 80年代出国的 被认为是极优秀的 如入天堂的荣誉 象卢刚就是其中的一位 90年代开始进入正轨 托福开始被许多年轻人熟知 但多是还是靠奖学金完成学业
象夏一红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到了2000年左右 中国人开始自己掏学费出国留学多了起来 但大多数还是从父母那里透支出来的 也有不少是贪污官员的子女 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那是后话
下面引另一篇
我所经历的77年高考
送交者: 北京混混 2007年2月12日12:48:04 于 [史地人物]http://www.bbsland.com
经过20个月的乏善可陈的远郊区插队生活, 在1976年底回到北京城里. 分配的工作不是很理想. 在东直门外的一个食品加工厂压切面, 磨江米面, 磨豆腐, 做淀粉(豆汁是淀粉的下脚料). 当年学徒拿19.08RMB. 学徒期一年.
大概在1977年的八. 九月份, 随着老邓的复出, 恢复高考的小道消息也传出了. 我最开始是听我一个同事说的. 然后就马上投入了准备之中. 这大约是十月初的事.
由于10多年没有大学入学考试, 从应届高中毕业生到1966届的老高中生都想跃跃欲试.想念书和想换个环境的是大家参加考试的两个主要因素. 记得有个同学说,要是有掏茅房专业他也会去. 我是两个因素都有, 逃离不喜欢的工作对准备考试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由于离校时间不算很长, 还和原来中学的老师有联系. 首先去找了高中的数理化老师, 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了文革前17年几乎所有的数理化高考题. 请邻居的女孩刻了一份油印出来,分发给周围的同学,朋友. 另外问了老师一下我们学校的相对水平, 得到的答案是大家水平差不多,至少不比别的学校差.
虽然我在学校时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毕竟离开学校近三年了. 高中两年也就是第一年上半年还好好上了点课. 后来都让张铁生和黄帅搅黄了. 高二那年学工学农占了相当一部分时间.
要想准备好,最重要的就是时间. 那时一周工作六天. 偶尔还要周末加班. 上下班来回还要一个多小时. 当时恨不得一天有36小时才好. 随着考试的临近, 一次晚上在单位值班, 一不小心头碰到门框上,一下子缝了好几针, 也换来了一周的病假. 利用这一周看完了物理和数学平面几何里最头疼的辅助线.
一个星期天加班时, 接到通知要去帮助副食管理处去卖大白菜. 我干了半天就觉得太累了,估计晚上没法复习功课了. 下午就跑到副书记家里抱怨去了.好说歹说都是没用. 没有办法,星期一早上就拿了个三联单去医院看病了. 验血下来,我的白血球超标-9600. 当时的指标是6000-9000. 一个年轻的女医生给了我半休一周. 我说我离单位太远, 半天跟没假差不多. 那个医生把半休改成了全休. 回到单位书记也无可奈何了. 这么就又赚了一周宝贵的时间.
在离考试还有10多天的时候, 单位给了一周的半假, 我本来还有好多天存休,准备加上自己的存休全休1-2周. 先是和书记说,书记推给副书记. 副书记又推给书记. 当两个人在一起时,我问你们到底是谁说话算数. 那个书记说了一大堆话. 什么不安心本职工作, 大学迷…一句话就给半天, 存休不能用. 我也气的拍起桌子来了,除了没带脏字, 什么难听的话都说了. 就差大骂了. 心说老子要是考上就走人, 考不上你爱怎么整就随你了. 事后听说他去上级管理处去告状, 没有告下来. 考试完了,那书记也调走了. 我也没气成他,他也没整了我.
后来在大学里,没少听别的同学说因为复习时间和单位领导吵架的。
最后几天,觉得数理化复习的差不多了, 拿来老爸抄来的政治复习题狠狠背了三天. 还真管用.
那时只能报三个志愿. 我怕考不上, 报的比较低. 在原来化学老师的鼓励之下才把第一志愿提高了. 加上当时家里老爸有一些历史和现行的问题. 我坚持不报热门和保密专业. 报的都是与化学和化工有关的.
考试是在12月10号和11号. 除了考物理时把220/1100算成0.5以外. 自认没出大错. 就是语文只有一篇作文我还没有写好.
体检时来了个丙2,3不合格. 也没有地方去问这丙2,3是什么,只能自己心里打鼓.
终于等来了发榜之日. 记得是一个星期六。 我考上了. 当时想起电影创业里的一句话:我总的感觉是解放了。
一起复习考试的3个同学, 一个落榜, 另外两个都考上了。 可恨的是当时其中一个同学单位领导领完录取通知书就回家了, 直到周一我那同学才拿到通知。 让他多担了两天心。
考上大学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 记得后来博士毕业的时候, 指导教授的秘书问我激动吗, 我说比起当年拿到大学录取通知时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