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pk蔡锷--私生子vs白玉堂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关羽pk蔡锷--私生子vs白玉堂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中国政治家、军事家。幼年在私塾读书。1898年考入梁启超开办的时务学堂,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1899年,少年蔡锷得到袁世凯的慷慨资助,顺利到日本留学。梁启超在蔡锷追悼会上说,戊戌变法之后,蔡锷要到东京找他,“湖南长沙出来只借得二毛钱,到了汉口借亲戚洋六元,由汉到京,袁项城借给他洋一千元,到东后以三百元为学费,其余均为交友及公益之用,而自己出来则步行,未尝坐过车子。”

在日本,蔡锷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复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后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1911年初调云南,担任云南陆军第19镇37协统,训练新式军队。1911年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辛亥革命,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平定了云南全境,成立云南军政府,被推选为云南都督。后为矫正军人干政时弊,自请解职,入北京。蔡锷辞职并不是袁的逼迫,早在1913年6月,他给梁启超的电文:“久欲来京
与袁总统面商各政要,并与各方人士接洽。惟因滇事重要,未敢即行。”梁启超在《护国之役回顾谈》中回忆:“民国三年春天,蔡公把都督辞掉回到北京。他辞都督并非有人逼着他辞,云南人苦苦挽留,中央也不放他走,但蔡公意思一来因为怕军人揽政权,弄成藩镇割据局面,自己要以身作则来矫正他,二来因为他对外有一种怀抱,想重新训练一班军官,对付我们理想的敌国,三来也因为在云南两年太劳苦了,身子有点衰弱,要稍为休息休息。他前后写了十几封信和我商量,要我帮他忙,把官辞掉,于是我们在北京常在一块儿又一年。”

如同三国里面的关羽受到曹操的礼遇一样,在北京,袁世凯对蔡锷优待有加。先后给了他一连串的官衔,如政治会议委员、参政院参政、将军府将军、陆海军统率处办事员、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还几乎每天召见,磋商政要。袁曾对亲信的曹汝霖说,蔡锷“有才干,但有阴谋”,以后事情的发展应证了袁的话。1915年8月以后,要求袁世凯称帝的舆论甚嚣尘上,先有“筹安会”,后有“全国请愿联合会”。蔡锷韬光养晦,“终日沉湎于曲院,以示颓唐”, 一方面却与梁启超,与云、贵两省军界密电交加,密商大计。早在这年9月底,远在美国的黄兴有密函劝他设法“脱离虎口”,
起兵讨袁。蔡锷也派专人送了一封长达17页的密信给黄兴,告诉他自己准备返回西南发难的计划。一方面对帝制问题表态,留下了一份关于帝制问题的签名书。由蔡锷领衔,蒋尊簋、孙武、唐在礼、蒋作宾列名其后,还有蒋方震、张一爵、陈仪等一共12个将军签名。“主张中国国体宜用君主制者署名于后/八月二十五日/昭威将军蔡锷”三行字是蔡锷的亲笔。为此,当蔡锷举义之初,袁氏的统率办事处责问他为什么反复无常,他的答复是:“国体问题,在京能否拒绝署名,不言而喻。若问良心,则誓死不承。若云反复,以总统之信誓旦旦,尚可寒盟,何论要言!”
  
1915年,蔡锷由于“反对袁世凯称帝”,潜逃出北京。最后,回到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后因结核病赴日就医,1916年11月8日卒于福冈。1917年4月12日国葬岳麓山。

蔡锷曾经支持袁世凯,反对孙中山的二次革命,佩服蔡锷的伟大爱国心胸,比当时的政客强的太多。1913年2月25日,宋教仁遭暗杀,蔡锷通电谴责“卑劣”的暗杀手段,但,他反对用兵,主张“宋案”应组织特别法庭,由法律解决,“勿挟成见,勿尚意气,勿凭势力而坏法纪,勿造言词而乱听闻”,尤其“严禁军人干预”,他说宋教仁“生前于南北意见极力调和,若令身后惹起南北恶感,恐九泉之下亦不心安”。8月4日,江西、南京等地战事爆发,蔡锷仍通电指出,“讨袁”理由不成立,依据《临时约法》,总统如果有谋叛行为,应由参议院弹劾;政治上有过失,则由
国务院负责。何况临时政府已近尾声,马上就要选举正式总统,如果袁没有获选,却倚仗特别势力不退职,届时再以武力对付袁也不迟。蔡锷反对内战,认为“同种相残,杀机大启”,“非国家之福”,应该“为国家稍留元气,并以免以暴易暴之讥”。

蔡锷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获得了大量的美名,一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此大加称赞,而我则疑惑不解。袁世凯确实有野心,这是主观上面的原因,否则,他也不会利用“革命党”欺骗清朝,夸大革命党的力量,让清朝和平退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和平改变政权,在蔑视当时清朝的无知的同时,不能不赞美一下清朝对中国的又一大贡献,要知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当时的北洋军队并非铁版一块,否则,也就没有张陨复辟了。之所以说蔑视清朝的无知,是国民政府从来没有尊守和平退位的条约,后来更是掘了清朝几个皇帝的坟墓,之后,造事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还步步高升,这也许是后来满洲国成立的原因吧。回到主题,袁世凯本可以轻易的消灭辛亥革命的,当时武昌军人的数量和质量,根本无法和袁世凯的军队相比。但是,袁世凯之后的称帝也有客观的原因,比如,孙中山在南京是总统制,但在袁世凯接管民国后,孙中山却让国民党搞内阁制,把袁世凯的权力架空,还有,为了维护权力的需要,国民党当时控制了内阁的大部份席位,如果当时真的要选举,袁世凯极有可能失败。此外,中国深受儒家的影响,西方的民主体制不适合中国,从客观上说,袁世凯搞君主立宪制没什么错。不过,某些政客或者糊涂,或者为了争权力,对君主立宪大肆反对。我看到的资料,都是正面评价蔡锷的,但我个人认为,蔡锷比三国里面的关羽相差太多,无法想象,曾经留学日本的蔡锷,不知道日本是君主立宪制,当时的日本很强大,英国也很强,为什么蔡锷要反对袁世凯的君主立宪?他自己解释说,是“为国民争人格”,当时的美国还不是现在这样独大,中国不一定非要搞美国的总统制度,袁世凯的英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怎么就把中国的国家和人民的人格降低了呢?我实在想不明白。从事实和逻辑上推测,要么,蔡锷是个糊涂虫,但以他的才智,这个是无法成立的;剩下的一个可能,蔡锷不过是个忘恩负义的野心家,只是是因为他当时的实力和洋人等因素,让他无法最后得志而已。蔡锷整个高等教育和军事训练,都在日本,而反对袁世凯的君主立宪的正是日本,这里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蔡锷要破坏中国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为什么蔡锷要帮助日本破坏中国的君主立宪?总之,我个人对蔡锷很失望,看来,民国里面真正的爱国忠信之仕, 只有辩帅了。

上面的话题太沉重了,下面恶搞一下关羽,轻松一下。正史上的关羽没那么神圣,关羽本来就好色,降曹又叛曹,华雄是孙坚斩杀,颜良是他和张辽共杀。三国演义是小说,因为当时人心向汉,刻意塑造关羽这个人物形象。其实,小说中的关羽,也就是一个刚愎自用而屡屡坏大事之人,荆州失守导致蜀军的彝陵之败,张飞和刘备之死。但不管怎么说,关羽有“武圣”之美誉,是中华文化的代称,是儒家所敬仰的“义”,教人向善,民间对关羽的敬仰也是古已有之,历朝皇帝都有不同程度封号。儒家向来是欺骗老百姓的玩意,仔细看三国演义,就可以找到儒家的虚伪。 关羽最被称道的“义”表现在“降汉不降曹”,小说第二十六回,“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不和嫂子同居,普通人都做得到。但为什么要站在门外呢?完全可以自己找一个地方去睡啊。如果说是为了保护嫂子的安全,也用不着“秉烛”,这样目标不是太明显了吗? 关羽显然是在做秀,不拿着腊烛,谁会看得清是关羽站在那里呢?
  当 关羽知道刘备在袁绍处后,数次想拜辞曹操,曹操避而不见,张辽也托疾不出,关羽就留了封信,让人去相府投递,“一面将累次所受金银,一封一封置库中,悬汉寿亭侯印于堂上”,将曹操送的十个美女扔在内室,便起程去寻找刘备。 这一段叫“挂印封金”,下面看看关羽的虚伪。 第二十七回,曹操率人追上了关羽,准备送给关羽黄金一盘,关羽说:“累蒙恩赐,尚有余资。留此黄金以飨将士。” 原来关羽并没有把曹操给他的所有的钱都“封”了,还是带走了一部分。 也是这一回,关羽连连过关斩将,到了第五关时,秦琪引军出问:“来者何人?”关羽回
答:“汉寿亭侯关某也。”不是把汉寿亭侯的大印留在了许昌,表示自己不受曹操控制的朝廷封赏么?干嘛,自称“汉寿亭侯”?
  关羽从一名在历史典籍中只占很短篇幅的武将,到庙食遍天下的大帝圣人,怎么解释这种现象?一是,在一个多难的年代,百姓希望能有一位心目中的守护神,保人平安。另一方面,封建帝王把关羽这个忠义的化身,当做忠君报国的臣民模范。百姓和帝王共同造神,于是,关羽就成了千古的圣人,如同孔子这个私生子一样。史记孔子世 家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这个私生子的意义就更加深远了。

继续胡扯,要说小说里面的英雄,还是不少的,比如,白玉堂的好,好在他除了帅几乎找不出什么好处。他想帮助别人,但是却要把那人捉弄得无处可退。他知道自己也算好人,但从不想好好证明,他唯一想证明的是自己有能耐,但是他从来不想想他的作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他的脾气坏得可以,十头大象也拉不转。因为他无事生非的脾气,因为他无孔不入的侠气,因为他无奇不有的手段,还有他无与伦比的帅气。看着他, 生时快意恩仇,死也气贯长虹,义气,用生命实现了;侠士,用生命换来了, 莫名地感觉, 人生也有了希望与光明.。

稻乡初雪晴,满岭梅红傲。
云山登临处,邻比天涯路。
苍鹰万里高,百里见旌毫。
雁雀莫相嘲,孤飞伴长啸。
寄语天下士,斯人何幸邀?
知己纵难求,肝胆谁相照!
若得知音者,此生夫复求!
随兴飞骏远,狂歌动九霄。
闲居饶酒赋,霜剑不归鞘。
言志抒情怀,煮酒论英豪!
物换复星移,惜得浮生老。
扬鞭随兄去,赴义结深交。
尽我人生意,甘苦良难保。
三探独往复,群烈慕英逍。
剑客丹血流,赤胆贯春秋。
昭然思归客,玉堂染红涛。
坐望晓山明,凄凉待酒浇。
若得友相见,襄阳梦里遥。
来生续君谊,为尔已白头。
故人今何在,沧海伴云游。

 



登录后才可评论.